來源丨大國將令、方圓文史、辦公室主任老陳
1984年,一篇刊登在《光明日報》上的文章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在神州大地引起了巨大反響。這篇報道揭開了一宗令人髮指的命案,而案件的主角竟是青海省委副秘書長楊國英的公子楊小民。
令人憤慨的是,由於其父親的權勢,這起本應嚴懲的故意殺人案卻得到了輕判,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強烈不滿。(Jlls)
(關注本號:法律人有益加強交流,共襄民主法治;
當事人可以後臺留言,免費諮詢法律問題)
01
1979年青海西寧的省委家屬大院裡,17歲的王強和往常一樣起了個大早,然後到水房排隊打水。
但是在水房裡,王強和另一名叫楊小民的青年因為一些打水的小事起了口角爭執,最後在大家的勸阻下,王強也不想再多生事端了,瞪了楊小民一眼後,便回了家。
不過這楊小民平日裡在家屬大院橫行霸道慣了,看到王強不僅敢和自己吵架頂嘴,居然還敢不服氣地瞪人——他怒了。
他覺得這王強的父親不就是《青海日報》的一個普通職工嗎,居然敢和他這個青海省委辦公廳副主任家的公子哥作對?
楊小民回到家後越想越氣,最後惡向膽邊生,決定要給王強一個教訓。
於是楊小民翻出了白色衛生帽、口罩和眼鏡,把自己偽裝了一番,又找了把五寸長的刀子揣進兜裡後,出門直奔王強家裡去了。
這邊王強和楊小民爭執後,沒有打水又回去準備睡個回籠覺,誰知道楊小民帶悄悄闖了進來,然後拿著刀就往王強身上扎。
王強嚇壞了,噴湧的鮮血和劇痛讓他求生意識爆發,他連忙踉蹌著往房間外跑,一邊跑一邊呼救還一邊向楊小民求饒。
此時楊小民已經昏了頭,同時也是害怕王強的喊聲把人招來,於是他攔住王強的去路,瘋了一樣繼續往王強身上扎刀子。
很快,聽到喊聲的鄰里都趕了過來,但此時王強因為傷勢過重已經倒在血泊中沒了氣息。
看到王強不動了,而周圍的人也越來越多,楊小民似乎才回過神一樣,嚇得在原地動都不敢動一下。
120趕來將王強送去醫院進行急救,但他的傷勢實在太重,楊小民看似昏了頭,實則刀刀都是致命狠手,導致醫生搶救了十幾個小時也無力迴天,最終在第二天凌晨宣告了王強的死亡。
經法醫鑑定,王強的頭部、胸部、腹部和背部共計刀傷14處,其中有10處深至內臟,肺也被捅爛。這便是震驚一時——青海“二·二七案”。
毫無疑問,這起案件楊小民是故意殺人,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理應判處死刑。案發後不久,楊小民就被判處死刑、立即執行,並且也報經西寧市委審核同意。
按理說,這個故事到這裡也就結束了,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此案報到省高院時,竟出現了驚人的“反轉”。死刑卻變成了“死緩”,而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到了1982年2月,省高院竟又將楊小民改判為了“無期徒刑”。
有些與楊國英關係密切的官員,竟然編造出一個荒謬至極的理由:"楊小民雖然有罪,但若改判死刑會對其他犯人產生不良影響。改判死緩是省委批准的,抗訴就是抗省委。"
這種說法簡直令人啼笑皆非。
為了控訴判決的不公,幾年來,王家四處奔申訴,甚至還將王強那件被戳了十幾個窟窿、浸透了鮮血的——“血衣”,懸掛在楊家和省高院的門前,就連群眾也積極組織起來支持王家上訪。但無論他們如何努力,始終都無法改變這不公正的現實。
此案之所以會發生如此巨大的“反轉”,究其原因,不過是因為楊小民有一個當大官的父親而已。
02
楊小民的父親名叫楊國英,是當時青海省委辦公廳的副主任。也難怪,楊小民在被捕後態度極其囂張,一進看守所便叫囂道:“我不怕,我爸爸是省委辦公廳副主任,他管保衛,有辦法。”
當然了,楊國英的權力再大,他也不過只是一個省委辦公廳的副主任而已,他怎麼能左右省高院、省委的決定呢?
楊國英還真有這樣的實力。一來,本身省委辦公廳副主任的職務就不低,更何況身處這樣的位置上,自然與上下的關係處的不錯;二來,當時青海的領導幹部圈子比較集中,各領導幹部之間關係親密,形成了一張聯繫緊密的關係網。
而這張“關係網”由來已久!
1949年9月,青海解放後,中央為了解決青海的幹部問題,於是就決定由西北野戰軍的某軍幹部及一批西北革命大學的幹部,轉業到青海工作。而與此同時,一批擁有高學歷的四川女青年也來到了這裡,她們後來與當地的許多領導結婚,組成了家庭。
所以,當年青海許多領導幹部的組成,基本都是“四川婆姨陝北漢”,男人們是既是陝西同鄉,又是戰友和同學,女人們都是四川同鄉、同學,彼此之間的關係非常親密,於是便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張聯繫緊密的關係網。
而後來經過調查得知,在此案中策劃密謀、通風報信、公然壓制正確意見的法官、檢察官或黨政幹部,基本都與這張關係網有著或多或少的關係。
以至於當時為楊小民將死刑改判為死緩又到無期的那些“有功”人員,後來也都得到了獎賞。
比如楊小民的父親楊國英,不僅沒有因為兒子的案件受到影響,反而一升再升,從省委辦公廳副主任硬是一路升到了省委副秘書長兼辦公廳主任。
此外,省高院的院長楊樹芳也被提拔為副省長;審判員之一的楊德山,被提拔為省高院副院長;另外一位審判員韓德明,則被提拔為了海東地區副專員。
而與之相反的是,那些支持王家上訴,主張判處楊小民死刑的人,有的不斷受到威脅和警告,有的則被免職、調離,或者是直接辦理離休退休手續。
如此執法不公、官官相護,簡直令人觸目驚心。
03
時間來到1983年,新華社的記者鄧全施被調到了青海任職,他一來青海就接觸到了王強的家人,在瞭解始末後,鄧全施作為黨員,基於內心的正義感,決定幫助王強的家人。
為了避免走漏風聲,這件事也只有參與調查的記者鄧全施、劉金桐和報社的社長知道。
他們開始秘密走訪調查,蒐集與“二·二七”案件相關的資料,見到了王強被害時穿的血衣,也看到了民眾們支持王家申訴自發簽名製作的5米橫幅……
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真實資料後,他們發佈了兩篇有關的“二·二七”楊小民殺人案有被包庇嫌疑的文章,在全國範圍內引起了大規模的討論。
中央得知後對此事非常重視,鄧公親自指示說:“此案搞了五年之久,青海的群眾意見很大,要儘快解決……對那些在此案中徇私枉法的人,不管是誰,都要實事求是地予以嚴肅處理。”
很快,中央的調查組也來到了青海,開始著手對楊小民案件進行調查。
最終,靠著中央調查組的調查報告和新華社的詳實資料,楊小民一案被重新審判,而其父所在的關係網也被打擊。
1985年7月30日,西寧火車站廣場召開了公判大會,隨後,殺人犯楊小民被押赴刑場,執行槍決。
在刑場上,曾經囂張跋扈的楊小民終於露出了他真實的面目-一個懦弱而又恐懼的罪犯。他在行刑前聲嘶力竭地呼喊著:"爸爸,救救我!"
然而,他那位曾經庇護他的父親,這一次再也無法伸出援手了。隨著槍聲響起,正義終於得到了伸張。
這一天,西寧市萬人空巷,數萬民眾自發走上街頭,敲鑼打鼓、鞭炮齊鳴,共同慶祝法律和正義的勝利。
後來,鄧公再次在中共中央召開常委擴大會議上提到此事,他說:“青海楊小民那個案子,拖了多年,幾任省委書記沒有解決,現在處理了,處理得好。就是要查處這樣的案子,才會有震動。”
這個震驚全國的案件,無疑在中國司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不僅僅意味著一個窮兇極惡之徒得到了應有的懲處,更重要的是,它向那些妄圖仗勢欺人、利用權力謀取私利的官員們發出了嚴正警告:在法律面前,無論你是誰,無論你有多大的權力,都必須低頭。法律的尊嚴不容挑戰,任何人都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
楊小民案的影響遠遠超出了一個普通的刑事案件。它成為了中國反腐敗鬥爭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推動了司法體系的進一步完善,也增強了普通民眾對法律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