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自強視域下中華體育精神的價值邏輯、 困境探賾與實踐方略 || 李兵,王茹月,王月華

Hi

歡迎讀者朋友關注我刊

《瀋陽體育學院學報》2024年第2期

體育文化欄目

文化自信自強視域下中華體育精神的價值邏輯、困境探賾與實踐方略

 

李  兵,王茹月,王月華

(吉林體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2)

作者簡介


●  李兵,男,教授,博士,吉林體育學院副院長,主要研究方向爲體育教育訓練學,承擔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兩枚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榮譽獎章獲得者,帶隊獲世界錦標賽冠軍3項,國家級以上比賽冠軍100多項。

本文引用格式

李兵,王茹月,王月華.文化自信自強視域下中華體育精神的價值邏輯、困境探賾與實踐方略[J].瀋陽體育學院學報,2024,43(2):124-130.

摘 要

中華體育精神作爲中華民族精神在體育領域的結晶,迸發出獨特價值和生命力。基於文化自信自強視域,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和歷史分析法,闡釋中華體育精神歷久彌新、踵事增華的價值邏輯。當前,弘揚中華體育精神依然存在體育領域意識形態風險頻發、羣衆體育精神力量匯聚不足、高校體育思政價值發揮有限、中華傳統體育文化發展面臨挑戰、國際體育事務話語傳達受阻等困境。因此,必須舉旗幟,明確中華體育精神的弘揚方向;聚民心,擴大中華體育精神的社會影響;育新人,培養中華體育精神的踐行人才;興文化,增強中華體育精神的傳承底氣;展形象,發揮中華體育精神的國際價值。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中華民族是崇尚精神的民族,中國精神引領各民族不懈奮鬥,造就了屹立時代而不倒的中國。中華體育精神是中國精神在體育領域的凝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體育工作者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的以'爲國爭光、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遵紀守法、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爲主要內容的中華體育精神來之不易,彌足珍貴,要繼承創新、發揚光大。”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總則第一條明確指出,“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培育中華體育文化”。由此可見,新時代必須重申中華體育精神的價值意蘊,以堅定的體育文化自信激發更加持久的內驅力量,有效提升體育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縱觀中華體育精神的相關研究,學者們大多從冬奧精神、女排精神、紅色體育精神等具體內涵方面論述中華體育精神的生成邏輯和時代價值,也有學者關注中華體育精神的思政教育作用,並在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肯定了體育彰顯出的具有鮮明現代化特質的文化優勢,但綜合來看現有研究忽視了系統性多維度的價值探析,具體到文化自信自強視域下展開對體育文化或中華體育精神的探究則更爲匱乏,可見學界對中華體育精神的關注與國家對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視程度不相匹配。基於此,本研究以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爲背景,多維度闡釋中華體育精神的價值邏輯,並結合現實困境提出針對性的實踐方略,旨在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1 文化自信自強視域下中華體育精神的價值邏輯

1.1 歷久彌新:中華體育精神的縱向價值邏輯

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奮鬥史,也是中國人在精神層面自立自信自強的文化發展史,因此須從歷史演進視角探究文化自信自強視域下中華體育精神的價值邏輯。

1.1.1 “以體育國”——中國古代體育精神的傳承

古代體育精神體現了“剛健有爲、和與中、崇德利用、天人協調”的民族精神特質,一定程度上孕育出中華民族協和萬邦的天下觀。雖然中國對於“體育”一詞的使用較之於西方國家較晚,但是中國古代所特有的政治制度、經濟基礎和文化底蘊等使得古代體育文化帶有強烈的東方色彩。老子和孔子對古代中國體育文化的影響不可忽視。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無爲而治”等思想,呼籲和平、反對戰爭;孔子倡導仁可救國、理能服人的儒學思想,深刻影響着傳統體育文化根基的生成。例如:中國傳統武術太極拳、八段錦等不同於古代西方鬥牛、拳擊等具有強烈競爭性的體育活動,蘊含着“和諧”“天人合一”“陰陽”等傳統辯證法思想,推崇人與自然萬物的和諧統一、剛柔並濟,不追求非贏即輸的體育觀,而更加註重人本身的修養,這與道家和儒家所提倡的處世之道不謀而合。由此可見,中國古代體育在其發展與演化進程中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與洗禮,不同的運動項目也增添了東方優秀傳統文化底蘊,展示出其獨到的價值追求與理想境界。

1.1.2 “以體救國”——中國近代體育精神的覺醒

近代體育追求的競爭和解放精神,在救亡圖存時期激勵着中國人民奮起反抗,追求國家獨立與富強。“中國西學第一人”嚴復在《天演論》中宣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思想,而當時的中國在身體和思想上都處於“病態”,顯然不能在與西方國家的競爭中實現“適者生存”。嚴復將此歸根於教育的落後,並將“鼓民力”作爲發展教育的首要內容。只有中國人提升體質,方可“開民智,新民德”,這在當時產生了振聾發聵的影響。此後,這種“尚武”精神掀起了一波體育鍛煉的浪潮,這不僅反映了中國人追求體質健康的訴求,更展現出被壓迫的中國人救亡圖存的信心。毛澤東本就酷愛體育,又深受嚴復的啓蒙,在青年時期就對體育有獨到的見解。他在《體育之研究》中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國力羸弱,武風不振,民族之體質日趨輕細,此甚可憂之現象也”“長是不改,弱且加甚”。野蠻是一種精神,也是人類文明、文化的一種形式,是自信和個性解放的表現,它能激勵人民追求獨立自主。體育中蘊含啓蒙的理想與覺醒的力量,加速了近代中國的覺醒。

1.1.3 “以體富國”——中國現代體育精神的激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逐漸造就出更加鮮活的中華體育精神,即爲國爭光、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遵紀守法、團結協作、頑強拼搏,助推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的飛躍式發展。1952年,毛澤東爲中華全國體育總會題詞“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黨中央看到了體育對一個民族迅速崛起、振興的重要性,並指明瞭體育發展方向,促進中華體育精神的傳承與發展,推動體育文化的傳播與交流。羣衆體育方面,廣播體操、職工體操、鍛鍊標準等建章立制。競技體育方面也在不斷探索,20世紀中葉容國團“人生能有幾回搏”的拼搏精神鼓舞着全國人民以熱情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20世紀60年代中國登山隊在珠穆朗瑪峯頂端插上五星紅旗,展現了中華體育精神的愛國底色;20世紀80年代永不言敗的女排精神激勵着各民族爲改革開放而奮鬥;20世紀90年代永不服輸的“鏗鏘玫瑰”以及2008年北京奧運會、2020年東京奧運會和2022年北京冬奧會體育健兒們的精彩表現,詮釋着一代代中華兒女“使命在肩、奮鬥有我”的中華體育精神。

1.1.4 “以體強國”——中國當代體育精神的賡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體育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中華體育精神的內涵更加豐富,體育強國建設的步伐在中華體育精神的引領下賡續前進。從奧運歷程來看,從國運艱難之際劉長春“單刀赴會”到新時代逐夢路上蘇翊鳴、徐夢桃等優秀運動員的奮力拼搏,一個個生動鮮活的角色無不散發着愛國、自強、團結、突破等中華體育精神的魅力,爲社會發展增添了激情與活力。當代體育強國目標的實現不僅在於競技體育成績,更在於羣衆體育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人民作爲發展體育事業的主體,把滿足人民健身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爲體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自全民健身計劃實施以來,羣衆體育形式不斷創新,公共體育服務水平持續提高,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得到滿足。全民健身所傳遞的精神力量和形成的文化氛圍給予全社會共同抵禦風險的信心,成爲維護社會團結穩定的主推手,更是持續激發新時代社會發展創新力、凝聚力與戰鬥力的良方。新時代我國正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中華體育精神作爲中國體育的精髓,能爲實現民族復興貢獻磅礴力量。

1.2 踵事增華:中華體育精神的橫向價值邏輯

中華體育精神不僅具備歷史的深度,還具備向各領域擴展的寬度,在學校體育、羣衆體育、體育產業、體育外交等各領域均發揮着對於建設體育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價值。

1.2.1 “以體育人”——中華體育精神之教育指向

弘揚民族精神是學校教育的主旋律,在體育教育過程中應發揮中華體育精神的育人作用,將傳授體育知識技能和培育道德品質有效結合,真正做到“由體及德”“以體育德”。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立德樹人的重要性,我國教育工作必須圍繞“爲誰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來進行。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強調“開足開齊體育課”,並賦予體育課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的新使命。高校思政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學校的狹義表現,也就是“德育”,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爲黨育人、爲國育才的社會實踐活動。中華體育精神和高校課程思政之間具有理論基礎和實踐宗旨上的一致性,弘揚中華體育精神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課程思政的開展有助於中華體育精神內化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

1.2.2 “以體利民”——中華體育精神之社會引領

羣衆體育中所蘊含的中華體育精神在助力民族團結、營造積極的社會氛圍方面具有突出價值。宏觀來看,中華體育精神助力民族團結。弘揚中華體育精神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共同的歷史和社會基礎,二者均是在我國凝聚民族力量、捍衛祖國統一的實踐中形成的。例如:明代“戚家拳”創始人戚繼光英勇抗擊倭寇進而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全國民族運動會作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第一個全國性綜合運動會,是最“年長”的運動會,其匯聚民族團結進步的磅礴力量,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搭建社會舞臺。微觀而言,中華體育精神營造了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社會氛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體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是滿足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嚮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中華體育精神中的拼搏、奮進等精神特質能夠引導羣衆積極參與全民健身活動,提升身體素質的同時獲得更加健康和積極的生活和社交體驗,獲得更多精神上的滿足感和愉悅感,從而爲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方向引領。

1.2.3 “以體興業”——中華體育精神之物質載體

強大的精神力量能夠激發社會的創造力,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爲物質力量。對於體育服飾產業而言,承載着中華體育精神的企業生產的產品更容易被消費者認可。例如:我國體育企業鴻星爾克在自身遭遇發展瓶頸之際依然爲洪澇災害地區慷慨解囊,發揚民族大義,這一舉動使得廣大消費者紛紛自發購買其產品,力挺這家老牌企業,這是愛國情懷的展現和對中華體育精神的弘揚;李寧和特步等體育企業將中華傳統文化藝術融入體育服飾,生產出的國潮服飾受到當代年輕人的追捧,國產運動品牌迎來新的生機。對於體育旅遊產業而言,打造體育精神文化和體育旅遊融合發展模式更易於受到消費者的追捧。例如:2023年民體杯全國龍舟賽期間貴州鎮遠縣接待遊客超16萬人,作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龍舟文化得到傳承,助力文化振興的同時爲當地旅遊經濟帶來了新的增長點。最後,對於體育傳媒產業而言,具有體育精神文化底蘊的傳媒作品會產生更大的社會影響力和更可觀的經濟效益。例如:峨眉武術非遺傳承人凌雲利用抖音平臺打造了擁有1300多萬粉絲的傳統武術文化IP,其視頻在海內外廣泛傳播,不僅爲個人創造了廣告收益,也使民衆增加了對傳統精神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1.2.4 “以體促交”——中華體育精神之價值延伸

在不同歷史時期,中華體育精神在各行各業激勵我們爲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和強起來而奮鬥。在充滿挑戰的新時代以及不久的將來,中華體育精神將迸發更持久、更深沉的力量,不僅爲世界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和體育秩序的恢復,更爲全球和平與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一方面,中華體育精神能夠修正體育本質的異化。現代體育已然成爲國際競爭的工具,各國對競技成績和經濟利益的過度追求導致體育本質的異化。中華體育精神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能夠一定程度上修正體育的過度政治化、商業化,進而發揮其公共外交功能,在國際社會面臨挑戰時迸發獨特的啓示力量。另一方面,中華體育精神能夠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2021年,在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的提議下,國際奧委會第138次全會投票表決同意在奧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強”之後加上“更團結”3個字。國際奧委會對“團結”的強調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謀而合,而“團結”正蘊含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曆史長河積澱和綿延下來的中華體育精神中。

2 文化自信自強視域下弘揚中華體育精神的困境探賾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既是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途徑,也是彰顯文化自信自強的表現,而以上5個方面存在的問題成爲文化自信自強視域下弘揚中華體育精神的現實瓶頸。

2.1 體育領域意識形態風險頻發

文化自信自強包括對本民族文化安全的自信自強,確保本民族文化能夠抵禦一定風險,始終保持文化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意識形態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政治安全,決定文化的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體育領域意識形態關乎“舉什麼樣的體育文化旗幟”“如何舉體育文化旗幟”等一系列問題,決定着推進體育文化自信自強的方向。但我國體育領域意識形態傳播存在一定風險,關乎中華體育精神發展的方向性問題。當前,智媒時代下的體育信息傳播被賦予新的特徵,在擴大傳播影響力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給體育領域帶來了意識形態風險,主要表現爲從體育信息傳播格局的中心化到去中心化。多元化的傳播主體使得主流媒體話語權旁落,對信息質量的把關難度加大;傳播方式由宏大敘事向碎片化敘事轉變,給虛假信息的傳播提供可乘之機。各種觀點泥沙俱下,其中不乏扭曲的體育價值觀,增加了體育領域意識形態風險的多來源性、潛伏性和破壞性。例如:在北京冬奧會期間,韓國短道速滑運動員李俊瑞在社交媒體直播時發表對北京冬奧村紀念品的不屑言論,其自我價值觀的傳播爲北京冬奧會文化輸出帶來風險;前中國乒乓球運動員張繼科被曝涉嫌參與賭博、傳播他人隱私等違法行爲後,某些質疑我國體育人才培養制度的言論在互聯網平臺引起關注,不利於社會主義體育價值觀的弘揚以及國家體育形象的塑造。

2.2 羣衆體育精神力量匯聚不足

文化自信自強包括對本民族文化凝聚力的自信自強,民衆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最終將轉化爲物質力量,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心聚力。“經過幾千年的滄桑歲月,把我國56個民族、13億多人緊緊凝聚在一起的,是我們共同經歷的非凡奮鬥,是我們共同創造的美好家園,是我們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弘揚體育精神需要羣衆對體育精神的感知,對精神力量的體會和傳達易受經濟水平、地域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體育精神在全社會範圍內的引領作用容易受限,尤其在我國廣袤的農村地區和革命老區,雖然有深厚的體育文化資源,但文化感知難以落地、特色資源利用率不足、開發模式固化等問題依然制約着體育精神的凝聚。首先,文化感知難以落地。農民體育參與呈現季節性、簡易性、分散性等特點,導致其缺乏文化感知的凝聚力和持久性,體育精神力量難以落到實處。其次,特色資源利用率不足。農村地區和革命老區的獨特文化遺產、農耕文化及自然條件爲發展特色體育文化提供了天然基礎,但體育文化與特色資源融合不深入導致資源浪費問題頻發。最後,開發模式固化。千篇一律的開發模式不適應所有特色體育文化發展,特色品牌IP宣傳力度不夠。

2.3 高校體育思政價值發揮有限

文化自信自強包括對本民族文化人才的自信自強,培養具備正確價值觀和良好道德修養的時代新人能夠爲民族精神的踐行和弘揚提供後備力量。高校是培養時代新人的重要場域,高等教育階段是新時代青年塑造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大學生是中國精神的傳承者和中華文化的傳播者,高校體育思政教育是大學生樹立體育文化自信和傳承中華體育精神的有效渠道,但當前高校體育課程思政還存在一些問題,阻礙體育精神和道德的培育。首先,思政教育資源分佈不均衡。體育精神的感悟要以一定的體育文化資源爲載體,但是我國各地區的文化資源分佈不均。例如:西北地區紅色體育文化資源較爲豐富、濱海體育文化資源則集中於東南沿海地區,體育院校和非體育院校文化資源也存在較大差異。其次,體育教師評價體系亟待改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高校對道德素養、價值觀念等隱性評價指標重視程度不夠。最後,協同育人機制不完善。目前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體仍侷限於學校內部,缺乏社會、家庭的普遍參與,大學生作爲社會中思想活躍的羣體,對於其體育價值觀的塑造需要通過多渠道潛移默化來促成。

2.4 中華傳統體育文化發展面臨挑戰

文化自信自強包括對本民族文化底蘊的自信自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爲文化繼承與創新賦予底氣。中華體育精神植根於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目前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發展面臨着內生動力不足和外部文化入侵兩大挑戰。從內部原因來看,傳統體育文化缺乏繼承性。近年公佈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傳統遊藝雜技類傳承人低於50歲的只有6人,如華南地區的舞龍舞獅運動難以吸引年輕人的學習興趣,缺乏新鮮血液注入的運動隊面臨着薪火失傳、代際失衡的挑戰。另外,傳統體育文化傳播地域限制明顯,如山東的三大秧歌、高蹺等傳統體育項目的開展僅侷限於膠東、魯中的村落。從外部原因來看,現代工業文明對傳統體育文化的衝擊是不可避免的,商業化與市場化同時帶來了傳統體育文化畸變甚至消逝的風險,同時以西方爲主導的對競技體育文化的追捧也勢必會抑制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

2.5 國際體育事務話語傳達受阻

文化自信自強包括對本民族文化影響力的自信自強,我國體育價值觀能夠在國際舞臺上產生積極的影響並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有助於推進體育文化自信自強。國際話語權是以國家利益爲核心,就國家事務和相關國際事務表達意見的權利,是一個國家信息傳播力、文化影響力、輿論引導力、政治參與力的集中體現。隨着我國積極參與並融入全球體育治理體系,籌辦的國際重大體育賽事活動數量不斷激增,競技體育成績取得連續性突破,全民健身的作用、價值和功能等不斷顯現,正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加速邁進,但是長期以來形成的西方話語霸權和強權依然阻礙我國體育話語權的構建。西方國家憑藉政治、經濟以及地緣優勢,構建了以奧林匹克運動爲核心的、覆蓋全世界的體育競賽組織管理體系,使得西方體育價值觀得到廣泛傳播,並以此作爲評判其他文明的標準,排斥或貶低其他文明形式。另外,全球化和市場化的趨勢也導致體育功能被異化,體育被當作國家競爭和追求經濟利益的工具,我國所倡導的以人爲本的體育觀未得到有效傳播。

3 文化自信自強視域下弘揚中華體育精神的實踐方略

新時代弘揚中華體育精神,需要突破現實瓶頸,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5個方面進行實踐探索,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3.1 舉旗幟,明確中華體育精神的弘揚方向

“舉旗幟,就是要高舉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推動工作。”中華體育精神包含的愛國主義、公平競爭、科學求實等精神內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吻合,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必須加強主流意識形態引領。1)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牢牢掌握黨對弘揚中華體育精神的工作領導權,發揚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中華體育精神。2)培育壯大既能講道理又會講故事的體育精神傳播人才隊伍。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在火炬傳遞過程中受阻,時任中國駐英國大使傅瑩迅速撰文《如果西方能夠傾聽中國》,及時疏導了輿論風波。3)構建以主流話語爲政治主導、精英話語爲學理支撐、大衆話語爲傳播基礎的新時代全媒體體育話語傳播體系。有效利用國際版抖音、Twitter、Instagram等社交媒體平臺正向傳播我國體育價值觀,提升中華體育精神的國際影響力。

3.2 聚民心,擴大中華體育精神的社會影響

“聚民心,就是要把全黨全國士氣鼓舞起來、精神振奮起來,朝着黨中央確定的宏偉目標團結一心向前進。”1)匯聚廣袤農村地區磅礴的精神力量,藉助鄉村振興和文化振興的契機發展鄉村特色體育旅遊,組織特色體育賽事,帶動農民感受體育的魅力,增加農村體育精神的社會輻射力。如貴州省臺江縣“村BA”和榕江縣“村超”的火爆出圈,既創造了效益又展現了當代農民的美好期冀,彰顯了體育精神力量。2)繼承紅色體育文化基因,奏響愛國主義主旋律。紅色體育精神是體育理想信念在紅色體育實踐中的凝練,必須加強紅色體育學術研究以及紅色體育系列精神的詮釋與總結,譜寫新時代紅色體育故事,使紅色體育資源發揮當代價值。3)打造特色文化IP,搭建弘揚體育精神的平臺。例如:2023年《爸爸當家》節目讓“叼羊”這項新疆地區傳統體育活動進入民衆視野,並有效傳遞了其蘊含的勇者精神。

3.3 育新人,培養中華體育精神的踐行人才

“育新人,就是要堅持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爲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指明瞭前進方向。高校要把握新時代發展機遇,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利用中華體育精神塑造大學生的健全人格。1)建立健全體育教師評價機制。教師的道德素養和精神面貌應成爲評價體系的主要指標,積極發揮體育教師對學生的榜樣帶動作用。2)開發各院校優質思政資源共享模式。加強特色體育文化資源共享,提升紅色體育精神等在全國高校的影響力。3)構建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體育協同育人聯動機制。在社會實踐、學校規範、家庭教育中將中華體育精神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打造弘揚中華體育精神的鮮活載體。

3.4 興文化,增強中華體育精神的傳承底氣

“興文化,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民族傳統體育充分體現了我國體育運動所包含的哲學文化內涵與人文精神,是增強文化自信自強和弘揚中華體育精神的堅實底氣。因此,既要牢牢掌握精神命脈,又要強化對挑戰的認知,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繼承與創新的關係。1)保障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繼承性。利用學校、機構、社區等平臺開展特色民族體育課程及活動,配合相應人才引進政策吸引和招募各地具備潛力的年輕愛好者參與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使得優秀傳統體育文化能夠薪火相傳、突破地域限制。2)提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創新性。打造民族傳統體育與現代文化生活的融合創新發展模式,使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協調、與當代社會相適應,發揮民族傳統體育所蘊含的體育精神對現實生活的激勵作用。例如:四川省甘孜州康定轉山會從最初的偏向於宗教性質的活動逐漸轉變爲世俗化、現代化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促進了民族傳統體育的現代性再造,滿足了人民身體和精神的現實需求,是中華體育精神以人爲本價值的體現。

3.5 展形象,發揮中華體育精神的國際價值

“展形象,就是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1)以國際重大體育賽事爲契機,在參與及舉辦賽事過程中以運動員等相關人員的切實行動講好中國體育故事,向世界傳遞熱愛和平、追求正義的中華體育精神。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正是我國推動世界團結合作、共克時艱的現實召喚,向世界展現出新時代的中國形象和中華體育精神的感召力。2)加強與國際體育組織的交流合作,憑藉中華體育精神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價值取向一致性,發揮中華體育精神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積極影響,進一步提升我國體育話語權。3)以獨具特色的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爲載體,有效傳播蘊藏在傳統體育項目中的民族精神特質。2021年以“醒獅”爲主題的國產動畫電影《雄獅少年》在海外影院上映,從底層人物視角刻畫了中國人同命運頑強抗爭的形象,一定程度上發揮了中華體育精神對現代體育“唯成績論”現象的修正作用。

4 結語

中華體育精神是我國的創造性文化成果,其民族特色鮮明、文化底蘊深厚。中華體育精神根植於中華傳統文化,在歷史演進過程中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在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承擔着不同的歷史使命,尤其是新時代建設體育強國的實踐讓中華體育精神展現出更加生動的時代特質;其跨越不同領域,在全社會範圍內凸顯示範引領價值,也不斷爲助力民族團結和凝聚國際共識提供遵循。但無論中華體育精神的內涵如何變化,都承載着中國人民追求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願望,其厚植愛國情懷、永葆奮鬥底色,始終激勵着中華民族奮發進取、迎難而上。弘揚中華體育精神並非一蹴而就,需要主流意識形態引領以及社會各界的持續接力,立足當下、面向未來,最終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略。

往期重點文章推薦

文化治理視域下體育非遺的文化空間建構研究 // 劉中強,王定宣,匡立,黎丹,餘良芬

新時代弘揚中華體育精神的內在邏輯、目標指向與實踐方略||付志銘,黃莉

奧運全球傳播的發展、困境與前景 || 魏偉,王錚朗

瀋陽體育學院學報

CSSCI來源期刊

中文體育類核心期刊

投稿系統 | https://stxb.mag

tech.com.cn/CN/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