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現金促銷成功吸引到央行注意,這件事還挺奇怪的

支付寶、微信推出的各種“無現金”活動成功引起了央行的“緊急發文”。

微博知名財經博主曹山石本週上傳一則通知,人民銀行總行對螞蟻金服提出的“無現金”概念不滿,認為其中一些宣傳和做法干擾人民幣正常流通,建議各下級分行參照武漢分行的做法,提醒螞蟻金服低調宣傳“無現金”,不許拒收人民幣。

圖/曹山石

如果上述圖片內容屬實,央行在活動開始前就已經通知了螞蟻金服。

儘管“無現金”已經存在很久了,但這些活動突然被當成了一個大膽的實驗。

微信、支付寶做了規模空前的無現金日營銷,官方媒體說有偏差

2 年前,微信支付發明了 “8.8 無現金日”。在 2012 年春節送紅包營銷之後,市場份額快速追趕支付寶。

後者今年趕在微信 “8.8” 之前發動首個“無現金周”,即自 8 月 1 日至 8 月 8 日間,使用支付寶支付最高可獲 4888 元人民幣獎勵金;支付寶還為無現金城市周另外準備了 88888 克黃金,相當於 2400 多萬元。

新華社主辦《經濟參考報》昨日刊文表示無現金社會活動出現了四個方面的偏差。文章提出“少數支付機構打著無現金周、無現金日旗號,有意無意將無現金支付等同於自身的支付產品,誤導了消費者。”

而文章開頭人民銀行總行文件提到的“干擾人民幣正常流通”就更奇怪了。是在這些活動中,消費者付人民幣買回商品或服務,而不是用 Q 幣或者支付寶的積分。

新華社還提到另外一點,即有一些商戶拒收人民幣或對現金支付採取歧視手段。在阿里旗下的盒馬鮮生超市,唯一接受的付款方式就是在盒馬鮮生的應用裡,綁定支付寶賬戶,在超市收銀機上掃碼結賬。

可能是這些事的影響,最近盒馬增加了現金代付通道。

兩家相互纏鬥著的公司如今拿下中國金 80% 第三方支付市場。在中國大陸的城市裡,幾乎所有人都在使用智能手機支付各種費用:公用事業、酒店、餐廳、街邊攤……

“這已經成為了默認的生活方式。”市場研究公司 IDC 分析師希夫·普恰(Shiv Putcha)說:“中國的每一個企業和品牌都接入這個生態系統。”

在此之前,銀行們都接受了跟支付寶、微信合作支付

差不多十年前,銀行曾經和互聯網公司發生過對抗。

2008 年民生銀行停止與支付寶信用卡業務合作,中國銀行、農業銀行、興業銀行也相繼跟進。而其他銀行對網上支付也作了相應的限制,如招商銀行和中信銀行信用卡在支付寶上的單筆最高限額分別為 499.99 元和 500 元,光大銀行每日限額最高 300 元等。

銀行這麼做的主要原因是跟支付寶合作無利可圖。信用卡取現、分期的高額利息收入是銀行經營信用卡業務的三大收入來源之一。銀行宣傳的每天百分之零點幾的利率實際按月計收復利,最終實際年化利率達到 15%,是目前短期貸款利率的數倍。

這也是為什麼銀行熱衷於鼓勵信用卡持卡人多取現、多分期。

後來馬雲一家一家跟銀行談,請他們放鬆限制,接入支付寶。同時,小額快捷支付的創新、和移動端免費轉賬的政策,讓大部分人很快跳到了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工具的那一邊。

銀行不得不重新接入這些第三方支付服務。甚至通過減免網銀、手機、ATM 等多種途徑轉賬的手續費,試圖從第三方支付那裡搶回用戶。但沒有什麼效果。

與此同時,第三方支付服務在信用消費上也可以繞開銀行了。支付寶花唄、京東白條等服務等於是自己做了一套信用支付體系,鼓勵人們信用消費。近期花唄還開通一批額度只有 50 元的賬戶,把門檻降低到幾乎每個人都能用。

銀行也有這麼低額度的信用卡,但終究是少數,因為審核、制卡、寄卡成本遠高於 50 元,銀行沒有動力這麼做。花唄則不存在這種問題。

上個月,國有四大行先後跟四家國內互聯網公司達成金融領域的合作。其中建行找了支付寶,中國銀行找了微信支付。

建行跟支付寶可以相互掃對方的二維碼,商戶將移動支付 POS、支付寶、建行卡綁定在一起,可以實現零手續費提現。

在銀行與第三方支付機構合作、交惡、再合作的過程中,央行很少出面干涉。

此前最直接的一次是 2014 年暫停支付寶和微信的二維碼交易,當時支付寶一位不願意具名的負責人告訴路透社“這個通知發出的很突然,對我們的業務有很大影響”。

但第三方支付的二維碼交易幾乎沒有停過。

2016 年,中國電子支付交易額三倍於銀行卡交易額;支付寶、微信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經手的交易額接近 100 萬億元,是銀行卡消費的兩倍。

網聯平臺的成立,也更偏向互聯網公司而非銀聯

資金在國內銀行間流通,不是直接由付款行流通到收款行,而是由清算機構在中間核對確認收付款指令、雙方信息後放行資金。

通常網銀轉賬由中國人民銀行清算總中心,POS 機刷卡由中國銀聯負責。銀聯分得每一筆交易手續費的 10%。

長期以來,銀聯是擁有國內唯一的人民幣清算資格的企業。然而,央行近日的一則文件打破銀聯壟斷。

8 月 4 日,人行支付結算司發佈文件,要求各家銀行和支付機構在 2017 年 10 月 15 日前,完成接入平臺和業務遷移的相關準備工作,自 2018 年 6 月 30 日起,支付機構受理的涉及銀行帳戶的的網絡支付全部通過網聯平臺處理。

網聯,即網絡銀聯,全名為“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清算平臺”,由支付清算協會發起設立。清算總中心和銀聯都是支付清算協會的會員。

網聯的單一最大股東,是人行清算中心。然後外管局(梧桐樹投資平臺)等政府機構都有出資,它們共佔據了網聯 37% 的股權。而支付寶和財付通則並列第三大股東,再接下來是京東等第三方支付機構。

銀聯僅以 1.55% 的持股比例排在第 17。

此前,銀聯曾希望由它統一接入銀行,然後第三方支付統一接銀聯。

為此銀聯曾禁止第三方支付直連銀行,以及拉攏第三方支付公司,比如京東,加入它們的銀聯清算網絡

這麼做的目的是因為支付寶、微信等第三方支付提供的掃碼支付在清算過程中繞開了銀聯。

當支付寶和財付通兩家直連銀行的機構已成為事實上的網絡支付清算平臺,央行希望通過網聯將網絡支付重新納入監管範圍,它成立新的清算平臺並將支付寶和微信吸納為“國家隊”以外的最大股東,實際上將二者擺在了跟銀聯對等的位置上。

按照計劃,支付寶將在本月 15 號開始向網聯平臺接入交易請求,壓力測試則是本週已經開始。微信切換的更早。網聯平臺今年 3 月 31 日啟動試運行,當日,第一筆跨行清算的交易通過微信紅包發起。

目前央行新設清算中心架空銀聯的具體動機不得而知,幾種說法包括掌握全部的資金交易、反洗錢、貨幣調控、實現監管等。

不過網聯的上線,看起來將直接衝擊銀聯的線上收單業務,讓更多的第三方支付的繞開銀聯通道進行清算。這對互聯網公司是好事。

事實上,相比於中國大多數監管機構在面對互聯網產品時的監管態度,比如廣電總局禁止電視盒子、各地政府限制網約車,央行在移動支付上態度積極很多。

而所謂“無現金”顯然也沒有影響人民幣的流通。如果非要說它們對人民幣流通有什麼影響,也是加速了流通,因為它們促進了消費。

是什麼讓央行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總之這是件挺奇怪的事。但監管機構到底想什麼,你大概也很少清楚過。


題圖/ups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