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有份報紙,為恐怖襲擊中逝去的每個人寫了訃告

法國《世界報》在恐襲之後決定為 130 位受害者寫訃告。是的,是為每個人。因為不想這 130 個生命只是作為“受害者”,或者只是“130”這個數字留下來。

每一個人活著的時候都是那樣的不同,在被以如此粗暴的方式奪去生命之後,也應該以他們各自的形象被記住。

法國《世界報》的記者們去聯繫這 130 個人的家人、朋友和同事,希望通過他們的幫助“為逝者畫像”,並向他們的親友借一張照片,那張照片就是他們希望被記住的樣子,成為共同記憶的一部分。

這 130 個人中不少人都是二十幾歲的年紀,目前而言最年長的是63歲,最年輕的是23歲。他們從事的行業也很多元,大多跟文化、教育、科技相關。

Véronique Geoffroy de Bourgies,圖片來源: Zazakely Sambatra 網站

薇洛妮克,54歲,她的照片是這樣:她在中間微笑著拍照,旁邊有一群小孩子。朋友們的印象中的她是這樣的:高雅、漫不經心、很有趣、精力充沛、很有保護性的一位母親,很大方而且做事情非常投入。她創立了一個為了馬達加斯加兒童的社會和文化支持的協會叫“Zazakely Sambatra”,意思是“孩子變得幸福”,她本來還打算在聖誕節的時候扮成聖誕老人為孩子們派發禮物。

Victor MuñozVictor Muñoz,圖片來源:lemonde.fr

維克多,24 歲,那天晚上和一群朋友在 La Belle Equipe 聚會,他們這幫朋友從初中開始就認識了。他的父親是西班牙巴塞羅那一家畫廊的管理者,母親是法國里爾的一位歷史老師。維克多 11 歲之前都一直是在巴塞羅那度過,那段日子很快樂,陽光常常很好,他經常對他的朋友們說起,卻再沒機會親自帶他們去遊歷這個他深愛的城市。他和女友剛搬到巴黎 11 區不久,他在這裡感覺很不錯。

他當然有理由覺得這裡不錯。巴黎第 10 區和第 11 區是一些大家都混在一起的地方,不管是猶太人、基督徒或者是穆斯林,男人或女人。在這裡大家熟諳共處之道。這裡有不少咖啡館和餐館。人們認識老闆和服務員,也有機會看到一些熟面孔,可能不知道名字但是可以會心一笑的人。在 19 個人被殺的 La Belle Equipe 餐館這個地方就是這樣:11 月 13 日晚,兩組朋友在這裡慶祝兩個壽星的生日;兩組朋友都混在一起,正是巴黎的樣子。法國體育館,這個本可能會發生一場更大的災難的地方(後來有報道表明在法國總統奧朗德在場觀看比賽期間,曾經有兩個沒有票的人試圖進場,被保安攔下,之後這兩個人去了兩個偏門發動襲擊),也是這樣。

目前網站關於紀念冊的部分,已經記錄下來的一些人的照片:

圖片來源: lemonde.fr,截至 12 月 6 日

點擊這裡可以看訃告主頁。(需翻牆)

2001 年在美國 911 恐怖襲擊之後《紐約時報》也做過關於逝者的訃告專版。

專欄作家瑪裡琳·約翰遜(Marilyn Johnson)就是《先上訃告,後上天堂》(英文書名為The Dead Beat )的作者,她曾為戴安娜王妃、傑奎琳·奧納西斯、伊莉莎白-泰勒、凱瑟琳·赫本、約翰尼·卡什、鮑伯·霍普和馬龍 白蘭度等著名人物撰寫訃告。很多讀者以閱讀她寫的訃告為樂,並評價說:“如果她可以給我寫上一段訃告,我即便現在死了,似乎也值得了。”甚至還打趣道:“我一定不能讓她比我先死,不然就找不到更適合的人給我寫訃告了。”

英文版封面英文版封面

書中她提到自己是如何一步步對訃告著迷的,從閱讀到寫作,還有通過網絡蒐集和發佈各種關於訃告的信息。訃告主人公包括大家都知道的名人,更多的是平凡人,不過人活一生,都會有自己的獨家故事,值得在人生終稿中被展現出來。

2004 年 3 月 11 日馬德里連環爆炸案,此事件發生時間正好為美國 911 襲擊事件後的第 911 天。這次襲擊共在 4 列火車上發生了 10 次的爆炸。共有 200 名死難者,1500 多人在爆炸襲擊中受傷。

西班牙樂隊 La Oreja de Van Gogh 有一首歌《Jueves》(中文為“星期四”的意思)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篇訃告,是為紀念受害者而創作的。歌詞講述的是一個恐襲當天發生在馬德里市郊的一列火車上的故事:有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女孩每天都搭這班火車,她暗暗喜歡一個在列車上每天都會遇到的男孩,但是一直不敢說,覺得自己不夠漂亮也不夠聰明。而她不知道那個男孩為了看到她放棄了直通車而改搭這列火車。當女孩在當天終於鼓起勇氣向男孩搭話,相互表白的時候,爆炸發生了。

歌曲的 MV 有兩個版本,第一個是黑白照片的輪放,不同的人唱著這首歌,雖是黑白卻並不讓人恐懼,反倒有一種寧靜祥和。第二個版本有點像是愛情故事,卻沒有單一的男女主角,而是幾個小故事。這兩個版本都可以在視頻網站上搜到。

如果一個人死後,只留下姓名、去世的年齡、性別和職業,那未免太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