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都是經濟艙,票價可以差 4 - 5 倍?

同樣坐在經濟艙,你和鄰座買票的價格可能相差很多。這背後是航空公司的控制,市場調節下,“價格歧視”是他們慣用的定價手段。簡單來說就是把同一個艙內的座位,以不同的售價賣給不同的乘客。

機票上印著的“艙位代碼”可以反映自己在航空公司眼中的分類。這不是指頭等艙、公務艙和經濟艙的差別,而是更為細分的艙位等級。中國的航司大致有這樣幾個等級:頭等艙(艙位代碼為 F/P)、公務艙(艙位代碼為 C/J/Z/O/W)、經濟艙(艙位代碼為 Y)。

Y 艙意味著這是一張全價票,經濟艙又分出更多的等級,艙位代碼有 B/K/H/L/M/Q/X/E 等等。艙位代碼反映的信息是你實際買到的折扣價。

同時代碼對應了不同的服務,比如折扣更多的座位更靠後、不能改簽和退票,以及你這一趟行程能積分多少。

賣票的過程不是一次放票,航空公司收益員要做的是,通過預測決策什麼時間應該放出什麼樣的艙位,用供應來調整價格的變化。

這要用到過往的銷售數據,以及複雜的數學模型得出結論。需要兼顧的因素太多了,除了航線本身的熱門程度,包括多少人可能不會登機、多少人會取消、競爭對手的價格等等都需要被提前預測,然後根據現有的剩餘票量動態調整價格。

航司的最終目的是在票價儘可能高的同時,把所有座位賣出去。如果只放高價票,那最後飛機坐不滿是虧的。如果只放低價票,飛機雖然滿了,但也可能是虧的。

所以航線收益員要達到的理想狀態是,既保證客座率避免座位浪費,又儘可能讓平均的票價更高,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種平衡。

機票怎麼賣,也是航空公司 vs 乘客的一場心理博弈。購買機票的乘客要為自己的決策付出機會成本——提前購買價格更低,但你要確定好行程安排,面臨計劃臨時生變的風險;如果臨近出發再買票,時間靈活但是就要付出高價。

所以即便是同一個艙位的乘客,在航空公司眼裡也是完全不同的市場人群。商旅人士往往安排臨時,也不在乎票價的高低,所以一定比例的艙位被保留到最後賣給這些人群。早早計劃好出行時間的遊客對價格敏感,折扣多的艙位會提供給他們,並輔以更高的退改簽門檻保證最終的上座率。

當然這只是最簡單的解釋,航空公司在實際的艙位管理上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這個動態的過程非常複雜。

最終的結果也並不一定遵照“越早買越便宜、越遲買越貴”的真理,如果預測有誤差,可能飛機起飛當天還有剩餘座位沒有賣出,最後只能打折賣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