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山東化”,為啥現在管誰都叫老師?

文經授權轉自公衆號壹讀(ID:yiduiread)

作者 | 敏敏 張藝

編輯 | 陳燕妮

值班編輯 | 敏敏

原標題 | 爲啥現在管誰都叫老師?


人在江湖飄,免不了叫別人一聲“老師”。

 

最近,央視網在微博發起了一個“你會經常用‘老師’稱呼別人嗎?”的投票,有十萬人蔘與,調查結果顯示,雖然選擇“不會”和“不太會”的比例高達67%,但仍有三分之一的人會經常稱別人老師。

 

圖源:微博

 

很多網友也紛紛表示,“老師”是一個實用且禮貌的稱呼,不分年齡、性別和職業,有時感覺叫什麼都不合適,就乾脆直接叫老師。

 

但也有網友表示,人均“老師”讓人難以接受,只有傳道授業解惑的人才應該被稱爲老師。

 

不可否認,現在逢人就叫“老師”的情況並不罕見,爲什麼現在叫誰都叫老師?

 

01


人人皆“老師”?


“老師”這個稱呼廣泛流行於其他文化知識領域的現象並不是現在纔有,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就已經出現了這樣的情況。

 

1988年,學者黃南松發表在《語言教學與研究》上的一篇論文對北京地區“老師”這一稱謂適用範圍的擴大進行了一次社會調查。結果發現,除教育界外,文藝界、新聞界、廣播電視界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老師”這一稱謂,整體看來,文藝界人士被他人稱呼爲“老師”的比例最高。

 

時至今日,“老師”一詞的分佈領域遠超黃南松概括的範圍,真正做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比較常見的情況是,只要你具有一技之長或資歷較深,都有可能被人稱作“老師”。

 

例如,明星藝人就經常採用“姓(名)+老師”的方式或者直接用“老師”來稱呼業內前輩。

 

在娛樂圈何炅就被很多人尊稱爲“何老師”|圖源:《嚮往的生活》截圖

 

因有“獨特技能”被稱爲老師的典型例子是理髮師,他們就常被稱作“Tony老師”。此外,在追星界,某些大V、博主由於美妝造型技術出衆,會在社交媒體平臺分享他們給明星做的妝容和造型照片,也會被粉絲親切地稱爲“老師”。

 

如果知道對方的具體職業,也可以採用“職業+老師”的叫法,比如攝像老師、燈光老師、音響老師等。

 

當然,不說職務,直接喊老師也是可以的。武藝在大型原創音樂節目《音你而來》中,與導演打電話溝通的過程中就直接稱導演爲“老師”|圖源:《音你而來》截圖

 

雲南師範大學傳媒學院的肖青教授對壹讀表示,今天我們把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人都稱爲“老師”,代表我們承認他是某個領域或行業的專家,他有超過我以及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這體現了人們對知識的尊重和包容,同時也是社會進步和觀念進步的體現。

 

有時候,即使對方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專家,但我們有求於對方,那麼也可以稱對方爲老師。在某些城市,由此稱別人老師甚至成爲整個城市的“習慣”。

 

02


山東、川渝愛喊“老師”


從相關研究搜索情況來看,在我國重慶、山東等地,“老師”就是當地人的習慣性稱呼,多數情況下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

 

在重慶,“老師”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頻率很高。相關研究的抽樣調查顯示,在重慶四個主城區中大約有七成重慶人經常使用稱謂語“老師”。辦事、問路、打車、購物、買菜和用餐的情況下都有可能聽到別人用“老師”來稱呼你。

 

圖源:參考資料[2]

 

但正如前所述,重慶話的“老師”有一定潛在使用條件:稱呼者一般是服務者或求助者,被稱呼者一般是被服務對象。由於稱呼者不瞭解對方的職業身份,稱呼其爲“老師”可以囊括大多數職業,基本上不會叫錯,同時也表達出尊敬和禮貌。

 

濟南市“老師”稱謂語使用範圍同樣十分寬泛,主要用來稱呼中年人及比自己年長者,且不區分性別和職業身份,幾乎所有人都可以被稱爲“老師”。魯西方言還喜歡在“老師”後加個兒化音,一般用“老師兒”面稱陌生男子,和重慶的“老師”用法相似,此時的“老師”往往用於請求陌生人幫忙或與陌生人交談的場景中,表達一種客氣、尊敬的意思。

 

一個“意外之喜”是,由於只有山東省部分地區才使用“老師兒”這一稱呼語,說聽雙方屬於同一地域團體,這種“老鄉式”的稱呼在當地人聽來倍顯親暱,無意中會增強雙方的心理認同感和親切感,就算說聽雙方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熟識關係,一聲“老師兒”就能有效減少社交障礙,從而達到預期的交際目的。

 

肖青也指出,這種日常稱謂有時代性的變化。現在“老師”已經成爲社會共識層面上大家都認可的一種與陌生人交往打招呼的稱謂,人們已經不再糾結它的準確意義是什麼,“老師”自然而然變成一種極其簡單,和過去的“同志”“師傅”一樣沒有太大差異化的稱謂方式。

 

無論是多領域中出於尊敬和佩服而稱呼“老師”,還是部分省份受文化習慣影響出現的“老師”稱謂,說“老師”在生活中司空見慣也不爲過,那爲什麼老師會成爲稱呼中的“萬金油”呢?




03


遍地“老師”的背後

 

“老師”語義的多變源自社會稱謂語的泛化。

 

社會稱謂語的泛化指用具有一定社會關係特徵的稱謂語稱呼不具有這種社會關係特徵的人。“老師”一詞屬於社會稱謂語範疇,其社會關係特徵爲“傳授知識,教育學生”,用“老師”稱呼非教師者就是“老師”稱謂的泛化。

 

而造成這種泛化的原因,可以從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個方面來看。

 

就內而言,稱謂本身的內在特徵和傳統文化心理讓人們選擇用“老師”稱呼他人。

 

“老師”稱謂具有儒雅的精神內核。自古以來,老師便是學識、修養的象徵,讓人聯想到智慧與知識,即使是將“老師”用在陌生人之間,也會給人一種暗示,“我充分尊重你”。

 

同時“老師”一詞具備溫文爾雅的色彩,其稱謂所特有的儒雅內核還滿足了人們求雅的傳統心理取向,所以備受歡迎。內質儒雅的“老師”稱謂既不似“老闆”有俗氣巴結之嫌,又不像“先生”“同志”那樣拘謹,“老師”憑藉親和力和感染力得以廣泛流行起來。

 

就外而言,實際生活中的稱謂困境和交際需求也使得“老師”使用頻率只多不少。

 

內蒙古大學的李樹新教授曾提出,稱謂使用的理想境界應當是等差原則與情感原則兼顧。


等差原則:選擇稱謂時講究尊卑貴賤、長幼差序,稱謂詞帶有明顯的等級差別和身份的規定性。


情感原則:人與人相互稱呼時講究親疏遠近、注重關係的融洽和情感的交流。


但漢語社交稱謂有一個困惑:稱人時不知是該以等差原則相稱還是以情感原則相稱。以等差原則相稱在一定意義上就忽略、淡化了情感,以情感原則相稱在一定意義上就忽略、淡化了等差,二者構成了一個稱謂的悖論。

 

“老師”就完美化解了這種兩難的境地。

 

一方面,稱對方爲“老師”在抬高對方地位的同時降低了自己的地位,充分給足了對方面子,從某種程度上說算是表現出敬意但也不經意拉開了雙方的距離。另一方面,將雙方關係置於“師生”系這一輕鬆、親密的模式中,無形中又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從而實現情感的溝通。

 

“老師”爲等差和情感找到了一個平衡點,既不突兀又禮貌友好,在社交中深受人們喜愛。

 

除了稱謂語泛化導致“老師”被廣泛使用,社會的發展變化也把“老師”從幕後推向臺前。

 

肖青表示,“老師”的稱呼是對今天社會去階層化、去身份化的一種體現。過去社會分層明顯,在稱呼他人的時候會把這個人和他的社會身份、社會地位捆綁在一起,比如某某老闆、某某老總、某某經理。而現在階層化的東西開始逐漸淡化和抹除,我們更強調人與人之間平等的、自然的、本真的交往方式。

 

再加上“老師”本身不是敏感詞,不帶有褒義、貶義或者特殊情感色彩,也沒有和價值觀捆綁在一起,稱呼別人一聲“老師”並沒有什麼不好。

 

這樣說來,“老師”的稱謂確實優勢多多,但也要記住與他人社交還是要從實際情況出發,既有禮數又讓雙方舒服的稱呼纔是最優選

 

參考資料:

[1]賈鑫炎.試論魯西方言稱呼語“老師兒”一詞[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6(29):41-45.

[2]陳慧敏.重慶話中“老師”稱謂泛化的現象及其原因[J].重慶第二師範學院學報,2020,33(05):52-56.

[3]楊靜.山東方言稱呼語“老師兒”探析[J].現代交際,2020(12):56-57.

[4]高曉岑,崔山佳.濟南市“老師”稱謂語泛化的調查研究[J].漢字文化,2016(01):83-87.

[5]黃南松.非教師稱“老師”的社會調查[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8(04):103-112.

[6]季穎超.從社會語言學角度淺析“老師”稱謂的泛化現象及原因[J].赤峯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7(08):184-185.

[7]揚清,王娥.“老師”稱謂的泛化及其原因[J].漢字文化,2005(02):37-39.

[8]田正平,章小謙.“老師”稱謂源流考[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03):61-67.

[9]李樹新.論漢語稱謂的兩大原則[J].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05):77-82.






一 周 熱 點 回 顧



2024 Vista看天下


V

大 學 運 動 會 開 幕 式 的 “顯 眼 包”

又 火 一 個 天 花 板 級 甜 妹 時 尚 單 品 

高 校 禁 止 掛 牀 簾 , 管 太 寬 了?


三人行,必有我“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