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爾濱”從深山裡“請”到中央大街的鄂倫春族,你真的瞭解嗎?




















隨着哈爾濱旅遊的爆火,“鄂倫春族都請來了”等相關話題衝上熱搜,鄂倫春族與各民族在哈爾濱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夢幻聯動。以文化爲媒,各地深入開展交流互訪活動,繪就出一幅“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生動圖景。


在哈爾濱的大街上,遊客與頭戴狍角帽的鄂倫春同胞合影(圖片來源:央廣網)




















  遊獵出山,文化交融  


鄂倫春族生活的區域,在當年被稱作大鮮卑山。拓跋鮮卑早期生活的嘎仙洞就在此地,他們以射獵爲業,創造了森林狩獵文化。之後南遷大澤,來到呼倫貝爾草原,在南北朝時期統一中國北方,建立北魏,最後遷都洛陽。在其統治的148年中,北魏進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改革,積極學習中原文化,加速了民族間的交往融合。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聽烏洛侯國來朝貢的使者說烏洛侯國的西北部有北魏先祖居住的石廟,且周圍的人經常在石廟祈請老祖宗保佑風調雨順、人畜興旺,於是派大臣李敞率衆到嘎仙洞祭祖,並在石壁的祝文上刻下他對先祖福祿的感謝。嘎仙洞就在如今的鄂倫春自治旗內,從祝文中仍可以感受到當年太武帝回顧拓跋鮮卑一路走來的感慨與感激。北方遊獵民族的這次出山,爲中國後續的遊獵文明與農耕文明融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嘎仙洞的石刻祝文拓片(圖片來源:內蒙古新聞中心)

關於鄂倫春人的起源,學術界較主流的說法是“室韋說”,即認爲鄂倫春人是由中國東北方的室韋人發展而來的。室韋人在史書上的首次亮相是在《魏書》與《北齊書》中,當時的室韋人已經開始向中原王朝朝貢。唐朝時,東北地區的室韋人已發展至20餘部,唐爲此設立了室韋都督府加以管轄。到了遼朝,設立室韋國王府,聖宗時期又設室韋節度使,隸屬於西北路招討司,以加強對這一帶的室韋人的管轄。金朝時期,火魯火疃謀克管轄外興安嶺以南地區。元朝時,鄂倫春人被稱爲“林木中百姓”和“北山野人”,分佈極爲廣闊,在遼陽行省的管轄之中。明朝時,黑龍江以北有“乘鹿以出入”的“北山野人”,就是指遊獵於貝加爾湖以東、黑龍江以北的“使鹿部”,也就是鄂倫春人。清初文獻曾把鄂倫春人稱爲“樹中人”。清崇德五年(1640年),“俄爾吞”曾作爲鄂倫春族的族稱出現於文獻中。同年,“索倫部”被分編爲八牛錄(佐領),鄂倫春人爲索倫部中的一部分。康熙八年(1669年),清政府在寧古塔將軍之下設布特哈(打牲部落)八旗,管理分佈在黑龍江上、中游的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等族。根據《黑龍江外記》的記載,當時居住在黑龍江地區的人,無論屬於何部族,都被統稱爲索倫(“世於黑龍江人,不問部族概稱索倫”)。


唐朝在東北方設立室韋都督府以加強管理(圖片來源:譚其驤歷史地圖集)


  出山報國,義不容辭  


清朝,編入索倫部的鄂倫春人是清軍的主要戰力之一,深受朝廷的重視。他們雖駐紮於我國的東北邊疆,但一旦國家需要,便能不遠萬里,忠誠地響應國家的號召。廓爾喀戰役,更是讓索倫部的勇猛忠誠傳遍神州大地。

1788年和1791年,廓爾喀國軍隊連續兩次入侵我國西藏地區,在第二次入侵時甚至攻入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一路大肆姦淫擄掠,甚至還把清王朝冊封六世班禪的金冊當做戰利品搶走了。此番恥辱令乾隆皇帝大怒,他隨即從西藏、四川、青海、黑龍江等地調集兵力,反擊入侵者。其中行軍距離最遠的一支,就是來自黑龍江的“索倫達兵”。

索倫兵非常擅長冷兵器搏殺,儘管人數不到當時這支清軍總數的十分之一,卻是當時清軍中的重要戰力。在遠征軍中,索倫兵因距離最遠而最晚到達戰場。儘管當時清軍中希望儘早開戰的呼聲非常強烈,但乾隆皇帝卻堅持等到索倫部到達之後再展開反擊,如此信任,可見在當時索倫兵在軍中的地位。

索倫部也沒有辜負乾隆皇帝的重視,在內地八旗軍隊日漸腐化的當時,索倫部作爲在黑龍江精銳部隊,用“行圍校練”等方式模擬實戰,“以弓箭獵獸”來專精冷兵器,一直都保持着充沛的戰鬥力。1792年閏四月,索倫兵抵達日喀則前線後,不顧一路疲勞,立刻投入到戰鬥裏。首戰奇襲斬殺六百廓爾喀兵,還活捉了二百多俘虜。滿語中“索倫”本就有先鋒之意,這支先鋒軍尤其出色的表現,把廓爾喀侵略軍打得魂飛魄散。


▲清反擊廓爾喀入侵西藏戰爭圖(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地理)


這之後的幾個月裏,清軍翻山越嶺,反擊廓爾喀侵略。在前線最艱苦的戰鬥、最難攻克的關口中,索倫兵頻繁地衝鋒在前,他們裝備精良,一往無前。清軍能夠打到距離廓爾喀都城加德滿都不到十公里的距離,逼得廓爾喀國王主動求和,衝鋒陷陣的索倫兵,立下了重要功勞。


▲平定廓爾喀得勝圖(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索倫部的這次出山,不僅成功捍衛了我國西南邊防安全,而且鞏固了清朝對西藏的主權。自此,索倫兵以其能征善戰而聲名遠揚。


  出山抗日,軍民一心  


當鄂倫春族再次出山時,中國正面臨着山河破碎的嚴峻形勢,中華民族也到了最危急的歷史關頭。鄂倫春族與當地各族同胞們用自己的血肉在大興安嶺築起了新的長城,爲國家的存續和民族的復興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東北抗日聯軍戰士伏擊日寇(圖片來源:鄂倫春發佈)

九一八事變爆發以後,日本侵略者爲了鎮壓鄂倫春族人民的抵抗,強化了其殖民統治。1938年,日本關東軍制定了《指導綱要方案》,利用鴉片等手段,從精神和肉體上來控制和毒害鄂倫春民族,企圖摧毀他們的反抗意志。然而,鄂倫春族並未屈服於日本侵略者的殘暴統治,他們自發組織起抗日鬥爭,並積極支援或參加抗日聯軍的行動。

鄂倫春族佐領蓋山在一次打獵途中,結識了時任東北抗聯第三支隊長王明貴。王明貴等人帶來的“革命”“民族平等”先進思想,像磁石一樣吸引了這位從未離開過森林半步的獵人,激發了他抗擊日寇的堅定信念。此後,抗聯三支隊與鄂倫春兄弟並肩作戰,先後襲擊了中東鐵路支線26號車站、中東鐵路博克圖支線74號車站,殲滅了日軍守敵,繳獲了大量槍支彈藥、馬匹食品,壯大了抗聯隊伍,給日寇以沉重打擊。

蓋山與抗聯的聯合讓日本侵略者大爲惱火,他們切斷了鄂倫春人與其傳統貿易伙伴“安達”的聯繫通道,使得鄂倫春人沒有了糧食、食鹽、火藥和鉛彈等生活必需品。面對如此困境,蓋山和族人們並未屈服,反而同抗日聯軍親如一家。鄂倫春族羣衆積極爲抗日聯軍帶路、送信、運送糧食和物資、掩護抗聯戰士,幫助抗聯偵察敵情、配合抗聯攻打敵人據點。不少鄂倫春人爲抗日戰爭的勝利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今天,在哈爾濱街頭的鄂倫春人中,有不少是那些抗日英雄的後代。

舞蹈《同心結義》,展現了鄂倫春族人民與抗聯戰士團結抗戰的光榮歷史(圖片來源:鄂倫春自治旗民委)

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鄂倫春自治旗成立,在59880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25個民族的兄弟姐妹和諧共處,其中包括全國三分之一的鄂倫春人。如今的鄂倫春族同胞,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砥礪奮進,爲實現民族團結與共同繁榮發展的目標而不懈奮鬥。


  載歌載舞,出山“出圈”


鄂倫春人這一次的出山,他們頭戴狍角帽,身穿狍皮衣,口中吟唱着《鄂倫春族小調》,通過這些傳統服飾和歌曲,表達着對自然的崇敬和對本民族文化的傳承。


鄂倫春傳統手工藝製品(圖片來源:湖北日報)


鄂倫春族藝術家關桃芳在介紹樺樹皮鏤空畫(圖片來源:新華網)

這次鄂倫春族出山,不僅要在哈爾濱的中央大街大放異彩,還要把客人邀請回山中做客。最早來到哈爾濱中央大街的吳健美,是一位來自鄂倫春自治旗古裏鄉獵民村的年輕人,通過社交媒體發現了展示自己民族文化的機會,並迅速動身前往哈爾濱。她的行動吸引了十多位同族人,他們自駕5小時來到哈爾濱,與赫哲族、朝鮮族等其他民族熱情交流,並邀請各民族同胞到鄂倫春自治旗體驗民俗文化和非物質手工藝。隨着鄂倫春人的故事被越來越多的人瞭解,像“小花鹿奶奶”這樣的鄂倫春族人也通過網絡向全國乃至全世界展示中華兒女之美。


現代的鄂倫春人早已告別了“一人一馬一杆槍”的傳統遊獵生活。然而,他們昔日肩扛獵槍行走於林海的勇氣,以及跨越祖國大地、保衛國家的熱忱,依然激勵着新時代的各族人民在更廣闊天地間,續寫中華民族共同體新篇章。


(作者簡介:阿依日漢,鄂倫春自治旗民族事務委員會幹部;王佐寬,“道中華”實習編輯)

監製 | 王翔宇

責編 | 許玲玉
製作 | 郭欣欣





推薦閱讀



草原公主爲何熱衷於儒家文化?從700年前的那場“派對”說起|乾元永續之①

在唐卡里發現喜歡cos菩薩的文藝青年

公主出個嫁,走了兩年多|西藏有路 古今不同之①


點個“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