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74萬元!這家公司憑什麼給他開出天價年薪?


封面圖 | 《先驅者》劇照


6月25日,豐田公佈該公司會長豐田章男2023財年(截至2024年3月)的董事報酬爲16.22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374.74萬元)。這是豐田歷代董事中的最高水平,比2022財年增加62%。


豐田章男的年薪已連續3年創新高,按照其持有的豐田股票簡單計算,他還可以獲得約14億日元的年度分紅(約合人民幣6365.37萬元)。


豐田章男的天價薪酬源自豐田公司的「業績掛鉤報酬」制度,可想而知,過去這一財年,豐田財務表現相當亮眼,合併營業利潤同比增加96%,達到5.3529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433.8億元),在日本企業中首次突破5萬億日元大關。截至2024年3月底,豐田的總市值已上漲至1年前的約2倍。


儘管中國新能源汽車在海外市場風頭正茂,但豐田作爲老牌汽車廠商,實力仍相當雄厚。有媒體統計國內過去一年18家上市車企的財報,其中盈利12家,它們的淨利潤加起來不足900億元,豐田的淨利潤是它們總和的2.5倍。


我們曾分享過豐田公司從紡織廠起家的故事,支撐其成爲全球汽車巨頭、多年來業績穩步增長的關鍵,正是豐田原副社長大野耐一開創的豐田生產方式。值得一提的是,豐田生產方式誕生之際,全球正處於嚴峻的經濟低速增長時期,豐田通過提高企業生命力,保持低成本、高利潤的核心競爭力,最終讓企業走出增長困境。


獲中信出版集團授權,今天我們分享大野耐一經典著作《豐田生產方式》中的部分內容給大家。儘管這本書日文原版出版於1978年,甚至還討論了1920年代亨利·福特關於汽車工業的思考,但看完之後你會發現,經典就是經典,前人實踐所得出的答案,當下許多人還在苦苦追尋。


來源:《豐田生產方式》
作者:[日] 大野耐一
出版方:中信出版集團



1.正視現實



我們在經營管理企業的時候,必須正視現實。當然,規劃未來的願景也極其重要,不過,這種願景必須具有可行性。
在當今時代,現實社會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變化。企業一旦對這種變化做出錯誤的預判,就有可能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所有企業都置身於令人恐懼的環境之中。
人們經常說,必須改變企業的素質。隨着經濟從高速增長向低速增長過渡,有人開始大聲疾呼:還清債務,充實企業資本。其實,企業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就應該時時關注這個問題。
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想要塑造這種企業素質應該比較容易。有人看到其他企業都在增產,就變得焦慮起來,自己也要通過擴充設備來增加銷售額。如果不管真正的效率如何、利潤率是否提升,僅僅滿足於通過增加機器和人員而提高銷售額,那麼這樣的做法算不上是經營。
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如果真有實現經營合理化的決心,就應該在其他公司提高10%銷售額的時候,做到在不增加機器、人工的條件下實現銷售額5%的增長,並提升利潤,還能用自有資金來增加設備,償還債務。對經營來說,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算處於理想的經營環境。
如今,我們已經步入經濟低速增長時期。由於市場需求不再增加,競爭愈演愈烈,企業都處於你死我活的競爭狀態之中。在這種環境中,強化企業的體質是生存的必由之路。



2. 忍術式的經營



我很冷靜地看待「低速增長」這個表達。對於5%以上的經濟增長率,我們不能說這是蕭條,而應該說是繁榮。3%~5%的經濟增長率,應該說是屬於正常範圍。我們必須做好這樣的心理準備:經濟零增長、負增長的狀況會週期性地出現。
石油危機爆發以後,經濟遭遇了負增長,甚至一度陷入嚴重衰退。然而,由於受到出口需求旺盛的眷顧,儘管其他產業處於蕭條之中,汽車產業卻展現蓬勃氣象。即便如此,實際狀況並不容過分樂觀。日本國內市場的需求已經步入飽和狀態,難以有更爲顯著的大發展。面對有限的國內需求,日本汽車廠家宛如進入了競爭激烈的戰國時代。
出口終究也會陷入停滯。出於從政治上、感情上的考量,歐美各國已經出手限制對日本汽車的進口。伴隨着日元升值,日本汽車的國際競爭力會不斷下降,這是不爭的事實。此外,美國汽車廠家也開始認真應對小型汽車的生產。這種情況也不利於未來日本汽車的出口。
近年,汽車產業發展得十分順利了,但這種繁榮的背後隱藏着危機。假如國內需求一直維持不溫不火的狀態,出口又陷入停滯甚至縮水,恐怕事態就會變得嚴峻起來。人們認爲,紡織業和鋼鐵業是夕陽產業,不從根本上進行轉型是不可能找到復興之路的。沒有人能夠保證如今高歌猛進的汽車產業未來就不會淪爲夕陽產業。
置身於如此嚴峻的經濟低速增長的時代,企業經營者應該如何經營企業呢?關於這一問題,人們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對民營企業而言,只有拼命努力這一條路。
有人認爲,大批量生產能夠真正降低每件產品的平均成本。我認爲,這種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並不正確。因爲它是被計算方法迷惑了。
在填寫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時,如果認爲在製品也擁有附加價值而將庫存視爲財產,這就存在認識上的錯誤。
這種大量的庫存,不僅談不上有什麼附加價值,而且常常是一種不必要的庫存。增產或許可以看成經營景氣,但是如果企業不斷購入原材料,讓員工們拼命地加班工作,即便是不必要的庫存,從員工的角度來說,當然也還需要大量加班費和獎金。
伴隨銷售額、總資本、人力和設備不斷增加,整個企業都沉浸在追求規模的氛圍中,此時企業經營者必須把握具有關鍵意義的企業利潤。在現實世界中,「一葉障目,不見森林」的企業經營現象隨處可見。
在我看來,有些人的計算過於簡單。
我們是從1966年底開始生產「卡羅拉」的。當時,「卡羅拉」廣受好評,相當暢銷。起初,我們計劃每個月生產5000輛左右,於是指示負責發動機生產的課長:「你要用不到100人生產出5000輛。」3個月後,他向我彙報說:「現在我們已經能用80人生產5000輛了。」後來,鑑於「卡羅拉」有繼續暢銷的趨勢,我便問他:「生產1萬輛需要多少人?」他立即回答道:「需要160人。」聽了他的回答,我憤怒地咆哮起來:「二乘以八等於十六,這種簡單的計算我上小學的時候就學了,我活到這把年紀還要你來教我這個嗎?你也太瞧不起人啦!」
現在,我們每100人能生產超過1萬輛汽車。也許有人說,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因爲大量生產。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通過採用豐田生產方式,徹徹底底地解決了浪費、質量不穩定、作業不規範的問題。
我經常強調:「不要搞算術式經營,而是要搞忍術式經營。」其意義就在於此。
外國人不用日本的「忍術」這個詞,而是常常使用「魔術」這個詞,現在甚至還出現了「經營的魔術」「經營的魔術師」之類的表達。不過,我認爲對於日本的經營管理而言,「忍術」這個詞更加恰當。
我們小時候在電影中看到的忍術是一種特技效果,電影中的主人公會在一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但是忍術本來就是一種相當高超的技能,翻越高牆時,人們可以將刀劍作爲腳踏,刀鞘上的緒帶很長,人們跳到牆上後又能夠藉此收回刀劍。雖然以背躍姿勢跳上高牆純屬無稽之談,但幾乎所有的「術」都是通過嚴格的訓練獲得的。
我所說的「忍術式經營」,就是通過訓練來掌握經營之術。我是想提醒人們,在如今的時代,千萬不要忘記了「訓練」的意義。
當然,如果不是一種能夠激發創造性的技能,也就毫無訓練的意義了。在此,讓我們冷靜地觀察一下現實社會吧。可以說,無論多麼小的目標,如果不花費努力、經過刻苦的訓練,都是無法達成的。
我認爲,如果說美國人在經營管理中採用的是魔術,那麼我們便可將豐田生產方式稱爲日本原創的「忍術式經營」。豐田生產方式的目的在於通過徹底消除企業內部的一切浪費來提高生產效率。一些人曲解了豐田生產方式,還對它進行了批判。對此,我不做任何辯解、澄清。因爲我相信歷史會證明一切。



3. 福特怎麼看浪費和標準



締造現代汽車生產方式的是亨利·福特一世(1863—1947年)。可以說,有多少家汽車企業就有多少種汽車製造方法,足見汽車製造方法之多。這些方法無不體現着企業經營者的哲學、工廠負責人的個性。話雖如此,我們還必須承認現代工業中汽車生產的基本方式是由福特一世通過自身的實踐推出的大批量生產方式。
我堅信,如果作爲美國汽車大王的福特一世如今仍然在世,他一定也會採用和我們的豐田生產方式相同的方式。那是因爲,每次拜讀福特一世的著作,我都深切地感受到這位天生的合理主義者對美國工業發展所持有的極爲冷靜的科學態度。
即使針對均衡化問題、企業的浪費問題,福特一世的觀點也依然具有正統性和普遍性。
下面,我從福特一世的著作中引用一段有關他對工業的基本觀點,主題是「從浪費中學習」。

人如果什麼都不使用,那就不會產生浪費。這是再清楚不過的道理。但如果換個角度來看這一問題,情況又會如何呢?


假如我們不使用任何東西,那這不就等於一切的東西都被浪費了嗎?如果完全停止對公共資源的利用,所帶來的結果是對資源的保護還是浪費呢?有人爲了安度晚年而用徹底的節約精神來度過一生中的黃金時期,這種做法是保護了財產還是浪費了財產呢?他是一位建設性的節儉人士還是一位破壞性的節儉人士呢?


將天然資源保護起來不加以利用的做法並不是對社會的貢獻,而是一種基於物比人更重要的執着於迂腐理論的保守理念。現在,美國的天然資源可以充分滿足我們的需要,我們沒有任何資源缺乏的煩惱。


困擾我們的是人類勞動的浪費問題。


就從煤炭的礦脈來說,如果煤炭資源一直沉睡在礦山之中,它就不是什麼重要的東西。但是,如果我們將煤塊挖出來並運到底特律,它就成了重要的東西。那是因爲煤炭體現了在開採、運輸過程中所耗費的人類勞動的量。如果我們哪怕僅僅浪費一點點這樣的煤炭,換言之,如果我們沒能充分利用煤炭,那麼,就相當於我們浪費了他人的時間和心血。人們即便生產了(被浪費的)東西,也不能得到大量的勞動報酬。


我關於浪費的理論,會從物質本身上溯到生產物質的勞動。我們的願望是充分利用全部的勞動價值以便對全部勞動價值支付費用。我們應該關心的是利用而不是保護。爲了不浪費他人的時間,我們希望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物質。原本物質本身是不需分文的,它還沒有落到經營者的手中時,是沒有任何價值的。


也許有人認爲,把物質僅僅當作物質來節約,和出於物質凝結着勞動而要節約的道理是一樣的。但是,這兩種觀點有重大差別。


如果把物質看作凝結着勞動的東西,我們就會更加認真地加以使用。即使物質可以再生、可以再利用,也不應該輕率地將其浪費掉,那是因爲廢物利用也是需要消耗人類勞動的。因此,不產生能夠利用的廢物纔是最理想的狀態。


我們這裏有一個規模很大的廢物利用部門。據我所知,這個部門一年的利潤高達2000萬美元。伴隨這一部門的不斷發展,其重要性、存在價值顯著提高。於是,我們產生了這樣的疑問:「爲什麼會產生這麼多的廢品呢?」


或許我們對於廢物再生問題的關注程度已經超越了對不產生浪費問題的關注程度。於是,我們帶着這樣的問題,對整個工序展開了調查……到目前爲止,我們的研究、調查工作每年能爲我們節約8000磅鋼鐵。


以前,我們都是將這些鋼鐵作爲廢鐵處理,然後通過重新投入勞動而使其再生。這8000磅鋼鐵價值約300萬美元。如果換一種更爲恰當的表達方式,按照目前的工資水平,這相當於僱用2000多名工人。


對我們而言,這種節約很簡單就能做到。但在之前我們從未這樣做過。現在想來,真的有些不可思議。

我一直在思考,標準作業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實施標準作業時需要考慮的要素是人、機器和物。我們如果不能將這三者有效地結合起來,就不可能實現高效生產。這是因爲從事勞動的人的因素被忽略了。
所謂「標準」,應當由生產現場的人來制定,絕不能由上級部門制定。但是,只要在整個企業的整體計劃中確定整個工廠體系的定位,生產現場各部分的「標準」就能變得縝密而靈活。
從這個意義來看,我認爲「標準」不應僅僅是生產現場的「標準作業」中的標準,還應該體現企業最高領導者的思想。在此,我們參考一下福特一世的主張。

我們在制定標準時必須慎重。爲什麼呢?那是因爲人們在制定標準的時候容易出錯。


標準化有「惰性」與「進步」兩種,所以籠統地討論標準化是相當危險的。而從立場的角度來看,標準又可分爲生產者方面的標準和消費者方面的標準。


例如政府的委員會或者各機構都會圍繞同一產品的多種形式、款式對各產業部門分別進行調查,在排除無意義的重複形式款式基礎上制定「標準」。


公衆會因此而受益嗎?除發生戰爭,需要將整個國家當成一個生產機構以外,這種做法是完全錯誤的。


第一,恐怕任何團體都不可能具有制定標準所必需的知識。這是因爲這種知識來自各個產業的內部,無法從外部獲得。


第二,即便是這樣的團體具備這樣的知識,並且他們制定的標準也許暫時會對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然而,這樣的標準最終也有可能會妨礙進步。廠家就會滿足於不是爲了滿足公衆的需求,而是滿足標準而生產產品的狀態,如此,人的能力不但不能得到提高,反而會被削弱。

從福特一世的思想中,我能夠感受到這樣一種強烈的信念:自上而下地下達標準的做法是錯誤的。他認爲,無論是國家、企業最高領導者、廠長,還是工作單位的其他上司,都不能制定標準。在企業之中,就應該由生產現場的當事人來制定標準,否則這樣的標準無法帶來「進步」。我完全同意福特一世的這種觀點。
讓我們一起繼續閱讀福特一世的著作吧。
福特一世在探討「標準是什麼」的同時,還放眼私營企業的未來、產業的未來。

產業的歸宿並非無須頭腦思考的標準化、自動化的世界,而是一個存在大量由人動腦操控的機器的世界。


彼時,想必人們無須從早到晚爲了謀生而工作,產業真正的目的不是將人們都變成千篇一律的勞動者,也不是讓勞動者登上徒有其表的最高地位。


產業的存在意義在於爲包括勞動者在內的公衆提供服務。


產業真正的目的是以價廉物美的產品來滿足整個社會的需求,將人們的精神、肉體從謀生的痛苦中解放出來。


至於產品的標準化會達到何種程度,這不是國家的問題,而是每一個生產廠家的問題。

在這裏,我們清晰地領略到福特一世敏銳的洞察力而且可以理解他及其合作者發明、開發的或許可被稱爲「自動化系統」的「流水作業」方式的意義。他們開發這樣的系統,目的絕對不是想要讓機器去操控人,把人排除在外。
任何事都是如此,無論創造者的構想有多偉大,現實都不一定會完全依照其預想發展。



4. 逆向思維與企業家精神



福特一世的著作《今天與明天》(Today Tomorrow)出版於他人生巔峯時期的1926年。事實上,1926年美國汽車市場正處於大轉型期。
福特一世不愧是締造被稱爲「綜合性產業」的汽車產業人士,他非常瞭解用於製造汽車的各種材料。無論是鋼鐵,還是其他各種金屬材料,無論是有色金屬還是纖維。可以說,他通過經營各種事業,不僅掌握了知識,還進行了親身實踐。
福特一世在談到他的經驗時強調,不要被現有的概念束縛,要靈活地進行思考。我們如果滿足於現狀就不可能取得任何進步。對於生產現場的改良、改善工作,道理也是一樣的。如果我們只是漫不經心地行事,那就不可能提出任何疑問。
我比較喜歡逆向思維,拜讀了福特一世的文章之後,我深深地被他接二連三的逆向思維折服。
請各位不要忘記,我現在談論的這部福特一世的著作《今天與明天》,是他在20世紀20年代寫的。
對福特一世來說,這個時期具有怎樣的意義呢?雖然之後福特一世歷經挫折與迴歸、失敗與成功,最後離開了人世,但他寫作這本書時正是他經營的巔峯時期。對他而言,那是他置身於高高的瞭望臺上,眺望今天、展望明天的幸福歲月。
一直以來,我的內心裏都有這樣一個疑問,那就是如今美國的大批量生產方式,植根於包括日本在內的全世界的美國式大批量生產方式可能並非福特一世的本意。爲此,我一直在探索福特一世思想的原點。
在此,讓我們看一看20世紀20年代,福特汽車繁榮時期美國的情況。

不限於在造車方面,在整個生活中,我們的動作或許有些太快了。


人們常常會說,繁重的勞動已經將工人的體力消耗殆盡:所謂進步都是靠犧牲別的什麼東西來實現的;在提高效率的名義下,優雅的生活正遭到破壞。


如今的生活缺乏平衡,或許過往的生活一直如此。


近來,大部分人沒有閒暇時間,即使有也不知道如何來利用。對我們來說,一個極爲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保持工作與娛樂、睡眠與喫飯之間的平衡。歸根結底這是一個關乎人們的患病與死亡的問題。


如今社會的發展確實比以前更快了。更確切地說是社會被更快地推動了。然而,在未鋪好的路上耐心地走上4個小時,同乘車20分鐘相比,究竟哪一個舒服,哪一個辛苦呢?到達目的地之後,哪個旅行者還有精力呢?此外,哪種方式更節省時間和力氣呢?想必在不遠的將來,乘車需要花費幾天的路程,乘飛機只用一個小時就能完成。到了那時,我們精神上會感到不愉快嗎?


據說,現在人們都正在變得神經衰弱,這種狀態是真正發生在現實中還是隻是寫在書本上而已呢?工人們的神經已經極度緊張,各種書都在討論這個問題,但是,實際上真的有人從工人口中親耳聽到過這種說法嗎?


「效率」一詞受到人們的憎惡,那是因爲並不屬於效率的東西也被戴上了效率這個假面具。所謂效率其實說起來非常簡單,那就是放棄笨拙的做法,用我們已知最好的做法去工作。


打個比方說,相比用人力將皮箱背上山,用卡車運上去更好。也就是說,爲了讓工人賺更多的錢,佔有更多的財富,過上更安逸的生活,就要訓練他們,賦予他們更大的力量。這就是效率。


和同一天爲了掙上幾美分而長時間勞動的苦力相比,擁有自己的房子、汽車的工人更幸福。


一個是奴隸,另一個是自由人。

相比半個世紀以前,世界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也發生了鉅變。
我於1977年9月15日至9月28日參觀了中國的工業,當時他們正熱心於工業現代化建設。
我以爲,在福特一世的時代,在我們在戰後開始構建豐田生產方式一直到現在的時期,在中國推行新型工業化的過程中,福特一世作爲普遍要素所提及的「效率」,一直如影隨形。
福特一世曾指出:「所謂效率,其實說起來非常簡單那就是放棄笨拙的做法,用我們已知最好的做法去工作。」
從這個角度看,豐田生產方式的思維和福特一世的看法是一致的。
「效率」並非數量、速度的函數。福特一世曾發出「我們的動作是否有些太快了」的疑問。從汽車產業來看不可否認我們是從數量、速度這兩大方面來追求效率的。不過,豐田生產方式始終關注抑制產出過剩,採用可實時應對市場需求的製造方式。
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由於市場需求旺盛,產出過剩所造成的浪費並沒有顯現出來。但是,進入經濟低速增長時期,產出過剩的問題就會暴露無遺。這種浪費正是一味追求數量和速度的結果。

一起聊聊:


  • 你怎麼評價豐田生產方式?

  • 你認可福特所說的真正的「效率」嗎?

  • 你覺得中國汽車企業有哪些方面可以向豐田學習?


歡迎留言,談談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