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晉城,一定嘗試走走國道。
沿著太行山,走在那彷彿人生曲曲折折的彎彎曲曲的山路,和居住在石頭房子的大娘要一馬勺涼水喝,也許能聊幾句大山裡的生活,也許大娘並沒有空,因為她還要賣給遊客花紅、花椒、小米、蜂蜜和山藥。
這一路,有山有水,山是千仞石壁,水是碧綠清泉。
翻過抬眼望不見天空的深邃峽谷,便是陵川縣城。
陵川縣坐臥晉城東邊,擁有極佳的自然資源,要掛壁公路,有,要千里巍峨,有,要山楂蘋果,有,要溪水清澈,有,要山羊野雞,有。揮毫潑墨地滿足一切對世外桃源和山裡人家有嚮往的人。
繼續前行,深入晉城腹地,便見黃土疊疊,青磚青瓦的房子鑲嵌其中,人慢慢地走,車靜靜地行,濺起的灰塵,揚場一般,漫在天際。柿子樹,核桃樹,楊樹,榆樹,黑乎乎地在石頭縫間高高大大,像極了穿著軍大衣為你遮風擋雨的父親。
只見塵土,不見河水,只見蒼茫,不見清晰。
高平市,在陵川縣和沁水縣之間,給人第一印象是能喝酒,四個人喝四瓶白酒是常態。早些年,得益於煤炭的開採,經濟有了騰飛,後來國家管控,又嚴格環保,關閉了大量中小煤礦和相關產業,只保留了大型國有煤礦,這國有煤礦,修得和城市一樣,高樓大廈,停車安保,食堂澡堂,休閒娛樂,應有盡有。
煤礦上都是正式職工,普通老百姓是進不去的。不愛外出打工的晉城人,遇到了千古難題,該如何維持生計呢,種地嗎?賺的錢不夠孩子讀書,打零工嗎?沒有那麼多活,上班嗎?沒有那麼多單位。曾經引以為豪的煤礦,在新時代,拋棄了晉城的老百姓。
總體來看,煤礦產業一條腿,不行呢,發展一下旅遊業,如何呢?
於是翻開歷史,找依據,於是美化斑駁的古蹟,做現代化處理,於是去各村找青磚,恢復清麗的古貌,折騰完後,門口修一個大門樓,僱一個人售票,各個景點雨後春筍一般誕生了。
本指望一眼看到三千年那個逐鹿中原的歲月,卻一瞥瞄見了幾個月前尚未乾涸的水泥碎屑。
文旅部門著急忙慌,甚至不惜顏面,推出了被人詬病的晉城四人行,想靠著網絡的傳播收穫一部分旅遊的流量。又在高鐵站專門樹立了個紙質的宣傳牌,鐵佛寺,黑悟空取景地。鼓勵大家品嚐晉城的小米、陳醋、梨子、核桃、大棗。
長平之戰的白骨森森,遙遠地模糊了白起的模樣,北魏時期的石窟,數量龐大而單體嬌小,民間的明清建築,村村皆有而震撼不足,外地人去花錢旅遊,怎麼吸引人呢?
三千年的廝殺,推陳出新,有了如今古樸建築兼具現代風格的晉城,而今斷臂求生,把自己最樸素的一面呈現給世人,那就不要端著,學做傳統的旅遊景點,沒有必要,我認為有以下幾個點可供參考:
一,體驗山西農村習俗。選擇比較典型的村子,將破舊的院子恢復到有炕的水準,乾淨,樸實,隔壁農戶家吃飯,農戶對院子的遊客,一對一,農戶吃啥,遊客吃啥,吃不習慣,可以自己做。村裡的明清建築不要過多修葺,保持原樣即可,以便疙溜。
二,民間技藝。扭秧歌,上黨梆子,婚禮文化,鼓書文化可以培育,文化的展示,除了不會說話的建築,除了語言,就是民間表演,普通到一代人記憶中還有的文化。
三,飲食文化。川湯,腸子湯,芥末湯,軟米飯,天鵝蛋,燒豆腐,肉丸子,發揚起來。現在動不動就是烤串,麻辣燙,全國千篇一律,有啥吃頭呢。
四,手工藝品。比如用荊條編制盤子,籮筐,用柳條編織籃子等。
五,特色的村和村之間連接起來,形成整個鄉鎮,一起去推廣和宣傳。旅遊也講究全民皆兵,老百姓賺錢才是王道。
六,學會拒絕,不是人越多越好,想來的人多,實際來的人剛剛好,是最佳狀態。現在我們做什麼,巴不得來一大堆人,要人氣,現在人多高傲,誰也不想擁擠。
七,客人來了,把服務做好,人人都是服務員。
八,文化名人加持,有更好,沒有不強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