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作風關係黨的形象,關係人心向背,關係黨的生死存亡。”習近平總書記這一振聾發聵的判斷和警示,從歷史、時代和大局的高度,深刻闡明瞭作風建設的極端重要性。
中國共產黨100多年的歷史證明,加強黨的作風建設,是一個不斷實現自我淨化、贏得歷史主動的過程。這樣的過程過去在進行、現在在進行、將來仍然要進行。黨要跳出歷史週期率的怪圈,就必須在長鳴的警鐘聲中保持歷史的清醒,堅持不懈抓好黨的作風建設,確保黨在任何複雜條件下都能贏得主動、贏得未來。
在探索奮進的征程中自我淬鍊
“生死存亡”四個字,字字千鈞。100多年來,它始終像一個高懸的警鐘,敲響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征程上。
從紅船啟航,我們黨就展示出敢為人先、勇擔使命,深入基層、組織群眾,英勇奮鬥、不怕犧牲等良好作風。大革命期間,黨中央發出黨的歷史上第一個反腐文件《中央擴大會議通告——堅決清洗貪汙腐化分子》,有效淨化了黨員隊伍。
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入開展對中國國情的調查研究,找到了獨特的井岡山道路。但是,以照搬書本和外國經驗為特點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正反兩種結果,說明了黨的思想作風和思想路線對黨的生死存亡起著多大的作用。
吸取慘痛教訓,在1938年黨的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上,中國共產黨第一次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任務。之後,通過延安整風運動,“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黨的作風建設提高到新的水平。黨的七大把黨在長期奮鬥中形成的優良作風概括為三大作風,即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黨中央在延安卓有成效的局部執政,使抗日根據地的為政清廉與國民黨統治區的奢靡腐敗形成鮮明對照,“延安作風”和“西安作風”的巨大反差讓許多民主人士斷言: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黨中央“進京趕考”前,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提出“兩個務必”,即“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不當李自成”,這是“進京趕考”的第一個目標。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中國共產黨成為掌握全國政權的執政黨。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如何在執政條件下加強黨的自身建設,中國共產黨進行了艱辛探索。雖然時有趔趄,但意志一直堅定;雖然曾遭曲折,但仍然可圈可點。實踐作答:“不當李自成”的目標實現了。今天,中國共產黨執政已經超過75年,成為擁有9900多萬名黨員、領導著14億多人口大國、具有重大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第一大執政黨,黨在作風上自我淬鍊的成效有目共睹。
中國共產黨更長遠的目標,是跳出歷史週期率的怪圈。
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具有臨時憲法地位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就專門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國家機關,必須厲行廉潔的、樸素的、為人民服務的革命工作作風,嚴懲貪汙,禁止浪費,反對脫離人民群眾的官僚主義作風。”
新中國成立剛剛一個多月,中共中央就作出《關於成立中央及各級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的決定》。1952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貪汙條例》公佈。這是新中國成立後頒佈的第一部懲治貪汙條例,鮮明表達了我們黨懲治腐敗的決心。1956年,黨的八大總結執政七年以及蘇聯、東歐的經驗教訓,對黨的作風建設提出新的要求,強調要堅持和發揚黨的群眾路線的傳統,反對官僚主義,密切黨與人民群眾的聯繫;堅持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原則,反對個人崇拜和個人專斷;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反對主觀主義;維護黨的團結和統一,反對宗派主義。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歷史性決策。它使中國共產黨挑起了新的歷史重任,也對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考驗。
總結歷史經驗,面對現實考驗,我們黨提出,“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黨風問題必須抓緊搞,永遠搞”,“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懲治腐敗”。
用“生死存亡”警醒全黨,振聾發聵!不改革,中國就死路一條;但如果過不了改革開放這一關,腐敗了,黨也就垮臺了。所以,黨必須在開創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的征途上,以黨風的自我淨化贏得歷史的主動。
在撥亂反正中,中國共產黨致力於恢復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同時,恢復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提出了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任務。這次全會實現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隨之,黨恢復建立了紀律檢查委員會,制定了《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改革大潮興起,必會捲起一些泥沙;開放之窗打開,也會有蒼蠅蚊子飛入。針對黨內外不正之風的泛起,黨中央及時採取措施,制止各種形式的歪風侵襲。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後,黨中央全面加強作風建設,作出關於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繫的決定。在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歷史任務的同時,堅決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對黨的思想作風、學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生活作風提出全面要求,特別是把反腐敗鬥爭作為黨風建設的重點,強調反腐敗是一場嚴重的政治鬥爭。
新世紀新階段,黨從保持先進性的高度,進一步開創作風建設的新局面。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對權力加以監督制約,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把為民、務實、清廉作為對黨員幹部的基本要求。大興密切聯繫群眾之風、求真務實之風、艱苦奮鬥之風、批評和自我批評之風。同時,嚴肅查辦領導幹部濫用權力、貪汙賄賂的案件,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嚴重侵害群眾利益的問題。
在兩個大局的博弈中贏得主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放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加速演進。審視國內,我國正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同時前進道路上仍面臨著許多難關和挑戰。風險越大、挑戰越多、任務越重,越要加強黨的作風建設。
“執政黨如果不注重作風建設,聽任不正之風侵蝕黨的肌體,就有失去民心、喪失政權的危險”,“我們黨的執政基礎很牢固,但如果作風問題解決不好,也有可能出現‘霸王別姬’這樣的時刻”,習近平總書記向全黨發出警示。
“霸王別姬”這一悲涼千年的歷史迴響,決不能出現在中國共產黨的時光隧道里!再一次敲響的生死存亡之警鐘,敲擊力度之大、內含意蘊之深、激起聲浪之強、擴散範圍之廣,令人震撼。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十八屆中央政治局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的八項規定》。這是黨的十八大之後制定的第一部重要黨內法規。隨後,中央紀委、中央各部門以及各地區迅速制定相應規定、細則,嚴格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
中央八項規定劍指“四風”。黨內存在的一些問題,集中表現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上。“四風”是其時群眾深惡痛絕、反映最強烈的問題,也是損害黨群幹群關係的重要根源。“四風”問題解決好了,黨內其他一些問題解決起來也就有了更好條件。
中央八項規定不是黨的作風建設要求的全部內容,但它抓住了現實生活中最突出、最緊迫的實際問題,以雷霆手段切實加以解決,以此推動反腐敗鬥爭,帶動黨風、政風、民風、世風的好轉。一子落地,滿盤皆活。中央八項規定已成為新時代作風建設的抓手和名片。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嚴格執行八項規定,不打折扣,不做變通,以實際行動為全黨立起標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八項規定既不是最高標準,更不是最終目的,只是我們改進作風的第一步,是我們作為共產黨人應該做到的基本要求。”
黨中央把抓作風作為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重要切入點和著力點,堅持全面從嚴治黨,落實管黨治黨責任,把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融入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以及制度建設和反腐敗鬥爭之中,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
歷次黨代會、中央全會、中央紀委全會等重要會議,都對持之以恆抓好黨的作風建設提出要求。黨中央先後制定《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等重要文件,多次修訂《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強調黨的紀律和規矩。加大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的力度,以高壓態勢查處各種違紀行為和腐敗案件。
新時代作風建設馳而不息,是黨應對長期執政、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外部環境考驗的堅定態度,也是應對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脫離群眾、消極腐敗危險的堅決反制,是自我淨化的偉大洗禮。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持之以恆正風肅紀,開展史無前例的反腐敗鬥爭,剎住了一些長期沒有剎住的歪風,糾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頑瘴痼疾,使全面從嚴治黨取得了歷史性、開創性成就,產生了全方位、深層次影響。中國共產黨在新一輪生死存亡的大考中贏得了更大的歷史主動。
在長鳴的警鐘聲中保持歷史的清醒
中國共產黨100多年的作風建設,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成就令我們欣慰,經驗深化我們的思考。
思考之一:黨的作風是黨的性質和生命力的直接表現。
黨的作風,是黨在思維和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行為取向和風格特點。就其內容而言,有學風、文風、會風、思想作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生活作風等。黨的作風,就是黨的形象。
黨的形象,是黨基於自身性質而實施的所有行為,通過向外部展示和傳輸某種信息,然後在人們頭腦中形成的關於黨的面貌的認知結果和價值判斷。黨的形象的形成,取決於主體、客體和中介三個最主要的環節,根本上是由中國共產黨這個主體自己形成和決定的。
黨的作風,展示了黨的可感可知的外部形象,但本質上,是黨的性質、根本宗旨、價值取向、組織狀況和全部行為的體現和反映。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什麼樣的黨?黨的先進性和生命力如何?黨與人民群眾的關係如何?都能從黨的作風上表現出來,並加以測度。
正因為如此,作風成為黨的性質和狀態的晴雨表、溫度計。黨的作風不僅關係黨的形象,而且關係黨的生命。好的作風表明,黨正處於充滿活力、蓬勃向上的狀態;壞的作風表明,黨的肌體已經出現了某種病症和毒瘤,急需醫治。
思考之二:始終從生死存亡的高度,認識和加強黨的作風建設。
中國共產黨100多年的發展,始終與作風建設聯繫在一起。“生死存亡”四個字,時時警示我們面臨的風險和挑戰,敦促我們堅定不移加強黨的作風建設。
事實反覆證明,黨風建設是一種生死存亡的博弈。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作風建設有一定的主題和特點,但每一時期的作風建設,都關係黨的命運,關係黨的生死存亡。作風正,人民擁護;作風不正,人民不滿。如果失去了人民的支持,黨的執政基礎就會垮塌。有效地解決作風問題,黨就充滿生機活力;反之,就很有可能遇到挫折,陷入危險的境地。
中國共產黨在時時敲響的警鐘聲中,保持高度的警惕,始終不懈地加強和改進作風建設,不斷實現黨的自我淨化和自我革新,因而在一個個重要歷史關頭,增強了黨的凝聚力、戰鬥力和創造力,掌握了發展前進的主動權,保證了黨的初心和使命的逐步實現。
思考之三:黨的作風建設是一個永遠“在路上”的過程。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萬事萬物都處在運動發展的無限過程之中。所以,無論黨的事業,還是黨的建設,都是一個漸次推進、不斷深入的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作風問題具有頑固性和反覆性,形成優良作風不可能一勞永逸,克服不良作風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成績,是在路上;不足,也是在路上。過去在路上,現在在路上,將來仍然在路上。
在路上,就要不斷前進;在路上,就不能有任何喘口氣、歇歇腳的念頭。要有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要有善始善終、善作善成的韌勁。無論在路上的哪個節點,都必須持之以恆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清除一切侵蝕黨的健康肌體的病毒,大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和社會環境,永葆黨的生機和活力。
思考之四:以兩個歷史性答案回答歷史性“天問”。
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道路上,提出了一系列“天問”般的問題。如何跳出歷史週期率,就是最大的“天問”之一。
面對這個“天問”,毛澤東同志給出了第一個答案,這就是“民主新路”。“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經過百餘年奮鬥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實踐,習近平總書記領導我們黨又給出了第二個答案,這就是自我革命。黨的二十大要求,“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強調“反腐敗是最徹底的自我革命”。
日趨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註定了新的趕考之路充滿風險和挑戰。如何跳出歷史週期率,依然是對中國共產黨的嚴峻考驗。新時代新徵程上的中國共產黨,只有以徹底的自我革命精神,馳而不息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才能不斷實現黨的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思考之五:黨既要高度“淨化”,也要活力四射。
社會的發展,既需要秩序、平衡,更需要動力、活力。改革開放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解決過去缺乏活力的問題,通過體制的調整和變革,激發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幾十年來中國社會的最大變化之一,就是搞“活”了。
但“活”了後,也很容易出現一些亂象。黨的作風上的很多問題,就是這種亂象的反映和表現。因此,必須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經過不懈努力,黨風、政風、民風和社會風氣都得到了顯著淨化。
治病,不是為了把人治死,而是為了把人治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從嚴治黨的目的不是要把人管死,讓人瞻前顧後、畏首畏尾,搞成暮氣沉沉、無所作為的一潭死水,而是要通過明方向、立規矩、正風氣、強免疫,營造積極健康、幹事創業的政治生態和良好環境。”
【作者為中國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諮詢委員會委員】
【來源:求是】
【責編: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