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第19課《美國的獨立》寫道:“1775年4月19日凌晨,800名英軍開赴波士頓西北郊搜查軍火,在來剋星頓與埋伏在那裡的武裝村民交火,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到了2025年的4月19日,槍聲已經打響了250年了。
2025年4月16日,美國郵政發行了“美國獨立戰爭250週年戰場”紀念郵票,其隆重程度雖然不如1975年,但也算是近年來難得的一套重大歷史題材的紀念郵票了。郵票版張的右上角引用了政治宣傳家托馬斯·潘恩在其著名的小冊子《美國危機》開篇的第一句。

我查閱了《美國危機》([美]托馬斯·潘恩著,柯嵐編譯,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版)的中譯本。這個版本翻譯得很好,譯者譯序《這是考驗人們靈魂的時刻》思接千里、貫通古今、氣勢磅礴、意蘊深閎。開篇首句的譯文如下:

“這是考驗人們靈魂的時刻,那些歲寒不經霜的士兵和只能見陽光不能見陰霾的愛國者們,在這個危機中將會動搖退縮而不敢再為國效勞了,但是那些堅持下來的人們,現在理應得到人們的愛戴和感激。”(“These are the times that try men's souls: The summer soldier and the sunshine patriot will, in this crisis, shrink from the service of their country; but he that stands by it now, deserves the love and thanks of man and woman.”)
與過去的紀念美國獨立戰爭的郵票不同,今年的紀念郵票聚焦在一個主題——戰場。郵票總共是14枚,呈現了5個戰場遺址,把今天的戰場遺址照片與當年戰爭的想象圖景結合在一起,讓讀者可以對比想象在這片土地上當年發生了什麼事情。我想,這就屬於我們現在常說的歷史情境設計了。這5個戰場分別是萊剋星頓和康科德、邦克山、特倫頓、薩拉託加、約克鎮。初中歷史教材提到了其中的三個。依照向來的習慣,我先做成簡單的課件作為資料保存下來,以備日後使用:



關於來剋星頓的槍聲,人教版1987年版高中《世界歷史》教材上冊敘述得更為詳盡,涉及到諸多的人物和場景:

這裡有三個問題是需要注意的。
第一,萊剋星頓戰役(Battle of Lexington)和康科德戰役(Battle of Concord)都發生於1775年4月19日,是兩場不同的戰鬥,但諸多史書包括1987年人教版教材都把它們放在一起敘述,紀念郵票也把它們並列在一起。現有的教材已經沒有敘述康科德戰役。
第二,銀匠保爾·瑞維爾是萊剋星頓戰役中的一個關鍵人物,當年讀書的時候這是教材的一個重要知識點,現在的教材已經不提。為了教授這個知識點,我還專門收集了不少瑞維爾的郵票。

亨利·華茲華斯·朗費羅(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1807—1882),19世紀美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針對瑞維爾連夜策馬狂奔通風報信這一事件,他寫過著名的詩篇《保羅·瑞維爾的夜奔》,這首詩歌進一步塑造了公眾對這場戰役的集體記憶。尼加拉瓜發行的紀念美國獨立戰爭的郵票就選用了這首詩:

美國郵政起碼兩次發行紀念朗費羅的郵票,最近的一次把《保羅·裡維爾的夜奔》的想象圖作為人物的背景圖:

手頭有兩個版本的朗費羅詩歌集,一本是《城與海:朗費羅詩選》(荒蕪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6年版),沒有收入此詩,另一本是《朗費羅詩選》(楊德豫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年版),全詩收入。楊德豫把該詩篇名翻譯為《保羅·裡維爾星夜飛馳》,開篇第一段如下
孩子們,聽著,聽我講故事:
講保羅·裡維爾星夜飛馳。
那是七五年,四月十八日,
那一年,那一天,聲名赫赫,
如今有幾個活人還記得?(第209頁)
第三,關於美國獨立的第一槍是在萊剋星頓還是在康科德打響的,歷來有爭議。過去美國郵票都把地點放在了萊剋星頓綠地,即村莊中心的公共草地,而今年的紀念郵票則放在了康科德北橋(North Bridge)。一般認為萊剋星頓戰鬥屬於遭遇戰,時間較早,而北橋戰鬥是首次有組織的反擊,更具戰術意義,但時間稍晚。如何定義第一槍的內涵,雙方都有一定的道理。在美國的中學歷史教學中,會以此為案例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