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週末,全國多地開啟“馬拉松模式”。僅4月20日,全國就舉行了43場馬拉松比賽。而這其中,有一場引發了全網關注。4月19日早上7時30分,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在北京開跑。來自北京亦莊的“天工Ultra”最終以2小時40分42秒的成績衝線,奪得賽事桂冠。
4月19日,天工隊選手天工Ultra(左三)在比賽中衝向終點。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這場“人機共賽”的馬拉松創造了多個“名場面”,迅速刷屏網絡,引發廣泛討論。然而在熱鬧的背後,它帶給我們哪些啟示?北京亦莊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三城一區”主平臺,不斷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具身智能機器人“大腦”“小腦”“肢體”等關鍵領域,有諸多新技術、新成果加速湧現,如人形機器人“天工”實現了全球首個全尺寸純電驅人形機器人的擬人奔跑等。
在北京市機器人產業園(亦莊),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研發的人形機器人“天工”在進行奔跑展示(2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據瞭解,北京於今年2月份發佈《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行動計劃(2025年—2027年)》,並設立了總規模1000億元、存續期15年的政府投資基金,重點支持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未來產業發展。北京亦莊也出臺了《建設全球一流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新城行動計劃(2024-2026年)》,為機器人產業提供全方位保障。在政策和資金支持下,目前亦莊已形成了從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到整機制造的全產業鏈生態。在核心零部件領域,有專注於電機、減速器、傳感器等關鍵部件生產的智同科技、SMC等企業;在整機制造領域,有優必選、小米機器人等知名企業。這些企業在研發、生產到應用等各環節緊密協作,形成耦合良好的產業鏈條。這使得在亦莊舉辦機器人馬拉松,能夠為賽事提供豐富的技術、產品支持,且能借助賽事進一步推動產業交流與發展。
北京“機器人大世界”坐落於北京市機器人產業園(亦莊),是“機器人展示+應用體驗”的全品類機器人展示中心。圖為在北京“機器人大世界”的應用場景示範區,優必選的Walker系列人形機器人在執行分揀作業展示。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此外,亦莊作為世界機器人大會的永久舉辦地,積累了大量機器人“集會”的組織經驗,擁有經驗豐富的賽事保障團隊,從設計運營到場地佈置再到賽事服務,從安保服務到技術支持,每一個環節都經過精心而專業的策劃,能夠確保賽事的高質量進行。北京經開區有關負責人表示,“通過這一賽事,既能展示人形機器人發展標誌性的應用成果,又能激發全社會對人機和諧共處的討論和探索,進一步深化公眾對機器人能力的瞭解,以更高的社會關注度、認可度推動產業加速落地。”一條產業鏈拉到底,構建了一個城市級的“系統測試場”。而這場機器人半馬,恰好構建了這一“動態應用場景”。從南海子公園起點一路向北,穿過自動駕駛示範區、智慧園區、創新實驗平臺,最後抵達通明湖信息城。這條全長21公里的比賽路線部署了基於經開區“自動駕駛示範區”體系的智慧感知網絡。機器人在跑,城市在配合,攝像頭、無人機、引導車、地面感知、空中軌跡,“天、空、地、人”全系統打通,在賽程內,可以隨時跟蹤引導車的軌跡,全面掌握賽道周邊人流、車流等情況,精準跟進周邊動態。正如北京經開區管委會有關負責人所說,“這次賽事也是一個驗證平臺、測試平臺、展示平臺,研發人員、發燒友和企業的交流平臺。作為全球首個機器人半馬,人形機器人踏上賽道的一小步,是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一大步。”業內一般認為,人形是機器人的終極形態——它有著很多優點。首先,人類的直立行走解放了雙手,能夠使用多種工具。通過類似人體的構造,人形機器人可以更好地適配人類世界的環境和工具。其次,人形機器人具有與人類相似的外觀和行為模式,與非人形機器人相比,更容易讓用戶產生親近感和信任感,因此在服務業、家庭等應用場景中更有優勢。第三,由於人形機器人的身體結構與人類相似,大量的人類運動視頻可以成為它的訓練數據,從而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具身智能模型訓練時經常面臨的數據匱乏問題。
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具身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並作為未來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標誌其正式進入國家戰略規劃。具身智能強調智能體通過身體與環境的動態交互實現自主學習和進化,其核心在於將感知、行動與認知深度融合。機器人跑馬拉松正與具身智能的核心邏輯深度契合。人形機器人的身體結構和運動方式與人類相似,這種結構使它們在面對複雜的馬拉松賽道環境時,如平地、坡道、彎道等,通過優化機器人步態和能量管理、強化感知和決策算法等,讓機器人的運動更穩定、更流暢。而其他形態的機器人,如輪式或履帶式機器人,雖然在某些平坦地形上能快速移動,但在應對複雜地形時靈活性和適應性較差,“人形”更便於在未來適應複雜的環境變化,結合具體應用場景各顯其能。人形機器人的外形和運動方式便於與人類進行協作和交互。在比賽中,人形機器人與人類選手“共跑”的場景或在未來的工作環境中出現。這次的測試,能使人形機器人更好地適應人類的生活和工作空間,與人類進行自然、高效的互動。如未來在工業巡檢、應急救援等場景中,其可通過類人運動軌跡與人類形成行動協同,更好實現人機協作。
4月19日,小頑童隊選手鬆延動力N2(前左一)在比賽中。新華社記者 曹燦 攝
人形機器人產業是展示綜合科技實力的高地,是技術交叉融合的“集大成者”。經過馬拉松賽事的錘鍊,促使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攻關,進而提高人工智能產業競爭力,也為全球機器人技術演進提供“中國方案”的實踐範本。此外,我們還需要搞清楚一個概念,人形機器人是“具身智能”領域中最引人注目的代表,但不是唯一,具身智能不等於人形機器人。人形機器人通常被認為是具身智能的最佳載體,但實際上,人形機器人也是具身智能的最大需求和挑戰。人形機器人作為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發展的終極載體,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從最初的概念驗證階段逐漸進入實際應用場景階段。此次“人機共跑”的核心目的,正是推動人形機器人技術向新、產業向實發展。
在長距離、複雜地形中持續穩定運動,對不同構型人形機器人的續航、運動控制、環境適應等綜合能力提出極高要求,這些“跑”出來的問題和數據,將促進研發團隊突破現有技術瓶頸,加速產品設計改進。此外,經過馬拉松賽事的錘鍊,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整機穩定性進一步提升,推動人形機器人加快進入特種危險作業、智能製造、商業服務甚至家庭場景,協助人類完成安防巡檢、帶電操作、高強度作業等任務,成為人類生產生活的得力助手。科技發展,需要被看到、被接納、被理解。以賽為媒,激發公眾對人工智能、機器人領域的興趣,也是推動政產學研相結合的一種嘗試。同時,通過比賽也能夠增進企業之間的交流互鑑,推動技術升級以及行業標準的建立。有業內人士表示,“半馬”運動實現了“挑戰性與可及性”的完美平衡,不僅參賽“門檻”友好,而且側重對參賽選手體能、意志力的綜合考驗,最終帶給人強烈的成就感。而人形機器人跑“半馬”,也是看重這些特質,希望用“半馬”驗證產業發展成果,推動技術更好服務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