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第一大間諜,其人生連編劇都不敢這麼寫

五代十國中有個北方小國的國主姓劉,和其他劉姓勢力一樣,多稱漢室後裔,國號自然也叫做“漢”,史稱“北漢”,定都太原。

北漢割據政權雖然地處山西,國土狹小,但城堅地險,民風剽悍,且向遼朝稱臣,換得契丹人的支持,得以與中原王朝抗衡。

在宋太祖的戰略視界中,是將北漢作爲首要戰略目標。

太祖曾向老上司張永德諮詢對北漢的作戰謀略,張認爲:太原彪悍,加以契丹爲援,短時間取之不易。建議以襲擾爲主,並派人離間北漢與契丹的關係,斷其援軍,纔可以拿下。

此後,宋太祖放棄了首攻北漢的打算,決定在削平南方勢力之前,對北漢只做騷擾,削弱其國力。


到了開寶元年,也就是公元968年,北漢國主劉鈞病死,養子劉繼恩在太原即位。

劉繼恩廢材一枚,卻有着莫名的自信,他對宰相郭無爲非常不爽,一天到晚作妖,想除掉郭,可又偏偏拿人家沒轍。而這個郭無爲出身很特別,做過武當山道士,郭道士機緣巧合認識了劉鈞,不久得到重用,做了宰相。

爲啥劉繼恩不爽郭無爲呢?

劉鈞曾與郭道士談論劉繼恩,郭坦言這貨難堪大任。從此,劉繼恩對郭道士懷恨在心,繼位後想除掉郭,但終因怯懦,不敢動手。無能又想有爲的人通常都藏不住事,很快郭也得到了消息,也不甘心束手就擒。

北漢君臣生隙,宋太祖竟也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情報,認爲有機可乘,於是不顧“先南後北”的既定戰略,準備北征太原。

大敵當前,北漢政勢不但沒有做到“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反而更爲混亂。

在太祖發動北伐動員令的一個月後,郭道士率先發難,派出手下的侯霸榮等,組成一支十餘人的刺殺小分隊,闖入國主寢宮,持刀殺死了劉繼恩。

侯霸榮見大功告成,火速率隊撤離,不曾想,逃亡途中遭遇神祕伏擊,全隊覆沒。

全殲刺客團的恰恰是郭道士本人派出的奇兵,郭將侯霸榮滅口,完成大功一件,而後將劉繼元扶上了新皇位。

被滅口的侯霸榮有兩個身份,明裏是北漢國主身邊的近臣,暗中卻是宋朝派遣的特工。他原來是北漢的軍官,在戰爭中一度歸降宋朝,被授官內殿直,這個職務系皇帝扈從,誰知道,侯不在這個榮耀的位置上待著,竟悄悄地逃回北漢,授供奉官,也成了君主身邊的近侍

郭道士派出且被滅口的刺客爲何正巧又是宋朝的特工呢?

有種很大的可能:郭道士也是宋朝的特工,後面事情的走向不斷地佐證着這一猜測。

當時,宋太祖還派遣過另一特工,叫做惠璘,自稱宋朝的殿前散指揮使,負罪投奔北漢。

在郭無爲安排下,惠璘和侯霸榮一樣,也成了北漢國主的近侍。惠璘見同伴侯霸榮被郭道士滅口,嚇壞了。

此時宋軍已攻入北漢,惠璘便連夜潛逃,不料途中被北漢兵拿獲,送回太原。

郭道士設法釋放了惠璘,但知曉底細的北漢軍官李超將此事上告樞密使(相當於總司令)馬峯,要求將惠璘法辦,不料,耿直的李超竟被郭滅口了。

這一系列操作太過明顯,結果引起了新國主劉繼元的憤怒。劉繼元雖然很憤怒,但也沒有如山鐵證,況且宋軍兵臨城下,劉繼元也不敢輕動宰相的人選。

宋軍兵臨太原,宋太祖遣使招降劉繼元,承諾劉歸降後,授予其平盧節度使,並賜郭道士等四十多位北漢大臣詔書,許以高官厚祿。

道士率先見到宋使,拿到詔書,他幹了這麼件事:匿了其他詔書,只拿出給劉繼元的詔書,勸說劉降宋,但遭到拒絕。

當時遼與北漢矛盾頗深,遼也不願坐視北漢被滅,出軍馳援,久攻太原城不下的宋軍擔心腹背受敵,遂引軍而退。


宋太祖不甘心北征無功,次年御駕親征。

鑑於上一年征討北漢因契丹援兵南來失敗,爲了保證此次成功,宋朝分出大軍,阻擊遼軍增援太原。

行軍途中,宋軍抓住北漢間諜一名。太祖親自審問。間諜說:城中民衆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日夜盼望王師,只恨你們來得太遲。

這一番話,說得太祖很高興。事情得繼續發展,纔會知道深諳人心的太祖也會遇上大忽悠,太祖高興得太早了

不久,宋太祖率軍進逼太原城下。宋軍徵召數萬民夫,在城下挖壕,將太原城重重圍住,而後又築堤蓄水,準備引汾水灌淹太原。

宋軍的圍攻遭到北漢大將劉繼業的奮力抵抗,進攻屢屢受挫。劉繼業即後來的楊家將之楊老令公楊業,因被北漢老國主劉崇收爲養子,當時改姓劉。

幾乎同時,遼軍兵分兩路救援北漢,但均被宋軍痛擊。宋太祖爲瓦解北漢軍民鬥志,將對遼作戰的戰利品陳列於太原城外,太原人雖然一時奪氣,但仍舊嚴守不降。

經過圍城打援之後,太原成了孤城。宋太祖見時機已到,於是下令破堤放水灌城,太原城內外一片汪洋。

宋軍開始發動總攻,雙方傷亡慘重,但宋軍仍未能突破北漢城防。即便在大水的漫灌之下,太原南城一段城墻崩塌,宋軍駕船乘機發起猛攻,還放火燒燬了南城門,還是遭遇了守軍的堅決抵抗,不能破城。

而這時的北漢宰相郭道士在幹什麼呢?成天苦勸劉繼元出降,甚至在劉繼元大宴羣臣時,拔劍裝出要自殺的樣子,大呼:“奈何以孤城抗百萬之師乎?”

不久,郭無爲又突然改了主意,表示要與宋軍決一死戰,請求讓他率軍出城夜襲宋軍。

儘管劉繼元對郭道士此時已經滿腹懷疑,但看在他扶持自己登基的份上,還是選出一千精兵隨他出擊,同時又派大將劉繼業、郭守斌爲副將,以便監視。

郭道士本來打算將計就計,裹脅衆將士降宋。誰知道,人算不如天算,當晚原本天氣晴朗,出兵半道,忽然風雨大作。郭道士行至北橋,才發現劉繼業的坐騎受傷,自行回城,而另一名將軍郭守斌迷路而失去聯繫。

郭道士見大計不成,只得無奈回城,再作打算。

這時的宦官衛德貴早對郭道士不滿,向劉繼元揭發郭的罪狀。劉繼元爲穩定人心,下令將郭天爲吊死在太原城頭,以向宋人示威。

至此,經歷四個月的苦戰,宋軍攻勢已成強弩之末,加之暑溼天氣,宋軍痢疾流行,士氣不振;此時又傳來遼軍再次發兵增援的消息,形勢漸對宋軍不利;北漢內部最大的內應又橫死城頭。

宋太祖與趙普商量之後,決定撤軍。

宋軍撤退後,劉繼元立即派人排去城內外積水。太原城牆因浸泡時間過久,待積水下落後,接連有多處崩塌。當時還在太原城中,歷經此劫的契丹使者韓知璠非常感嘆,說:宋軍引水浸城,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如果先浸城,而後放水晾乾,城必不戰而破。


回到討論重點:郭道士爲什麼最終橫死?

其實,和昨天我們討論的李重進一樣,郭道士的前半生過得太順遂——

本來是武當山普通道士出身,突然就一飛沖天,做起了宰相;而他在北漢的隊友與對手都太過平庸,以至於他興起了輕慢之心,前國主劉均選繼承人不當,可見也不是什麼雄主,繼位者劉繼恩更是庸人一枚,如果這是一出權鬥連續劇,劉繼恩這種無腦又慫又傲慢的貨,天生要死於第一集,能僥倖不死,不過是有人罩着他多演了幾集;郭道士扶正的劉繼元終於算是腦子正常,只有對郭還抱有義氣,未對其下狠手,但郭道士之前的一系列操作玩得太花,有損陰德,他玩過了頭,以爲天下人不過在他的股掌之中,最後把自己作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