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週末,投資圈被“機器人馬拉松”刷屏了。

現場視頻網上一搜一大把,網叔就不湊熱鬧了。
只能說這場比賽,完美演繹了什麼叫“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有網友笑稱:
“第一屆機器人殘奧會,名副其實!”
但就在大家盯著機器人跌跌撞撞衝線時,網叔的目光,偷偷飄到了另一條冷門新聞上。
沒人關心,但分量極重!
4月18日,國常會開了。
別看新聞稿就幾句話,分量可不輕。

以前我們都聽慣了“穩住樓市股市”,但這次,股市被提到了樓市前面!
不要覺得網叔小題大做,有考公經驗的朋友應該秒懂:公文裡誰先誰後,不是隨便排的。
這種“換個順序”的細節,往往代表著思路的變化、方向的調整。
也許,高層對股市的戰略地位,真的開始重新定位了。
其實網叔早在前兩週的《股市,要大變天了!》裡就和大家講過:

因為當下的A股,不只是股民的事,它牽動著經濟基本盤、民生就業、內需信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更關鍵!
更關鍵的是,在關稅戰逐步升溫的大背景下,A股能不能走出一波中長期漲勢,不光影響錢袋子,還關係到我們能不能在博弈中拿回主動權!
A股,已經成為我們打贏關稅戰的重要一環!
1.0
股市,已經成為我們打贏關稅戰的重要一環!
眾所周知,想贏這場關稅戰,最核心的一點其實很簡單——拉動內需!
說白了,就是得讓老百姓多買、多花、多消費。
現在我們最大問題在於:
東西造得太多,國內吃不下,全靠出口消化,關鍵大頭還賣給了老美。於是就給了老美打關稅戰的可乘之機。
我們作為全球最大的製造大國,單從製造業規模上來看,已經連續15年全球第一。

2023年,中國製造業產出佔全球29%,比老美多了整整12個百分點。

但另一邊,消費佔GDP的比重卻偏低,甚至低於印尼……

哪怕橫向對比其他國家在工業化時期的表現,我們的消費比重都還是偏低。

尤其是服務類消費,幾乎只有美國的一半。

那問題來了,怎麼破?
東盟、歐洲市場當然可以繼續開拓,出口穩一穩也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要把我們自己的內需發動起來!
內需強,才有自主消化產能的能力。
到那時候,別人想“脫鉤”?不好意思,我們有底氣不理!
你看老美現在這麼橫,加誰的稅都不手軟,為啥?還不是因為它是全球最大消費市場!
2023年,美國的消費市場規模達到了18.6萬億美元,佔全球30%。
人口之戰全球的5%,卻包圓了全球三成的商品和服務——你說橫不橫?
為啥他們能這麼買?根本原因還是收入高。
人均GDP已經到了7.6萬美元,而我們只有1.3萬美元,差了將近6倍。
所以說,中國內需的潛力簡直無窮的。
但現在問題也在這:
老百姓收入這幾年是真沒怎麼漲,反而縮水了。
資產性收入方面:樓市涼了,股市震盪,理財產品還一個接一個爆雷,直接把無數中產打回解放前。
工資性收入方面也不樂觀:大廠裁員,國企限薪,私企更慘——老闆比員工先扛不住的都不是個例。
不是大家不想花錢,是兜裡沒票子、心裡沒底氣。
於是,一有點閒錢,趕緊存銀行避風險。
疫情後這幾年,居民存款飆漲,貸款卻放緩——這是啥?是大家集體躺平的信號。

所以,提振內需的關鍵,不是發幾百塊消費券,而是得讓老百姓看到希望,看到收入增長的可能性!
但問題是,走“工資-消費-工資”的路徑,就容易掉進死循環。
沒錢—不消費—企業賺不到錢—更沒錢—更不消費……
工資要漲,企業得先賺錢;企業賺錢,得先扭虧為盈……這個過程不光慢,還不一定成。
那怎麼辦?
答案:靠資產性收入!
也就是說,讓大家手裡的“東西”升值,財產變多,人自然敢花錢了。
那資產性收入靠什麼?
目前我國老百姓最大的財富蓄水池主要有四個:
(1)樓市:現在能不繼續跌就謝天謝地了。
(2)債市:利率一路下行,利率越來越低,收益被透支。
(3)銀行存款:長期定存已經跌到1.5%以下,通脹都跑不贏。
(4)就剩下唯一的希望——股市。
這幾年大家被A股教育得太深,對“股市帶來財富”這事兒已經快失憶了。
但其實,財富效應一旦起來,消費也跟著起飛。
前幾天網叔和一位多年的摳門老友吃飯,他居然搶著買單!
為啥?他2019年低點買了一堆黃金,這兩年直接起飛,人也飄了。
其實,2015年那波牛市,也帶動了一波火熱消費。
只要再來一波大牛市,內需這事,分分鐘搞定。
最近越來越多的政策和跡象表明,高層已經明確了股市的這個核心定位:
1、A 股的現金正在噴湧而出,融資市一去不復返。
很多人還以為A股只會圈錢,但其實最近幾年IPO節奏放緩,A股早已脫離了融資市的定位,正在成為財富創造的來源。

2、“國家隊”下場,真金白銀護盤。
根據基金年報,截至2024年末,國家隊(包括匯金、國新、誠通)持有A股ETF超過1萬億元,佔整個ETF市場的36.1%。說它是最大股東也不為過。

3、長線資金入場,底盤越來越穩。
從去年9 月以來,已經有一系列政策,促進養老金、險資等長線資金入場。
到今年3 月,中長期資金持股已經超過流通市值的三分之一,A股的“地基”越來越結實。

2.0
A股,已經具備了打贏關稅戰的資格!
當然了,靠政策拉一把、GJD買一買,短期可以撐起場面,但如果股市自己不給力,那想持續上漲、全民受益,依然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說到底,股市能不能讓老百姓掙錢,核心就是一個問題:值不值。
換句話說:
股市要能讓人掙錢,必須滿足兩個前提:
夠便宜,夠優質。
現在的A股,以上兩個核心條件恰恰都已經具備了。
1、先來看估值,足夠便宜
滬深300指數整體估值只有12倍PE,10年曆史分位不到40%

另一邊,美股雖然最近迎來一波暴跌,但是估值依舊不便宜:
以標普500為例,25倍的估值(我們只有12倍),比歷史上70%的時間都貴。

2、再來看資產質量。
一方面是,我們的企業綜合競爭力不斷加強。
A股不再是十年前那個靠金融、靠地產、靠故事講市夢率的小卡拉米了。
如今,產業結構完成大升級,一大批真材實料、全球領先的硬核企業開始挑大樑。
寧德時代: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第一(市佔率超30%),凝聚態電池技術領先,合作覆蓋特斯拉等主流車企。
立訊精密:AirPods全球組裝市佔率第一(50%-70%),連接器製造龍頭,深度佈局消費電子產業鏈。
藥明康德:全球CRO/CDMO全產業鏈服務龍頭,覆蓋藥物研發到生產全週期,客戶包括全球TOP20藥企。
萬華化學:MDI產能全球第一(市佔率26%),化工新材料技術壁壘構築核心護城河。
……
這些企業不僅行業領先,還在賺錢、還在分紅、還在擴張!
另一方面,從業績層面看,最差的時候已經過去。
經過連續四年下行週期的洗禮,現在市場已經從“至暗時刻”裡慢慢走出來了。
最近的年報和一季報,越來越多的企業盈利恢復、指標轉正,說明整個產業正在回暖。
現在這個時間點,可能正是一個低位起跳前的蓄力階段。
當下的盈利水平,可能是最近幾個季度的低點。
天時,地利,人和,股市反轉的核心條件正在不斷聚集。
這個過程,註定不會一帆風順!中間肯定會有震盪回調。
但長期來看,方向非常清晰,趨勢非常明顯。
在這個歷史的關鍵轉折點,知道該怎麼做,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