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了“七個著力”的要求,強調要“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黨報黨刊在新時代新形勢下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指明瞭實踐路徑,提供了根本遵循。長期以來,黨報黨刊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工作的主陣地,為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提供輿論支持和思想引領,尤其在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黨報黨刊堅持以政治擔當引領文化傳播方向,始終將文化傳播與國家戰略緊密結合,通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堅定文化自信,明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定位。另一方面,黨報黨刊堅持通過傳播實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例如,深入報道非遺保護、文博成果,展現中華文明的連續性;以“家國情懷”“天下大同”等傳統智慧凝聚民族精神,有力促進了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為社會發展注入精神動力。目前,黨報黨刊創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面臨一些挑戰,比如技術應用滯後、創新動能不足、跨部門融合力度不大等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黨報黨刊更好發揮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職責使命。

0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延續至今的根和魂,“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我們在激盪的世界文化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維繫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對於弘揚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新時代新形勢下,黨報黨刊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守正創新、推陳出新,進一步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綻放出新的時代光彩。例如,中國日報文化頻道與中國日報網聯合推出非遺文化系列雙語短片,向世界展示了有代表性的非遺文化,包括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雕版印刷、絲綢技藝等,促進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與交流。河南日報推出“主根主脈看河南·行走大遺址”系列融媒報道,以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時間演進為線索,深入探訪賈湖遺址、仰韶村遺址等20個具有全國和世界影響力的遺址,讓受眾通過報道得以觸摸歷史、感知文明、滋養精神、讀懂中國。黨報黨刊通過政治引領、內容創新、技術賦能和全球視野,不僅守護了中華文化根脈,更使其在新時代煥發活力,為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提供了堅實的輿論支撐和實踐路徑。

02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黨報黨刊義不容辭的責任

黨報黨刊作為黨的重要宣傳陣地,肩負著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職責與使命。應進一步增強堅持“兩個結合”的堅定性和自覺性,自覺肩負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義不容辭的責任,堅持以文化人,創新傳播話語、形式、途徑,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傳統藝術表達形式,通過大屏小屏傳播、線上線下互動、周邊開發等多元方式,不斷滿足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黨報黨刊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主陣地。黨報黨刊是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主陣地,是黨的百年奮鬥歷程的同行者、見證者和書寫者,其不僅要報道新聞、傳遞信息,更要做好價值引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根基,蘊含著深厚的道德和倫理規範,融入了誠信、和諧、孝道等社會倫理。黨報黨刊通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進一步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和實踐,形成社會共識。尤其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飛速發展的今天,各種文化不斷交織、碰撞,不符合社會發展方向的思想也在不斷傳播。黨報黨刊作為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承擔著引導社會風尚、抵制文化侵蝕的重要責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其獨特的哲學智慧、倫理觀念和文化精神,能夠為現代社會提供深厚的精神滋養。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黨報黨刊發揮好陣地作用,抵禦不良文化和錯誤思想的侵蝕,幫助社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黨報黨刊是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平臺。作為傳播文化的重要媒介,黨報黨刊肩負著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使命擔當,是凝聚人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武器。黨報黨刊通過創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可以有效增強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更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撐。

黨報黨刊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普及的重要載體。黨報黨刊具有較高的公信力和影響力,尤其在廣大民眾中具有廣泛的讀者基礎。在傳統文化傳播方面,黨報能夠利用其權威性和社會影響力,通過深度的報道和豐富的文化內容,有效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激發公眾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認同,進而推動社會的道德建設和文明進步。

作為文化傳播的主力軍之一,黨報黨刊不僅要報道傳統文化的歷史成就,還要讓現代社會對這些成就進行正確的解讀和應用,其傳遞的文化內容深刻影響著社會的思想潮流和文化氛圍。因此,要發揮好主流媒體在文化教育中的先行者作用,尤其在知識普及、思想宣傳等方面,要切實用好這一信息平臺載體,促進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社會、強基固本。

03

從書畫藝術傳播看黨報黨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挑戰與實踐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孕育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包羅萬象,是一座無價的寶藏,蘊含著豐富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等優秀內容。其中,傳統書畫藝術是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精粹、中國藝術的典型代表,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綿久文脈和審美追求。然而,在傳播這一藝術形式的過程中,黨報黨刊面臨著一系列問題。

中國書畫市場的混亂與水平良莠不齊。在當前中國書畫市場上,依然存在結構性困境。特別是在近現代書畫大家作品價格飆升的背景下,一些不具備真正藝術價值的作品通過炒作、造假等手段進入市場,甚至有造假產業化的趨勢,形成在資本操控下的價格泡沫化和“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其中,齊白石作為近代書畫大家,其作品深受追捧,價格不菲,也正因如此成了造假者的主要目標。市場上充斥著大量仿作贗品,不僅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和消費者權益,更是導致具有文化價值的真作在拍賣市場反而不及包裝精美的商業行畫受追捧。贗品大行其道背後的原因並不僅僅是難辨真假,更多的是利益驅使,整體藝術品市場的評價標準模糊,讓具備歷史文化價值的傳統書畫作品處於被忽視的境地,難以融入現代生活,阻礙了書畫藝術市場的健康發展。

書畫作品缺乏權威的評價體系。目前,書畫作品的藝術價值評定往往依賴於一些民間的評選機構或商業機構,缺乏系統、科學和廣泛認可的藝術評價標準,呈現“割據”局面。一些評價機構偏重資歷效應,拍賣行依賴資本背書,自媒體平臺追逐流量效應⋯⋯這些因素使得價值評判標準分散失準。有些二級市場的定價權被少數拍賣行壟斷,不同專家對同一作品的估計差異巨大,暴露出定價機制的隨意性,這使得一些作品雖具較高的藝術價值,但因缺乏有效的評價體系而未能得到應有的推廣和認可,更是加重了書畫商品化的惡性循環。

受眾群體缺乏相應的參與渠道。當前,書畫文化傳播的渠道正處於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單一走向全面、從線性走向立體的階段。以往書畫藝術的傳播方式,往往是單向的,缺乏與大眾交流互動的機會,傳播模式的發展逐漸滯後。很多民眾對當代書法大家的作品缺乏理解和認識。書畫創作和民眾的審美之間形成了一道鴻溝。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各地博物館、高校博物館等機構充分利用AR技術、抖音等新興宣傳手段,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如今,博物館已經成為旅遊的熱門場所,體現了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認同和對歷史知識的渴求,這些都驗證了雙向互動的重要性,也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巨大的發展潛力。但整體來看,傳統書畫市場的數字化轉型依然遲緩,傳播方式也侷限於開設在線創作課程、講座活動等渠道,還需不斷完善。這些因素給黨報黨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帶來了制約與挑戰。

石家莊日報社傳承書畫藝術的實踐探索。為更好弘揚中華傳統書畫藝術,2024年10月,石家莊日報社在全省率先開創了黨媒主動辦展的先河,舉辦了“攬盡秋意寫繁華——劉師爽、潘學聰書畫展”,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書畫愛好者、評論家等專業人士近500人參加,普通參觀者超過萬人。展覽由報社全程承辦,通過精心挑選的167幅藝術精品呈現中華民族特有的美學精神和審美理念,展現高度的藝術情懷、家國情懷和人民情懷。為擴大展覽的影響,報社通過開展線上書畫展覽、互動評論、在線講座等形式,吸引廣大市民更深入地瞭解和參與書畫藝術的欣賞與創作。

此次展覽不僅為廣大市民提供了“無門檻”的參與渠道,提供具身化的審美體驗,更是黨報黨刊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次有益探索。報社突破了傳統媒體作為“報道者”的單一角色身份,轉型為文化價值的“樞紐”“構建者”,既避免了藝術品的商業化炒作,又助推形成良性消費市場,進一步深化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創新實踐。同時,報社還通過與教育機構、各類文化機構的聯動,打造全年齡段群體均可參與的美育工程,不斷提升市民對中國書畫的認知度與參與度。報社精心策劃、深入採訪,先後推出了一系列文化精品報道,如《感受非遺之美》系列報道、《帶你看國寶》專欄,並以文化品牌的形式通過新媒體技術,以精美的短視頻,用優秀的文化報道滋養市民的精神世界,以其自身獨具的權威性,轉化為文化傳播的文化公信力,助推構建可持續的文化發展生態,搭建起文化交流傳播的橋樑。

04

黨報黨刊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路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黨報黨刊需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綱”,以技術創新為“器”,以精品內容為“魂”,形成“思想引領—技術驅動—內容深耕”的閉環路徑,通過系統性策略,既守護文化根脈,又激活傳統基因的現代生命力,突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思想引領,強化創新思維及融合理念,重構多元傳播生態,最終實現“讓文物活起來、讓文化動起來、讓精神傳下去”的目標,為文化強國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錨定文化傳播的思想座標。習近平文化思想是黨領導文化建設的科學指南,“兩個結合”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創性理論貢獻。黨報黨刊須將“兩個結合”作為核心方法論,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合,深刻領悟和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義,學深悟透習近平文化思想蘊含的新觀點及新論斷。黨報黨刊要通過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發掘與當代中國實踐相結合、與民族復興時代主題相契合的文化主題,在宣傳報道過程中要突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領以及歷史的縱深價值,不斷激活中華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影響力和感召力。

強化創新思維及融合理念,重構多元傳播生態。在全媒體傳播新格局中激活中華文化寶藏密碼,既需要主流媒體堅守文化立場、歷史思維、學術涵養,也需要載體、視角、元素、方式等多維創新。一是強化國際敘事,構建話語體系。石家莊日報社策劃了《留學“石”光》這一專題,以外國留學生的視角,將石家莊本土優秀傳統文化帶給廣大受眾,打造融通中外的敘事框架。二是技術賦能沉浸式體驗,構建全媒體傳播矩陣。石家莊日報社高度重視視頻化、交互式傳播,對劉師爽、潘學聰書畫展上進行了融合“報、網、端、微”的多渠道傳播,通過短視頻、圖文等各種形態廣泛吸引群眾參與文化傳播,既增強了傳播效果,又讓廣大受眾在參觀、傳播過程中得到傳統書畫藝術的薰陶。黨報黨刊只有通過創新思維與多元生態重構,才能實現三重躍升:技術賦能讓文物“活起來”,實現從“文化保存”到“價值激活”的躍升;全媒體矩陣打破傳播壁壘,實現從“單向灌輸”到“多維對話”的躍升;通過分眾化國際傳播增強話語權,實現從“本土敘事”到“全球認同”的躍升。創新思維及融合理念,不僅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生命力,更為黨報黨刊報道“出圈”提供了實踐範本,彰顯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深刻內涵。

強化精品意識,提升傳播能級,打造文化傳播標杆。黨報黨刊既要宣傳好優秀傳統文化,又要反映好時代新聲,推動中華傳統文化IP和現代文明“珠聯璧合”;既要重視“看得見”的文化展覽持續落地,也要重視“看不見”的文化氛圍傳播造勢,提升文化傳播能級,吸引更多人瞭解、傳承傳統文化。為更好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報黨刊要進一步強化精品意識,打造品牌項目,方能成為文化傳播領域的標杆。一是深耕內容深度,避免同質化競爭,聚焦差異化選題,凸顯黨媒報道獨特性。二是重點打造“現象級”文化IP。黨報黨刊可依託重大節慶、非遺項目孵化IP矩陣。例如,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草原雲客戶端攜手黑龍江日報、潮新聞、天眼新聞等推出特別報道《跟著總書記賞非遺——雋永千年的頂級浪漫》,跟隨總書記考察調研的非遺足跡,一同打開新時代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畫卷。三是強化人才與機制保障,提升傳播能級。主流媒體需培養“全媒型”複合人才隊伍,整合理論學者、技術專家和傳播策劃人才,通過跨界協作提升內容專業度。同時,需完善考核機制,將文化傳播效能納入黨刊績效評價體系,激勵精品創作。通過以上創新性實踐路徑的踐行,黨報黨刊可在堅守文化根脈的同時,及時破解傳播困境,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作者系石家莊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石家莊報業傳媒集團董事長

編輯:陳琦

本文刊發於《傳媒》2025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