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退役軍人》欄目系列報道“強國復興,奮鬥有我”,今天播出退役軍人支教者趙宏智的人物紀實報道下篇《以生命踐行使命,退役軍人支教者趙宏智的未了心願》。採製:總檯軍事記者楊鴻、張建動,特約記者魏凡凱、楊柳崗、張衛東;播音:胡鋮鋮、宋波。趙宏智,重慶銅梁人,中共黨員,1976年出生,1992年入伍到原成都軍區某部,1993年考入原昆明陸軍學院,畢業後分配到原第十三集團軍基層部隊任職,1998年退役後,安置到成都市的一家銀行工作。從2008年起,趙宏智毅然放棄在大城市的舒適生活,投身偏遠鄉村的教育公益事業,先後輾轉雲南省瀘西縣和甘肅省宕昌縣支教。從2017年起,他再次來到隴南大山深處的宕昌縣,在最偏僻的磑子壩小學開展教育改革試驗,直至2024年12月病逝後長眠在這片土地。他以生命踐行了一位退役軍人為國分憂、為民服務的赤誠情懷和推動社會進步與變革的使命擔當。
又是一年春來到。四月的隴南大地,綠染原野,金黃色的油菜花在春風裡搖曳。然而,長眠在這裡的退役軍人支教者趙宏智,再也看不到這美麗的景色,他的墳前,已經長出了萋萋芳草。4月2日,是他去世的第一百天,妻子馬遼豔帶著剛滿三歲的女兒來上墳,年幼的女兒不知道,她從此再也沒有了父親。馬遼豔是趙宏智2018年在甘肅宕昌支教時認識的,那一年,趙宏智已經42歲,依然是孑然一身。他在宕昌的生前好友陳武成向記者介紹說:陳武成:我曾經問過趙宏智,為什麼年齡這麼大不找對象。他說,像他們那樣的工作,全國各地跑,沒一個穩定的住所,誰願意嫁給他們。陳武成說,當年趙宏智並不是不想結婚成家,在此之前,他也曾遇到過他心愛的姑娘,有過他心中渴望的愛情。然而,從2008年開始,由於常年在偏遠山區支教,居無定所,他一次次與愛情失之交臂。
陳武成:趙宏智找了一個對象,20多歲,長得挺漂亮的。他曾經跟對方的家長見過面,但是家長極力反對,家長說,像趙宏智這樣做公益的人,長時間在偏遠山村工作,並且沒有一個安定的住處,能讓人放心嗎?趙宏智不得已,就離開了。
趙宏智
經歷過幾次情感的打擊以後,趙宏智本以為自己一輩子就孤獨終老了,但是沒想到,就在他人到中年之際,宕昌——這片他為之奉獻的土地,給予他一份美好的愛情。這份愛情雖然來得有些遲,但非常美好,讓他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度過了一段十分幸福的時光。馬遼豔是一名山村教師,父親和趙宏智一樣,也是一名退役軍人,她說,趙宏智身上的軍人品質和無私忘我的公益情懷,當時深深吸引了她。馬遼豔:我堅信趙宏智是一個善良的人,很信任他,覺得他擁有軍人氣魄。比如,他在磑子壩親自去沖廁所,對於一個在城市生活過的人來說,很多人連那種旱廁都不願意進去。但是他呢,把廁所衝得乾乾淨淨。他說,他是軍人,這些苦他必須能吃得下去。趙宏智帶領學生們手工製作的隴南山村農具
趙宏智在大山深處艱苦的支教生活,以及那種忘我的工作狀態,讓馬遼豔看在眼裡,疼在心頭。馬遼豔回憶說,趙宏智第一次來宕昌老家山教學點支教時,由於教學點周邊人煙稀少,以往在成都見慣了熙熙攘攘人群的趙宏智感覺到很孤獨,週末遇到趕集日時,他就會騎車來到鄉里,蹲在大街上看來來往往的行人。馬遼豔:我記得他有一次說,他專門騎著摩托車到興化鄉,只為了蹲在路邊看看人。因為教學點附近人煙稀少,很少見到人。有情人終成眷屬。2020年9月,馬遼豔和趙宏智滿臉幸福地領取了結婚證,兩年後,可愛的女兒出生了,這讓多年漂泊在異鄉的趙宏智有了一個溫馨幸福的家。然而,就在女兒才剛滿兩歲的時候,他卻因長年積勞,英年早逝,帶著未竟的事業走了,留下了年幼的女兒,留下了許多未了的心願。妻子馬遼豔說,臨終前,趙宏智心心念唸的還是磑子壩。馬遼豔:趙宏智心裡始終牽掛著磑子壩。他有一個目標,想要把磑子壩小學打造成一個模板,讓所有的鄉村學校複製它。想法是好的,他做了很多,有些做法也失敗了。趙宏智(左五)和孩子們做遊戲
趙宏智在2017年底重返宕昌支教,來到全縣最為偏遠的磑子壩小學,他想帶著支教十年積累的經驗、能力和資源,徹底改變這所鄉村學校的面貌。作為21世紀教育研究院農村中心主任、全國農村小規模學校聯盟工作小組成員,趙宏智知道,除了磑子壩之外,全國還有很多相同困境的農村小規模學校,他希望能和這些學校的校長一起,為這些學校找到一條出路,如果磑子壩可以被改變,那麼中國的任何一所鄉村小學都可以被改變。2018年2月,他在一篇文章裡吐露心聲,描繪了他心裡對鄉村教育的美好願景:
趙宏智心語:對於鄉村學校來說,其實很難作為狹義的教育機構孤立地存在。教育與養育是鄉村學校的一體兩面,鄉村學校能給予孩子的一定不僅僅是教育課程,同時也包括健康、福利、成長與生涯輔導。對於鄉村的留守兒童而言,學校是比家庭更重要的培育力量。我想在磑子壩創建一所理想中的學校。我希望孩子的學習是自主、多元而又充滿樂趣的。我希望學校和家庭的關係是互相依賴的。我希望學校就是村莊,村莊就是學校。我希望更多的夥伴和我一起,讓改變發生。剛到磑子壩小學,41歲的趙宏智和同事們就制訂了一份6年的改造計劃:先基礎改建,讓孩子們能在學校舒適地獲得現代化的教育;再培養孩子的身心健康,成為一個有魅力的人;最後讓孩子帶動家長,學校影響村莊,讓磑子壩成為一所全方位服務型的樣板學校。為了給學生提供勞動實踐的機會,提升他們的創新創造能力,同時把學校打造成學校、家庭和村社發展的合作共同體,趙宏智流轉了部分村民閒置的土地,建起了一個較大規模的農場。課餘時間,他帶領學生和僱請的村民一起種植中藥材,養羊、養雞,還申請註冊了農產品品牌“磑小願”,希望把磑子壩的特產推向山外的世界。他的生前好友、宕昌縣城關小學校長戚玉芳說,由於種種條件所限,趙宏智的農場計劃進展得並不順利,目標還沒有實現,就因病離開了這個世界。戚玉芳:當時趙宏智到磑子壩去,不僅僅是關注教育,而是助力鄉村振興,推動農村地區的整體發展,包括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他的想法非常好,就是給他的時間太短了,趙宏智走得太早了。和女兒在一起,是趙宏智最幸福的時光
在磑子壩小學支教6年間,趙宏智一直想把磑子壩小學打造成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鄉村學校樣板。可是,後來由於農村小學撤點並校,生源銳減,磑子壩小學從當初的150多名學生降到現在的20多名,素質課程停課,趙宏智精心打造的食堂和農場也就夭折了。宕昌縣教育局教研室原主任陳武成說,雖然從公益項目的投入產出上來看,趙宏智的這場實驗好像沒有成功,但他探索出的一些經驗做法卻保留了下來,正在悄悄地改變著鄉村教育事業。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並且納入鄉村振興的重點工作之中,鄉村教育十分需要像趙宏智這樣逆流而上的公益人士。
陳武成:趙宏智和志同道合的人到我們這裡來,通過支教的形式為我們偏遠山區的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助了一臂之力。我們當地政府和教育部門也一直在積極作為,和他們同頻共振。趙宏智去世了,但他們參與過的鄉村教育有了很大變化,他若在天有靈,也會含笑九泉。
妻子馬遼豔過生日時,趙宏智從病榻上努力站起來,為妻子送去祝福趙宏智去世後,他退役不褪色、以生命踐行使命的奉獻精神深深地激勵著更多的後來人。風華正茂的鄉村優秀教師劉義兵,曾經在宕昌縣興化鄉中心學校做區域教育行政管理,在趙宏智的感召下,他主動要求到磑子壩學校擔任校長。成都人趙鑫大學期間就開始做公益,聽說趙宏智的事蹟後,今年3月專程趕到磑子壩進行調研,並決心以趙宏智為榜樣,堅定投身公益奉獻社會的信念。趙鑫:每當我做公益遇到困難時,或者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我就會想到趙宏智,他的精神品質對我是一種鞭策,成為我堅持做公益的力量源泉。“我怕我沒有機會,跟你說一聲再見……”趙宏智生前,會在每年的畢業季,親自彈著吉他,帶領磑子壩小學的孩子們齊唱這首《再見》。在剛剛過去的這個清明節,磑子壩小學的學生們再次唱起這首歌,表達對趙宏智深深的緬懷之情。對這些大山裡的孩子們來說,雖然敬愛的趙老師已經離去,但他勾畫的藍圖在學生們的心中已經徐徐展開,讓他們擁有了重新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可能。
往期回顧:
趙宏智:紮根深山16年,以生命踐行使命的退役軍人支教者海軍戰士退役23年,勇救落水群眾60多名
當兵兩年,退役後他創建了青少年國防教育培訓中心
一位外地來首都跑外賣的退伍兵,成為北京市黨代會代表和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