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為網紅課程付費,但別為智商“交稅” | 新京報快評

治理網紅賣課亂象,亟須爲行業劃出底線、亮明紅線。

某網紅售賣的人工智能網課此前就已遭下架。圖/網絡截圖

 | 陳廣江

近年來,隨着大批網絡紅人的出現,一些網紅也把賣課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據《工人日報》報道,一些網紅披着情商、財商、成功學、精英教育等外衣,向粉絲銷售所謂的“IP課程”,不少課程雖價格昂貴卻備受追捧。


由於缺乏相關標準和規範,網紅賣課市場呈現出野蠻生長的狀態,從業者資質良莠不齊、課程普遍同質化,網紅根據自身的“咖位”對課程隨意定價、消費者退費維權難等問題屢見不鮮,亟須重視。


購買網課,爲知識付費,本是對知識價值的認可與尊重,是互聯網時代知識共享與傳播的創新模式。但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在幾乎無門檻、無規則、無約束的“野生”狀態下,網課市場魚龍混雜、真假莫辨。


於是,一些網紅搖身一變,成了無所不能的“導師”,諸如“5分鐘掌握寫作技巧”“7節課學會理財”都是慣常套路。稍有理性就會發現,這些極具誘惑力的承諾並不靠譜,這些都是不太可能幾分鐘或幾節課就能“速成”的。


但這些網紅只要有一張能說會道的嘴,哪怕沒有CFA(特許金融分析師證書),也能教人如何“年入百萬”;哪怕沒有心理諮詢師資格證,也可搖身一變成爲心理導師;哪怕不懂AI,也不影響大肆販賣AI課程。


更令人擔憂的是,某些平臺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審覈機制形同虛設,讓那些“無證上崗”的“講師”得以大行其道。他們甚至利用傳銷式的運營模式,編織起一張張複雜的關係網,通過販賣夢想和焦慮,將粉絲一步步引入消費陷阱。


從表面看,粉絲買網紅的課程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似乎無可厚非;但實際上,網紅賣課是假,製造焦慮後把粉絲當“韭菜”收割是真。說直白點,如此賣課,與騙錢有什麼本質區別?


爲何那麼多人甘願成爲“韭菜”?這背後,是信息爆炸時代特有的“知識焦慮”。面對海量信息,人們渴望快速篩選出有價值的內容,以期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一些賣課的網紅恰恰抓住了這一點,用誇張的承諾和看似權威的身份,搭建起一座座通往成功的“空中樓閣”,讓粉絲在幻想與焦慮中迷失自我。他們利用粉絲的信任和追捧,將粉絲當作提款機,不斷榨取他們的錢財,一茬接一茬地“收割”。


近年來,從元宇宙、區塊鏈到ChatGPT,每當有新技術出現,總有人會搶抓風口,通過打造人設、製造話題、販賣焦慮,賺取豐厚的流量和利潤。


事實上,相比新技術、新知識,這些網紅更懂營銷學、收割術,更懂粉絲的焦慮心理。今年2月,網紅“AI教父”李一舟課程被下架,就是典型案例。這種“割韭菜式”賣課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更敗壞了整個知識付費行業的名聲。


面對粉墨登場的網紅,面對天花亂墜的宣傳,任何一個成年消費者都應保持理性和清醒,別被這些“大忽悠”收割了“智商稅”。成功沒有捷徑,想通過購買網紅課程的方式實現成功,甚至“改變家族命運”,豈不是癡人說夢?


從長遠看,建立行業標準和消費者權益保障機制,防止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纔是規範知識付費市場發展的根本之策。特別是針對消費者反映較多的虛假宣傳、無法退費等問題,相關部門和平臺應拿出應有的作爲,該封的封、該罰的罰。


如此,才能形成強大震懾效應,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也爲行業劃出底線、亮明紅線,引導網課健康發展,爲建設學習型社會創造條件。


撰稿 / 陳廣江(媒體人)

編輯 / 何睿

校對 / 李立軍


推薦閱讀:

警惕“天水麻辣燙倒閉成流量密碼”的錯誤導向 | 新京報社論

斯坦福博士當鄉鎮公務員,個別現象不必誇大解讀 | 新京報專欄

中國球迷不看歐洲盃了?| 新京報專欄

快遞單廣告套路滿滿,快遞公司難辭其咎 | 新京報快評

網紅滅火器流行:安全面前無“網紅”| 新京報快評


歡迎投稿:

新京報評論,歡迎讀者朋友投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評論選題須是機構媒體當天報道的新聞。來稿將擇優發表,有稿酬。
投稿請在郵件主題欄寫明文章標題,並在文末按照我們的發稿規範,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職業、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以及銀行賬戶(包括戶名、開戶行支行名稱)等信息,如用筆名,則需要備註真實姓名,以便發表後支付稿酬

點擊下方公號名片,閱讀更多精彩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