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大概猜到了,商家的黑科技,消費者表示並不想要

“智能 XX ”的風行已經有段時間了,不只是科技界在不斷推出新品想給人一種“身在未來”的感覺,零售商也寄希望於某些和智能沾邊的銷售手段能讓自己顯得更年輕有意思。

這種嘗試橫跨零售界。家居用品店 Lowe’s Cos. 在 2015 年底推出了 “Hologram”,讓消費者戴上 VR 頭盔自主設計空間;Nordstrom 也逐漸用聊天機器人取代了線上線下的商店導購,在節日期間為購物者推薦禮物點子;女裝零售 Rebecca Minkoff 推出了智能歡迎牆,讓顧客進入店內時自主選擇飲料和要試的衣服。

另一個很時髦的產品是智能試衣鏡,它可以顯示不同顏色的同款在白天和夜晚的效果,如果顧客暫時不想要,可以在鏡子上“保存”當前所試產品,鏡子便會把保存物品發送顧客手機,方便其以後去網站購買。

然而這些看起來很高端的點子並沒有被消費者認可。移動商務分析公司 GPShopper 和市場調研機構 YouGov 的調查顯示,對於上述那個智能鏡子,只有 18% 的人認為這可能會提高他們的購物體驗。一位分析師更是尖刻地指出,“Tory Burch 和 Rebecca Minkoff 基本是同時創立的嘛,現在前者比後者做的大得多,人家的試衣間裡也沒有魔法鏡子,所以魔法鏡子對於成功的公司來說根本就不是必須的。”

對於發展良好的公司來說,意圖提升體驗的智能手段算是錦上添花;但對於一般的零售公司,這種趕時髦的辦法散發著“一頭熱”的尷尬。商家和消費者,在技術方面有點“斷聯”,GPShopper 的聯合創始人 Maya Mikhailov 認為,當零售商都希望從最新的技術上吸引消費者時,多數消費者只想靜靜地買完東西走人。

顯然,雙方的關注點不一樣。零售商想靠科技噱頭吸引人,但消費者只重視服務的實際效用。而現在的技術還沒有成熟到能讓大家滿意的程度。拿聊天機器人舉例,任何稍有名氣的公司都在拿聊天機器人的服務取代人力,但是它們能提供的幫助往往非常有限——去年 5 月的某天,一個 Facebook 用戶在 ASOS 主頁詢問退貨事宜,卻被機器人 “ASOS Ashley” 一再打發,之後這件事演變成了一場狂歡,用戶紛紛去 ASOS 調戲只會自動回覆的機器人。

圖片來自 Mashable

吸引消費者的核心要素永遠是有質量的服務和產品,也許商家們應該停止跟風,琢磨一下顧客想要的到底是什麼。這個數據可能會幫到他們——超過 50% 的消費者認為,自助付款是購物時最能提供幫助的。其中的信息已經很明顯了——別理我們,我們只想靜靜地買。


題圖來自 Wiki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