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川渝地區除了網紅和旅遊城市的標籤之外,還有一個新能源製造的標籤,四川和重慶近年來都在積極引進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替代房地產。


重慶是一座山城,但作為直轄市,卻一直在打造自主的汽車品牌,在汽車行業中。


不同城市有不同的汽車產業定位,廣州有合資車企,重慶有各類自主的國產車企。


在早期汽車產業競爭中,重慶的自主品牌一直都沒什麼名氣,也沒什麼銷量,進口車和合資車才是市場主流。


而且合資車企和互聯網車企的頭部勢力,更多地集中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


川渝地區引入新能源汽車製造業,既是東部產業向西部轉移的一次紅利,也是西部新一線與傳統一線城市的競爭。


很長一段時間,重慶的汽車產業,都陷入了產量低的困境,被其他城市的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碾壓。


直到一家名不見經傳,在A股市值只有百億規模的小車企,重慶小康出現後,重慶的汽車產業才重回巔峰。


01

華為和重慶小康的雙向奔赴


重慶小康一開始民生不顯,賣的車也不是大眾乘用車,而是低端市場的麵包車貨車類型,而在同一領域還有強大的對手五菱。


後來,重慶小康和東風集團有了合作,改名為東風小康,有東風集團的加持,東風小康有了發展大眾乘用車產品的機會。


但奈何東風集團旗下子公司太多了,東風小康並沒有得到太多的資源和技術,一直都在主流汽車市場,無法有所突破。


直到華為的出現,東風小康的命運才開始逆轉,有了在主流汽車產品市場競爭的資格。


在業內人士看來,東風小康太弱了,華為選擇東風小康是向下兼容。


但實際上雙方是雙向奔赴,在對的時間,遇上了對的人。


為什麼這麼說呢?


東風小康的老闆張興海有自己的汽車夢,甚至耗資百萬從海外購買了一輛特斯拉。


這可以說是當時重慶第一款的特斯拉了,甚至連保養服務,都得開到成都去。


張興海一直想要研發一款與特斯拉性能相當的電動汽車,他在體驗駕駛中,感受到了高端新能源電動車的提速性能,體驗比油車好太多了。


從個人情感上說,張興海一直是華為忠實粉絲,公司的經營理念和方式,都在模仿和學習華為。


對於華為伸出的橄欖枝,東風小康無論是從公司經營,還是從個人情感出發,都不會拒絕。


有了華為三電科技和智駕技術加持,東風小康的電動化戰略,可以走的更快。


站在華為視角來選擇合作車企,華為就是一個汽車行業的門外漢,找歐洲的汽車大廠奧迪、奔馳和寶馬合作,人家不把你當回事。


找到國內的合資車企廣汽集團和上汽集團等,人家財大氣粗,就算合作也是自己佔主導,他們需要靈魂,華為只能當陪襯。


華為處處碰壁,而東風小康就算在主流汽車界再怎麼沒地位,那也是一個有整車製造經驗的車企。


在整車製造這塊,華為是門外漢,東風小康是專業存在,華為需要用東風小康驗證和優化自己的電動智能技術和解決方案。


東風小康需要華為的技術加持,縮短自己在三電技術和智駕技術領域的研發時間,這樣才不會過錯汽車電動化和智能化的風口。


雙方是各取所需,也是一拍即合,最終重慶小康變成了賽力斯,在華為的技術武裝下,賽力斯市值突破2000億,成為僅次於比亞迪的新能源車企。


02

重慶自主汽車品牌的一次新生


賽力斯的崛起,是重慶自主汽車品牌和產業的一次新生,為川渝地區,為西部地區的新能源產業,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在賽力斯成長為千億市值車企之前,重慶錯過了互聯網紅利,沒有出現過一個現象級的互聯網科技公司。


但重慶卻等到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風口,在西部城市中,重慶是唯一擁有汽車全產業鏈的城市,缺的只是一次彎道超車的機會。


汽車工業發展的早期,國內都是走市場換技術的模式,重慶的自主燃油車品牌,存在先天不足,只能被日系車和德系車碾壓。


但現在不同了,西部地區是新能源製造業的中心和基地,綠色電力從西部發出,供應東部城市。


現在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恰恰是從東部往西部走,因為西部新能源屬於上游供給側。


電動智能汽車的低碳出行,實際上只是消費側和駕駛側的碳中和,但在充電補能領域,需要走“光儲充”等綠色電力供給模式,才能實現能源碳中和。


川渝地區的未來打造的是新能源的全產業鏈體系,而電動智能汽車就是其中的一個載體和入口,以點帶面,推動西部地區新能源經濟和製造發展。


重慶的自主汽車品牌,搭上了新能源汽車產業風口之後,市場地位就完全不同了。


華為與賽力斯的合作,讓重慶有了一家國內市值第二的車企,問界系列的爆火,也帶動了重慶汽車產銷量的大爆發。


不僅如此,在賽力斯之後,華為開始擴大自己的科技賦能圈子,踐行自己扶持中小傳統車企完成智能化升級的諾言。


重慶的諸多自主汽車品牌比如長安,奇瑞、長城和北京現代等,以及互聯網車企理想汽車。


阿維塔就屬於長安系的車企,和賽力斯一樣都是較早與華為深度合作,推動智能汽車產業發展的存在。


重慶的自主國產車品牌,在新能源汽車風口,在華為技術的加持上,有了與合資車和進口車掰手腕的實力和機會。


03

沒了華為效應,賽力斯該怎麼辦?


隨著華為轉讓問界商標給塞力斯,業內不少人士就開始唱衰賽力斯,這其實就是杞人憂天了。


華為轉讓問界商標,一是為了合規化,二是為了自身定位,華為只做技術賦能和品牌賦能的供應商,成為新能源領域的博世,而不是車企。


華為與賽力斯的深度合作依然保持,雖然賽力斯的智駕技術,不再是華為給予的獨一份,但不影響賽力斯後續的向上發展。


此外,華為的智駕科技圈擴容,其實也是中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的擴容,對於所有的傳統車企都是有利的。


華為技術是在為重慶地區和全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保駕護航,賽力斯這點格局還是有的。


華為效應,華為技術沒有消失,而是從星星之火,變成了可以燎原,籠罩汽車產業的一個生態共榮圈。


轉載是一種動力  分享是一種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