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導彈危機(Cuban Missile Crisis)是冷戰期間最為緊張和危險的事件之一,發生於196210月,持續了13天,這場戰爭不僅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激烈對抗,更是國際關係史上的一個關鍵轉折點,深刻影響了冷戰的走向以及全球戰略格局。古巴危機三十年之後,得知蘇方解禁的絕密檔案披露的驚天內幕後,原肯尼迪政府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極度震驚,古巴導彈危機的幕後到底發生了什麼?歷史學者沙青青在自己的新書《敵友難辨:冷戰諜海逸史》中做了闡釋,內容如下:

19614月,軍情六處在倫敦迎來了一位來自莫斯科的不速之客。蘇聯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高級專家奧列格·潘科夫斯基(OlegPenkovsky),當時正以蘇聯經濟貿易代表團的名義在英國訪問,而他的真實身份是格魯烏的上校。前一年的7月,他在莫斯科主動接近一位美國留學生並給他一個包裹,請他轉交給美國駐蘇聯大使館。隨包裹夾帶的便條中,潘科夫斯基表示願意向美國透露蘇聯方面的秘密情報。不過,當時的美國國務院及大使館均對此人的身份和真實意圖表示懷疑,更擔心引發不必要的外交爭端,因此拒絕與其直接接觸。因此,中情局不得不向軍情六處求助。在之後的數月中,軍情六處通過一名在東歐從事外貿生意的英國商人與潘科夫斯基取得了聯繫。

在這次倫敦之行中,軍情六處和中情局的官員與潘科夫斯基進行秘密會晤,雙方約定了接頭和傳遞情報的方式。在隨後一年半的時間內,他們從這位格魯烏上校那兒獲得了大量情報,文件總量至少有5000份。這讓當時因布萊克事件而大受打擊的軍情六處士氣為之一振,也讓其有機會在美國人面前重拾自信。

潘科夫斯基訪問倫敦時,來自軍情五處的彼得·賴特也參與了相關行動。當時,軍情六處要求他為相關的監聽、監視活動提供技術保障。彼得·賴特對潘科夫斯基曾有過這麼一段精確卻又略含嘲諷意味的評價:

潘科夫斯基當時是軍情六處皇冠上的明珠。他是一名格魯烏高級軍官,在1961—1962年為軍情六處和中情局從事間諜活動,提供了大量有關蘇聯軍事能力和意圖的情報。這被大西洋兩岸譽為二戰以來對蘇聯情報部門最成功的滲透。潘科夫斯基提醒西方國家注意蘇聯在古巴部署了導彈,他提供的關於蘇聯核武庫的情報決定了美國隨後應對古巴導彈危機的方法。他還為確認蘇聯在古巴的導彈提供了證據。

20世紀60年代初可被視為冷戰大幕拉起後熱戰威脅最高的危險時刻,尤以古巴導彈危機為甚。在吉隆灘戰役後,卡斯特羅一直要求蘇聯支援先進武器,如防空導彈系統,以抵禦美國可能的入侵。1961年,蘇聯方面最先是提供了SA-2防空導彈,但隨著柏林危機的升級,赫魯曉夫開始考慮在古巴部署中程彈道導彈乃至核武器,希望藉此制衡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

長久以來,美國在核武器和戰略遠程打擊力量方面都保有先發優勢。儘管赫魯曉夫在1959年年底曾公開宣稱蘇聯的核武器與洲際導彈數量足以把其所有潛在對手從地球上消除,但實際上,當時能射到美國本土的洲際導彈數量還不足百枚。肯尼迪上臺後,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曾表示:1962年時美國擁有各類核彈頭5000枚,而蘇聯當時大概只有300餘枚,能夠發射到美國本土的洲際導彈也不過幾十枚。換言之,蘇聯無法對美國實施同等規模的核打擊報復。

為應對這種不利的戰略格局,除了加緊充實自己的核武庫,自1961年起,赫魯曉夫還要求克格勃制訂一個針對西方的戰略欺騙計劃,旨在通過各種方式、渠道誇大當時蘇聯核武器庫的實力。例如,蘇聯陸軍擁有了可以攜帶發射戰術核武器的新型坦克;配備固體燃料的北極星導彈的核潛艇已投入使用;中程固體燃料彈道導彈開始大規模列裝,可以在公路和鐵路機動的遠程導彈發射技術已成熟和普及。

不過,戰略欺騙歸戰略欺騙,蘇聯也希望能加強對美國的實際戰略威懾。從這個角度來看,古巴的地理位置有一種天然的吸引力。用赫魯曉夫自己的話來說,在古巴部署核導彈除了保衛古巴,我們的導彈也可以在達到西方所謂的均勢中起到作用,美國人用軍事基地包圍我國,用核武器威脅我們,而現在他們就會知道當敵人的導彈對準你的時候是什麼滋味,我們乾的也不過是小小地回敬他們一下。在赫魯曉夫看來,美國人部署在土耳其的導彈是瞄準和嚇唬我們的我們的導彈也將瞄準美國,哪怕我們的導彈比較少。但是,如果部署在美國附近,他們會更害怕19625月,蘇聯正式決定在古巴部署中程彈道導彈與核彈頭。7月,時任古巴革命武裝力量部部長勞爾·卡斯特羅訪問蘇聯,雙方就部署事宜正式簽署了秘密協定。根據該協議,蘇聯將向古巴運送射程為2000~4000千米的中程導彈及核彈頭,其他武器還包括地空導彈、海岸警戒巡航導彈以及戰機等。同月,運輸及部署工作便秘密啟動。

儘管此事被列為當時蘇聯的最高機密,但美國的情報部門依然在第一時間就捕捉到蛛絲馬跡。1962829日,美方通過空中偵察機首次發現在古巴出現了大量新設的防空導彈陣地及配套軍事設施。與此同時,中情局也統計出共有17艘蘇聯船隻到了古巴,估計有4000~6000名蘇聯人隨船抵達。儘管美國國內開始出現懷疑蘇聯可能在古巴部署彈道導彈的聲音,但當時美國的決策層並不真正知道克里姆林宮發生了什麼,也不清楚卡斯特羅的意圖,更缺乏實際的證據或線索來確認蘇聯人在古巴到底是在幹什麼。事後證明,中情局當時的情報嚴重低估了蘇聯在古巴的軍事力量。7—10月,蘇聯動用了85艘艦船,把42枚彈道導彈、162枚核彈頭、42架伊爾-28轟炸機連同4.3萬名蘇聯軍人運進了古巴。

此時,潘科夫斯基所提供的情報就非常意外地發揮了重要作用。19614月後,他洩露給軍情六處和中情局的情報大部分都是有關軍事科技與裝備的,例如SS-4中程彈道導彈的操作手冊,而部署在古巴的導彈正是這個型號。依靠潘科夫斯基之前洩露的情報,美國軍方、情報機構才能更方便地通過間諜飛機拍攝的航空照片來辨識地面的導彈設施。19629月初,美國國防情報局的分析人員注意到,古巴新設的防空導彈陣地的佈局與其用來保護彈道導彈發射基地的佈局極為類似。而他們之所以能掌握這個細節,有賴於潘科夫斯基提供的情報。因此,在國防情報局的要求下,中情局和美國空軍增加了U-2偵察機在古巴上空的偵察頻率。1014日,U-2偵察機第一次拍攝到SS-4的建設工地。雖然潘科夫斯基從未提及蘇聯在古巴的軍事部署,但他提供的蘇聯導彈技術數據和細節,幫助美國人正確識別了古巴當地的導彈型號。次日晚上,美國政府相關機構核實並確認了蘇聯已在古巴部署核導彈的事實。16日早上,肯尼迪總統聽取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麥喬治·邦迪(McGeorgeBundy)的正式彙報並召開了緊急會議。

在之後的幾天時間裡,白宮圍繞入侵、轟炸和封鎖這三個選項搖擺不定、爭論不休。肯尼迪在經過反覆斟酌後,確定對古巴實施海上封鎖,即所謂隔離檢查,同時也著手準備採取軍事手段。

1018日,計劃參加聯合國例行大會的蘇聯外交部長葛羅米柯順道訪問了華盛頓,並在白宮與肯尼迪總統及國務卿臘斯克進行了會談。會上,美方國務卿臘斯克展示了U-2拍攝的蘇聯彈道導彈照片並質問相關情況,葛羅米柯則只是一再重複對古巴安全的擔憂。在會談的最後,肯尼迪非常失望地表示:至於古巴,我無法理解今年7月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特別是考慮到赫魯曉夫先生所說的關於他理解美國的立場的話。

1021日夜間10點左右,麥克米倫在唐寧街10號的官邸收到了一封肯尼迪總統發來的緊急電報:

航空情報已證實上週蘇聯的確在古巴部署了大量中程導彈。目前已確認部署的地點有6個,另外兩個處於戰備狀態。總之,顯然儘管蘇聯一再保證不部署核武器,但是一場大規模的秘密行動仍在進行……蘇聯走了一步險棋,顯然造成了一場最嚴重的危機。

看完這份電報後,麥克米倫輕聲嘟囔了一句:這下美國人總算認識到過去的許多年我們在英國到底經歷了什麼。或許是擔心旁人覺得這話過於尖酸刻薄,他又補充道:我可能沒有表述清楚。我當然會全力以赴,支持肯尼迪總統。

1022日,肯尼迪通過廣播、電視向全美民眾宣佈了這一情況,並要求軍方為進一步可能的軍事行動做好一切準備。面對美方激烈的反應,赫魯曉夫起初表面上還是維持強硬態度,譴責海上封鎖並重申古巴安全的重要性。但是,25日,原定駛往古巴的蘇聯艦船陸續開始停止航行或掉頭返航。赫魯曉夫本人在26日給肯尼迪發去了一封意在緩和事態的電報,提出:如果美國承諾不入侵古巴也不支持任何對古巴的入侵,那麼蘇聯也可以不再向古巴運送任何武器。次日,他又提議,美國如果從意大利和土耳其撤走已部署的彈道導彈,那麼蘇聯也可以從古巴撤走導彈。

1027日,一架在古巴上空執行偵察任務的U-2偵察機被蘇制防空導彈擊落,雙方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到達頂點。同一天,肯尼迪回覆了赫魯曉夫的建議,有條件地表示同意,但要求蘇聯除了運走導彈,也必須承諾不再把類似武器運入古巴。至於從意大利和土耳其撤走彈道導彈問題,肯尼迪則指示他的弟弟羅伯特私下與蘇聯駐美國大使多勃雷寧會面,表示:出於國內政治的考慮,白宮方面不會同意將其作為此次協議的正式交換條件,但之後會事實上撤走那裡的導彈。與此同時,白宮也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軍事入侵方案,如果美蘇雙方無法達成妥協,那麼就計劃在1029日、30日採取針對古巴的軍事行動。

實際上,克里姆林宮也通過自己安插在英美的情報人員瞭解到美軍的入侵隨時可能發動,因此在收到肯尼迪答覆的第一時間就做出了接受美國提議的決策並連夜起草答覆信件。隨著27日、28日肯尼迪與赫魯曉夫來往電報信函所達成的妥協,一場兩個超級大國間的武裝衝突暫時得以緩解。此後,雙方的外交代表們開始了下一階段艱難的討價還價。

1992年,古巴導彈危機30週年之際,哈瓦那召開了一場國際研討會。卡斯特羅親自參會並發表講話。在談到赫魯曉夫在古巴部署導彈的戰略意圖時,卡斯特羅坦率地指出:當初古巴接受蘇聯在古巴部署中程導彈的建議,不是為了保護古巴,而是為了加強社會主義陣營在國際力量對比中的地位,赫魯曉夫希望能改善蘇聯當時在同美國的戰略核力量對比中所處的不利地位。同時,卡斯特羅也表示,自己當時過於相信蘇聯的宣傳,即蘇聯在導彈技術方面比美國強大,否則的話,他會謹慎從事

與之相對,儘管在事件爆發之初,英國首相麥克米倫便一直公開力挺美國的封鎖政策,甚至對可能的軍事行動表示理解和贊同;不過,麥克米倫私下裡卻常禮貌地向肯尼迪指出:總統先生,英國將在這場危機中一直支持你。但你必須記住,英國人多年來一直生活在蘇聯導彈的陰影下,這些導彈幾乎就在我們家門口。實際上,我們英國人看不出現在發生的事情真的讓美國陷入更加危險的境地。

至於在這場空前危機的幕後發揮了意想不到的作用的潘科夫斯基,卻並沒有意識到這場危機與自己有什麼直接關係。然而,就在肯尼迪總統發表全民講話的同一天即1022日,潘科夫斯基在莫斯科被克格勃逮捕,而之前為軍情六處充當聯絡人的英國商人也在東歐出差時被逮捕。

書名:《敵友難辨》

作者:沙青青

定價:65.00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火與風

ISBN978-7-5217-7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