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之治:歷史經驗與當代創新·
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類型與
治理結構——基於國家-社會
的分析視角
〔摘要〕 中國共產黨現有500多萬個黨組織,整體上中國共產黨處於國家與社會之上的領導地位,但具體的黨組織又內嵌於國家和社會之中。因嵌入領域不同,黨組織按屬性可分為國家性質黨組織和社會性質黨組織。黨藉助國家性質黨組織領導國家體系、藉助社會性質黨組織參與企事業單位與基層社會組織管理。兩類黨組織除遵循黨的邏輯之外還要分別遵循國家邏輯和社會邏輯,於是形成中國共產黨的雙層治理邏輯和雙層治理結構。作為國家治理的中樞,國家性質黨組織與憲法上的國家機構共同構成中國真實的國家(state)——廣義政府。這也使得在國家治理實踐中,中國共產黨要面臨政黨邏輯、國家邏輯、社會邏輯之間的張力。因此,國家性質黨組織要重視以國家邏輯治理國家事務,社會性質黨組織要重視以社會邏輯參與各種企事業單位和基層社會組織的管理,防止不恰當地以政黨邏輯遮蔽國家邏輯與社會邏輯,避免國家與社會的發展脫離自身發展規律。
〔關鍵詞〕 中國共產黨;國家;社會;黨組織類型;黨的治理結構
〔作者簡介〕 陳國權,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浙江大學國家制度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原桂楠,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 自主知識體系建構:文化融攝與理論創新 ·
數智時代協作生產力的
運行機理與優化路徑
〔摘要〕 人類社會自誕生之日起就已出現協作,協作創造的協作生產力是一種強勁的社會生產力,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正是協作和分工互促推動的結果。數智時代的協作生產力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表現形式,其運行機理已經發生系統性重構。數據、算法和算力構成數智時代協作生產力的底層邏輯,底層邏輯的基要性轉變引致協作要素、協作方式、協作規模和協作範圍發生變革,協作變革進一步傳導至不同層級,呈現出企業內部協作共享化、企業之間協作柔性化、產業協作虛擬化、區域協作融通化和國際協作開放化“五化聯動”的經濟發展形態。數智時代協作生產力的運行在企業、產業、區域和國際層面分別面臨外圍依附、低端鎖定、供血不足和共識破裂的阻滯困境。建立多元化反壟斷機制、持續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以及紮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等是推動數智時代協作生產力運行和發展的重要路徑。
〔關鍵詞〕 協作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數智時代;數據要素
〔作者簡介〕 蔣永穆,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璇,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
脈絡與展望:中國住宅社會學
百年曆程
〔摘要〕 作為對住宅研究與社會學研究互動、交叉融合之下誕生的新興學科,住宅社會學的研究範疇注重從社會基礎和社會關係角度,研究人、住宅和社會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問題。中國住宅社會學發軔於1920年代國內社會學者圍繞中國住宅問題進行的科學研究,整體經歷了1920年代到1950年代的學科緣起與萌芽、1980年代到20世紀末的學科起步與探索、21世紀初以來的學科成長與建設三個發展階段,在學科發展與科學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但從整體上看,中國住宅社會學研究的水平同社會發展和學科建設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未來中國住宅社會學研究應加強對國外住宅社會學研究歷史與進展的總結與反思,深入探討中國住宅社會學理論進展與核心議題,構建中國住宅社會學科學規範的研究方法體系,緊緊圍繞中國住宅社會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與話語體系建設等核心方面持續發力。
〔關鍵詞〕 住宅;住宅社會學;脈絡;展望
〔作者簡介〕 陳俊峰,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泉海,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博士研究生
餐具與刀叉、筷子
——論中西哲學本體論異同
〔摘要〕 近年來,強調中西哲學本體論相異的觀點漸漸浮現,而且聲勢愈來愈大。實際上,僅僅基於如下四種視域進行分析,便可發現這種觀點在學理上站不住腳:“形而上學”視域告訴我們中西哲學均有其本體論;“存在與存在者”視域告訴我們,本體論是關於“存在”的學問,中西哲學本體論均可視為關於“存在者”的學問;“共相與殊相”視域告訴我們,中西哲學本體論各為“殊相”,其“共相”是“本體論”;“名與實”視域告訴我們,不僅中西哲學本體論為實在,而且本體論本身亦為實在。總之,本體論與中西哲學本體論的關係猶如“餐具”與“刀叉、筷子”的關係:它們既有不同處,更有相同處。
〔關鍵詞〕 本體論;中西哲學本體論;視域;餐具與刀叉、筷子
〔作者簡介〕 程志華,河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思潮
傳播邏輯的革新及其影響
〔摘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4G技術的成熟與5G技術的推廣催生了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與智能革命的興起,深刻改變了社會思潮傳播的時代場域與衍生規則。技術手段的突破徹底革新了前互聯網時代社會思潮的傳播邏輯,重塑了新時代社會思潮衍生與傳播的基本規則和運行方式。互聯網時代社會思潮的傳播邏輯,以信息衍生方向的重構、數據驅動與智能化推薦、個性化傳播與定製化體驗、虛擬社交與線上社群重構為基本表徵,在根本上躍出了前互聯網時代大眾傳播的時代範疇,體現出網絡時代智能革命背景下的嶄新特色。新時代社會思潮傳播邏輯的革新,在輿論領域和現實生活中產生了巨大影響,不僅重塑了社會輿論場與信息生態的基本格局與運作方式,而且從輿論領域催生了社會治理與權力結構的變遷,同時在全球範圍內加深了跨文化思潮的傳播與交流。
〔關鍵詞〕 黨的十八大;社會思潮;傳播邏輯;人工智能
〔作者簡介〕 王炳權,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
信息地緣政治中的權力運行
與風險預警
〔摘要〕 信息技術發展改變了主權國家的地理邊界,創造了“信息空間”這一新的地緣政治空間,由此產生遵循“技術-權力-空間”邏輯的信息地緣政治。在信息空間中對於信息權力的爭奪,是信息地緣政治博弈的關鍵。信息權力是物質性權力與關係性權力的結合。一方面,由信息資源轉換而成,包含信息生產力、信息處理力、信息干擾力和信息保護力等要素。另一方面,由國家、平臺、個體等信息行為體之間的互動關係所建,信息行為體之間具有競爭、合作與競合三種關係。信息權力的不均衡及信息權力戰將帶來信息壟斷、信息洩露、信息干預和信息汙染等信息生態失衡的風險。對此,我們應有預警和應對方略。國家層面,構建“網絡命運共同體”理念著力全球治理;數字平臺層面,建立“平臺+數據+技術”的監管機制;個體層面,著力提升信息處理和數據保護的基本素養。
〔關鍵詞〕 地緣政治;信息地緣政治;信息權力;風險治理
〔作者簡介〕 荊學民,中國傳媒大學政治傳播研究所、政府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樂軒,中國傳媒大學政治傳播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共同富裕下養老財富
積累機制研究
〔摘要〕 實現共同富裕,需要正視人口老齡化對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的衝擊,也要正視其對規範養老財富積累機制提出的新挑戰。中國正面臨三支柱發展不平衡、養老金融市場發育不足、養老思維固化等問題,不僅引發養老財富缺位,也導致養老財富的不平等分配。為此,首先需要在釐清微觀家庭資產配置結構與養老風險的基礎上,發揮政府職能,改善頂層設計,降低制度設計導致的養老財富不平等;其次,完善市場機制,實現多樣化、專業化、靈活化承接不同層次的養老財富積累需求,降低養老財富的機會不平等;第三,普及養老教育,提升微觀家庭的養老意識與養老規劃能力,降低人力資本引發的不平等。
〔關鍵詞〕 人口老齡化;養老財富;規範積累機制;不平等
〔作者簡介〕 黃宇虹,西南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副教授;趙志宏,西南財經大學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任迎偉,四川旅遊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股權性質與結構對農村商業銀行
支農行為的影響——基於股東持股
動機的視角
〔摘要〕 近年來農村商業銀行中地方政府持股逐漸減少,而民營資本持股逐漸增多,形成以民營資本為主導和以地方政府為主導的兩類農村商業銀行,這種股權性質與結構的變化對農村商業銀行支農行為帶來較大影響。基於全國295家農村商業銀行面板數據,分析地方政府與民營資本兩類股東的持股動機和支農行為,結果發現:(1)民營資本處於獨資控股股東地位時,出於投資動機會減弱支農力度。此時地方政府若有參股,會表現出發展動機從而對民營資本形成制衡,抵消其對支農行為的負向影響。(2)地方政府處於獨資控股股東地位時表現出干預動機,雖然不影響農村商業銀行的支農行為,但是會增加關聯貸款。此時若有民營資本參股,會提高農村商業銀行的支農力度,表現出協同效應,但會進一步增加與民營資本的關聯貸款。因此,地方政府與民營資本在農村商業銀行股權改革中應當相互契合,以實現農村商業銀行商業性可持續和支農目標兼容,優化農村商業銀行支農金融服務,助力農村金融體制改革。
〔關鍵詞〕 農商行;民營資本;地方政府;持股動機;支農行為
〔作者簡介〕 陳杰,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馬燦坤,四川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網絡強國建設的文化解讀
及實踐維度
〔摘要〕 網絡強國建設是我國推動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戰略,其文化維度的探討對促進國家文化發展、提升網絡空間治理能力及增強國際文化競爭力具有深遠意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代社會文化與網絡文化共同構築了網絡強國建設的堅實文化基礎。網絡強國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不僅強調自由、開放和共享的網絡精神,還注重網絡安全與道德建設,以此激發文化自覺,共同營造積極的網絡環境。文化動能作為內在驅動力,與文化自信相輔相成,為網絡強國建設提供不竭動力,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網絡與文化的深度融合是網絡強國建設的重要特徵,同時也對網絡空間文化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完善法律法規體系、提高安全防護能力成為應對挑戰的關鍵策略。在網絡強國建設的文化實踐路徑上,應以文化引領技術創新,藉助網絡平臺推動文化繁榮,並著力提升網絡安全水平,以全面推動網絡強國戰略的深入實施。
〔關鍵詞〕 網絡強國;文化解讀;實踐路徑;習近平文化思想
〔作者簡介〕 束永睿,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研究人員;馮剛,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網絡時代的“好病人”:
醫生眼中的“百度病患”
與網絡醫學信息
〔摘要〕 “百度病患”是先根據互聯網引擎、在線醫療平臺或醫療人工智能等方式搜尋網絡信息進行自我診斷而後再前往醫療機構求診的患者。通過對20位臨床醫生的深度訪談,研究發現醫生能普遍認識到百度病患的網絡自診現象;醫生更偏好高依從且易溝通的“網絡好病人”,他們多為年輕且高學歷的男性患者;醫生對專業的在線醫療平臺和醫療人工智能提供的信息持開放態度,但認為它們只能起到輔助作用;還有不少醫生出於避責動機而不願意介入患者的醫學信息搜尋行為。堅持更為均衡的醫患研究視角,考慮中國醫生所處的執業生態等制度因素的強有力影響,才能更有效地建立更具人性化的智能醫學模式,並消弭醫生對於特定“百度病患”群體的隱性歧視。
〔關鍵詞〕 百度病患;網絡自診;病人角色;在線醫療;醫患信任
〔作者簡介〕 呂小康,南開大學社會學院社會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徐愷琳,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放射診斷科主管技師
我國養老模式的類型
及實施策略分析
〔摘要〕 我國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如何建立科學的養老模式成為我國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針對以上國情,在總結國內學者提出的各種各樣養老模式的基礎上,通過對老年人在哪裡養老、誰照顧老年人、照顧老年人的資金從何而來三個要素的分類彙總表的分析,得出我國現存三種養老模式,即家庭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而自我養老、互助養老、互惠式養老、贈送養老、時間銀行養老、寺廟養老、智慧式養老等都是隸屬這三大養老模式之下的創新性養老模式。同時指出在我國沒有一種養老模式是普遍適用的,應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模式,明確只要能夠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養老模式就是好的養老模式的觀點。最後提出加大國家養老投入;增加互聯網高科技在養老模式中的應用;加大三大類養老模式交叉的符合我國特色的養老模式,如居家社區養老、社區機構養老、家庭機構同構養老等。
〔關鍵詞〕 養老模式;老齡化;實施策略
〔作者簡介〕 李國珍,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
論遺產債務的類型構造
〔摘要〕 “遺產債務”的概念由來已久,但對其內部機理與實質原則卻鮮有研究。經由遺產債務法史脈絡的回溯與功能構造的辨析,還原遺產作為“責任財產”與“死後扶養”的雙重面向,進而將遺產債務分野為“繼承法外的遺產債務”與“繼承法內的遺產債務”。前者承接一般債權的發生原因,其類型譜系是動態開放的;後者以扶養義務及其權利義務一致為基礎法律評價,並遵循類型法定的基本原則。檢討我國法上遺產債務的討論發現,“遺產債務”的話語指向呈現“合併異類項”的泛化趨勢,但昭示遺產債務“事物本質”的獨立類型卻又未被充分證立。對於前者,應當將遺囑繼承、繼承費用、喪葬費用、特留份債務、償債必留份排除在遺產債務類型之外;對於後者,應當將遺產酌給、遺囑必留份、遺贈扶養協議之債納入遺產債務類型之中。
〔關鍵詞〕 遺產債務;扶養義務;必留份;遺產酌給份;類型法定
〔作者簡介〕 房紹坤,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中心、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毛俊龍,吉林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
《民法典》視野下家庭暴力類
婚內侵權的認定與救濟
〔摘要〕 在婚姻關係存續期間,配偶一方若遭遇家庭暴力,即使在不解除婚姻關係的情況下,亦應有權獲得救濟。當前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在於錯誤地以離婚損害賠償條款為由對婚內侵權之訴不予立案或駁回訴請,忽略了受害者獲得民事賠償的需求。婚內侵權應通過侵權責任編相關條款進行規制,但需要區分“基於婚姻產生的特殊義務”與“一般法律義務”兩種不同情況,對於侵犯配偶基本人身權利的情形不宜降低責任標準。夫妻共同財產制下,仍有夫妻個人財產存在的空間。在處理侵權賠償時,侵權方的個人財產應作為賠償來源,賠償歸入受害方配偶的個人財產。當侵權方的個人財產不足以覆蓋賠償時,應支持受害方配偶分割夫妻共同財產的請求。
〔關鍵詞〕 家庭暴力;婚內侵權;離婚損害賠償;夫妻財產製
〔作者簡介〕 彭瀏宇,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葉名怡,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我國公司法授權資本制
規則適用的解釋論
〔摘要〕 2023年《公司法》修訂,首次將授權資本制引入我國,彌補了長期以來我國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供給側的不足。然而,檢視既有法律規範,授權資本制的體系構建尚未完成,制度風險主要表現在股東風險行為與董事風險行為。授權資本制的本質特徵在於兼具公司資本制度與公司治理制度的雙重屬性,體現出的初級效益價值與終極秩序價值,皆是利益衡平原則在公司法中的具體呈現。循此邏輯,授權資本制規則的解釋與完善,皆應秉持以股東會中心主義為基礎,強調董事會獨立性的折中主義立場最為適宜,二者各司其職,配合無間,從而提升公司存續能力。通過檢討核心條款,指出在授權環節與控權環節,既有規則均無法充分發揮其效用,實現授權資本制的制度利益。有鑑於此,從保證董事會行權的獨立性和正當性出發,明確融資決策權限配置為前端限制手段,目的正當性判斷與違反信義義務的責任承擔為後端懲戒機制,以提升法律適用性與實踐適應性,有效實現授權資本制在我國的本土化。
〔關鍵詞〕 授權資本制;利益衡平;信義義務;法律解釋
〔作者簡介〕 沈雲樵,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社會空間與空間科學意識形態
——列斐伏爾《空間的生產》解讀
〔摘要〕 列斐伏爾認為,今天的哲學家在面對空間概念的時候,都缺失了一個極為重要的維度,即空間的社會現實生活維度,具體說,即空間與現實社會實踐的關係問題,並且,由於不能正確處理空間實踐產生的空間關係場境與空間表象和表徵性空間體驗的複雜交織關係,所以錯將空間的本質誤認為純粹構想的觀念空間。他明確指認說,這些脫離了具體的社會生產方式分析的所謂“空間的科學”的本質,都會是一種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和隱性霸權。
〔關鍵詞〕 列斐伏爾;《空間的生產》;空間科學意識形態;霸權
〔作者簡介〕 張一兵,南京大學文科資深教授,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研究員,哲學系博士生導師
斷裂的“我思”及其幻象
——試論近代哲學主體的斷裂
與彌合的雙重邏輯
〔摘要〕 近代哲學的主體既是一個斷裂的主體,也是一個被幻象所縫合的“同一性”主體。主體的分裂首先體現於笛卡爾的“我思”主體。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主體首次對主體作出了精神實體與廣延性實體的二元劃分,實體間的分裂使自我無法實現內在的統一,這迫使思維實體在笛卡爾的理論中發揮著統攝的作用。康德是第一個真正直面被笛卡爾放棄的現象與本體之間裂縫的人,他試圖將其自我意識建構在斷裂的地帶,並以先驗自我為紐帶,將本體自我和現象自我整合成具有同一性的主體。然而康德重新彌合主體斷裂的這一努力並未成功。對此,黑格爾雖然提出了“實體即主體”的辯證法,試圖解決主體的斷裂,實現主客體的統一,但絕對精神的一統性遮蔽了其辯證法的光輝。現代精神分析理論試圖從微觀的視野,從主體的幻象這一視角出發回答主體的斷裂及其同一的問題。精神分析學家拉康將幻象置於現實的一方,認為幻象是主體規避斷裂的屏障。齊澤克則將拉康的幻象概念置於意識形態的維度,並指出這一幻象在建構現實的同時,也具有遮蔽的功能。總之,主體的斷裂及其彌合構成了近現代哲學的雙重邏輯和主題,揭示了主體性的辯證運動及其真理,並最終通過現代精神分析理論而得以顯現。
〔關鍵詞〕 主體;斷裂;精神分析;幻象
〔作者簡介〕 孔明安,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晏露月,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鍾天緯的西學訓練及其
編刊的西語讀本
〔摘要〕 鍾天緯早年在上海廣方言館接受西學訓練並研習英語,之後在隨使遊歷歐洲期間又對西方有了直觀的認識,漸漸意識到西方之強盛與其先進的教學體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從事教育和外交活動的實踐,使鍾天緯不僅認識了屬於器物層面的“西器”,以及符號層面的“西語”,更是認識到應通過“道”之層面的“西學”推動中國進步。他為上海三等公學堂編刊英語讀本《英文初級》,並和李鳳苞一起力推蔣煦的《德字初桄》,與稍早留學法國攻讀政治學的馬建忠等共同思考創建培養專門外語人才的制度,提出“添譯幕”以疏通洋務人才的出路,主張學“洋文洋語”及從事洋務的知識人,應該像研習時文、科舉及第的讀書人一樣,獲得令人尊敬的出身。作為過渡時代的文化界和教育界的知識人,在當時大多數知識人的思想尚處於懵懂狀態下的19世紀80年代,以鍾天緯為代表的那一批文化邊緣人開創了學習西方的風氣,引領了晚清鑽研西學的潮流。
〔關鍵詞〕 鍾天緯;《英文初級》;《德字初桄》;“添譯幕”;文化邊緣人
〔作者簡介〕 鄒振環,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特聘教授
20世紀60年代美國對華政策
的轉變及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摘要〕 20世紀60年代前後,美國開始為調整對華政策做準備,出現了從“門半開”到“開門”提法的過渡。經過一段時間的蓄勢,1966年,美國參議院外委會通過一系列公開的聽證會,為“遏制而不孤立”的對華政策奠定了輿論基礎。美國官員在政策討論與研究中形成了兩種意識形態可以共存的共識。這意味著介入臺海事務的美國即將“大轉身”,承認中國的唯一政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伴隨著“轉身”姿態的確立,美國明確對臺軍援不支持“反攻大陸”的行動。此後,“反攻”問題在臺灣方面不斷虛化。面對著美國支持度的下降,臺灣當局主動向外拓展空間,試圖爭取非洲新興國家的選票。隨著美國對華政策調整的完成,臺灣當局日益失去與美國博弈的籌碼和槓桿。
〔關鍵詞〕 美國;臺海;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華政策;兩岸關係
〔作者簡介〕 馮琳,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製造“正義”——侵華戰爭中
日本“自衛論”的形成軌跡及其實質
〔摘要〕 在《非戰公約》談判過程中,英國提出了與一般國際法認同的自衛權理論不同的主張,獲得了可以跨越本國領土,在其所謂的“特殊地域”實施自衛的權利。窺伺“滿蒙”已久的日本田中義一政權希望藉此機會,通過簽訂公約,為日後在“滿蒙”進行軍事活動創設法律基礎,但未能實現。此後,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 並執意以“自衛”為名開展外交活動。在“自衛”主張被國際輿論否認後,日本轉而將其推向本國社會,為其侵略背書。東京審判時,日本辯方剪切對其有利的資料,集中闡釋了日本的自衛論,其主要論點至今仍為一些日本右翼學者所繼承。實際上,所謂“大東亞戰爭自衛論”正是戰時日本曲解國際法,製造其所需要的“正義”的產物。
〔關鍵詞〕 日本侵華戰爭;東京審判;國際聯盟;自衛權
〔作者簡介〕 姜沛辰,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博士研究生
文學研究的跨文化要義
〔摘要〕 文學文本中詞語的雜糅性以及理論話語的多重性從根本上決定了文學研究的跨文化屬性,這一特徵對於理解不同的文化傳統並在互為語境的方式中呈現自身文化特質均具有重要價值。以詞語轉換和批評話語為著眼點分析文學研究的跨文化本質,同時強調文學研究應充分考慮文學文本的語言要素、批評術語的理論淵源以及研究者本人的文化立場,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學研究在人文學術知識生產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 文學研究;跨文化;雜糅;話語;知識生產
〔作者簡介〕 劉 巖,深圳大學外國語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曉路,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21世紀氣候變化批評的理論向度
及學術實踐——生態批評的新墾拓
〔摘要〕 作為一種研究文學與人為氣候變暖之關係的新型理論範式,21世紀氣候變化批評誕生於困境與機遇並生的人類世語境之下。一方面,它對時間性、空間性和主體性概念的生態重審推進自然史和人類歷史深度交織的認識論轉型,重構氣候區域主義與生態世界主義的新型辯證關係,也揭示了人類能動性的深刻悖論。另一方面,全新的時空觀和主體性認知推動氣候變化批評形成以生態歷史主義氣候批評、氣候正義批評、批判的氣候非現實主義和解構主義氣候批評為代表的四大理論進路,在創造性回應人類世氣候危機中為國內學界解構西方主流氣候話語、深化本土批評實踐開闢了廣闊的跨文明生態互鑑場域,也為建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格局開闢出更為多元的文學、文化路徑。
〔關鍵詞〕 人類世;氣候變化批評;理論向度;學術實踐
〔作者簡介〕 胡志紅,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洵,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論象徵主義契合論在中國的
跨文化旅行
〔摘要〕 契合論是西方象徵主義詩學體系的核心範疇之一,也是審美現代性的重要尺度,曾經對現代派文學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契合論跨文化的傳播過程中,中國也是重要的文化場域。以李金髮、穆木天、王獨清、梁宗岱、朱光潛、戴望舒等為代表的批評家,雖然在契合論的闡釋和接受中表現出不同的文化心態,但最終在跨文化場域中實現了契合論的中國化,打破了東方與西方、古典與現代二元對立的認知模式,建構了富有本民族文化特徵的契合論話語體系。這充分顯示出中國文學批評家從簡單移植、模仿到創造性轉換的過程,也標誌著他們文化接受心態的日趨成熟。
〔關鍵詞〕 象徵主義;契合論;早期象徵派;梁宗岱;戴望舒
〔作者簡介〕 文學武,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黃子琪,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 《社會科學研究》
《社會科學研究》是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主管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理論刊物,於1979年3月創刊,主要刊登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哲學、歷史學、文學、新興交叉等學科的研究論文,是我國人文社科界向海內外展示優秀成果的重要窗口之一。
《社會科學研究》始終堅持正確的辦刊導向,堅持走理論聯繫實際、學術結合時代之路,以學術性、思想性、綜合性為特點,與學界老中青三代學者保持深入聯繫,不斷推出各學科高質量的學術研究成果,致力於研究問題、鍛鑄新知、繁榮學術、昌明文化。
《社會科學研究》為雙月刊,逢單月1日出版。地址:成都市一環路西一段155號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郵編:610071;電話:028-87013623。
《社會科學研究》雜誌網址:shkxyj.ijournals.cn
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
全國“百強社科期刊”
CSSCI來源期刊
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中國人文社科期刊A刊核心期刊
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A)
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刊
四川省人文社科品牌期刊
四川出版·期刊獎一等獎獲獎期刊
四川出版物獎·期刊獎獲獎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