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報》發佈,即使我們允許了也不許轉載*
這是美國曆史上具有開拓性的一刻:1869 年 5 月 10 日,第一條橫貫大陸鐵路(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在猶他州普羅蒙特裡(Promontory)建成通車。
這一天也標誌著一場深刻的變革即將開始。該鐵路把美國東部和西部連為一體,讓跨越這段危險旅程的時間從數月縮短到一個星期,給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改變。
當日,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Central Pacific)和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Union Pacific Railroads)的高管紛紛出席了竣工典禮。在活動中,一位名叫利蘭·斯坦福(Leland Stanford)的商業大亨把一枚“金色道釘”打入了鐵軌,以此象徵鐵路正式合龍。此人不僅是商業大亨,也是一位政治家,後來還創辦了斯坦福大學。

但是,竣工典禮上卻未出現鐵路建設工人的身影,在接下來的許多年裡,也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存在。這批鐵路工人包括大約 1.5 萬名華人移民——佔中央太平洋路段施工人數的 90%,他們不僅曾遭遇公開的歧視、詆譭,還被這段歷史給遺忘了。
幸得華工後裔和多位學者的不懈努力,這些勞工現在終於得以被寫入這段鐵道歷史。在當地時間上週五(5 月 10 日)舉辦的“金釘節”150 週年紀念儀式和猶他州上週舉辦的相關活動中,數千人聚首一堂,對這個不朽壯舉背後的故事表示認可。

“我感到非常高興,”舊金山作家、美國華人歷史學會(Chinese Historical Society of America)歷史學家虞容儀芳(Connie Young Yu)說。她在紀念儀式上發表了講話,並向華工的勇氣和犧牲精神致以了敬意。
虞容儀芳的曾外祖父曾參與鐵路建設。1969 年,她的母親作為唯一一位華工後裔,出席了“金釘節”100 週年慶典。她說,華工後裔對那時候的儀式感到極度失望:當年,不僅華人歷史學會會長的發言被臨時取消,時任美國交通部長的約翰·A·沃爾普(John A. Volpe)也在發言中對華工隻字不提。
“除了美國人,還有誰能在 12 小時內鋪設 10 英里(約合 16 公里)的軌道?”他在當時的講話中如此問道。
事實上,這一壯舉是由華工和愛爾蘭工人完成的。但在隨後的多年裡,華工不但要面對日益高漲的反移民情緒和暴力,1882 年通過的《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更是禁止他們成為美國公民。

在當天的紀念儀式上,美國第一位華裔交通部長趙小蘭(Elaine L. Chao)向擁有不同背景的勞工表示了敬意。她提到,除了華人勞工,當年參與鐵路建設的還有許多愛爾蘭移民、南北戰爭的退役老兵、摩門教徒、非洲裔美國人和美洲原住民。
當年,美洲原住民也因這條鐵路和由此引發的西部開發熱潮而被迫離開原有家園。史密森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正在展出一場以華工為主題的展覽(將持續到明年),其中也著重展現了美洲原住民的遭遇。
趙小蘭表示,華工的境遇令人心酸。由於很多人無法成為美國公民,因此幾乎沒有留下任何記錄。
但她表示,他們造就的這項偉大工程“和讓世界相連的數字革命一樣意義重大”。
鐵路華工所做出的貢獻能重獲人們關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斯坦福大學的歷史學家張少書(Gordon H. Chang)。他花了幾十年時間研究華工歷史,還聯合另一位教授發起了“北美鐵路華工研究”(Chinese Railroad Workers in North America)。


張少書指出,許多鐵路工人的後裔一直都在努力尋回家族和社區的歷史,對於他們來說,這次的 150 週年紀念活動讓他們見到了曙光。而對於他本人來說,這也是一個開始。
“因為大家開始關注這段歷史,越來越多的人都走出來貢獻與這段歷史有關的資料和文獻,對此我感到非常激動,”他說道。
張少書曾寫道,當年的華工扛下了最危險、最艱鉅的任務,讓鐵路成功穿越內華達山脈(Sierra Nevada)。成百上千名華工為此而喪生,但他們的事蹟卻沒有被記載下來。
他和在斯坦福大學研究英語及人文科學的費雪金教授(Shelley Fisher Fishkin)為此進行了苦心研究。他們收集歷史圖片和文物、訪問華工後裔、查閱報紙和商業記錄,終於讓這段歷史得以重現。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出自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中心,而該大學的創辦人斯坦福正是中央太平洋鐵路的主要投資人。他曾經貶低華人移民,稱他們是“劣等人種”,而後卻又僱傭了成千上萬名華工。
這些華工因吃苦耐勞、工作認真而為人所知,但即便工時比白人更長,而且負責建設最危險的路段,他們領到的薪水卻比白人勞工低很多。張少書認為,斯坦福應該要對他們表示萬分欽佩才對。
上週五,《洛杉磯時報》刊登了張少書撰寫的一篇文章。他在裡面寫道:“當我發現利蘭·斯坦福是通過壓榨華工而成為享譽全球的富翁時,感到十分悲痛。”
“但我也會銘記,正是因為有這樣一群華工,才有了斯坦福大學。”
翻譯:熊貓譯社 Emily
© 2019 THE NEW YORK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