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過很多筆記軟件,時間長點的包括:
為知筆記、印象筆記、Ginkgo、vimwiki、org mode
其中,後面兩者基本和Obsidian類似。
所以,之前我給周圍的人一般推薦的都是 Obsidian,
現在看來,它依然是非常好的方案,
本地文件、開源免費、可以多端同步。
但最近我無意中看到 Anytype ,深入學習了下,
發現,他幾乎接近我心中完美的軟件了。
高顏值
軟件的界面是非常美觀的,比 Obsidian 是要好一些。

好看的界面,可以讓人用著舒服點。
高度靈活性
現在的雙鏈筆記,一般是通過筆記中鏈接另一個筆記產生的關聯。
雖然不再需要你進行分類,但它還是線形的。
而 Anytype 和目前所有筆記軟件的不同,在於它獨特的數據結構設計。
它採用了 “類-對象-屬性” 三重結構,你幾乎可以自定義任何東西,進而可以做到很多自動化工作。
類
在你創建一個筆記的時候,你需要選擇一個類,比如普通的一篇文章,就是 “Page” 類:

它默認自帶了很多類,如 “book” 你可以用來管理圖書:

diary entry 用來管理日記,Bookmark 用來管理網頁書籤,等等。
當然,你也可以完全自定義類,比如,我要管理軟件,就可以創建一個 “software” 類:

我想收集開發的程序的問題Bug ,就可以創建一個 “Bug” 類:

對象
當你創建了一個類後,你可以自定義設置它的模板樣式。
而所謂的“對象”就是你選擇某一類後創建的新的筆記。
看到這裡,你一定會想,什麼“類”,“對象”已經把你搞暈了。
這究竟有什麼用?

像以前你用一般的雙鏈筆記,你需要在一個筆記中鏈接另一個,產能產生關係。
這是需要手動的。
但擁有“類”後,天然就可以自動對它們進行組織。
比如,我自定義了一個“卦”的類,
我把易經中64卦的卦象創建了64 個單獨的筆記:

創建完成後,我並沒有手動對它進行鏈接。
但 Anytype 中可以通過新建一個 Queries (老版本叫Set)將同一類的筆記進行自動彙集,
並且你可以進行篩選、排序,也就是你可以自定義組織相同類別的筆記。

當我後面再新建一個該類的筆記,它會自動出現在這個 Query 中。

視圖
同時,你可以新建多個視圖:
網絡 畫廊 列表 看板 日曆 關聯圖

比如,你可以在任何筆記中創建 Task 類的對象,
它能夠自動把你散亂在各處的任務彙集起來,
上圖中你用“看板”視圖,你就可以清晰的看到你目前需要做的任務情況。
當然,你還可以像圖中,新建“本週”,“下週”,“以後”等視圖,
它們只是把 Task 對象分別進行時間上的篩選得到的。
可以看到,這是非常具有靈活性和自動化的。
屬性
當我們新建一個類的時候,你可以自定義它有哪些屬性:

例如,我對 Task 類,新增了個 Linked Projects 屬性,
這樣,每一個任務,我可以直接和具體“項目”對象關聯。
我也增加了一個 “Priority” 屬性,這樣可以設置任務的緊急程度。
所以,屬性有兩個作用:
增加你需要的關鍵信息。 通過 Query 可以把相同屬於,而不同類的筆記自動彙集起來。
這個第二點,你可以想想,又是可以做很多自動化的工作。
運用
上面講的 “類-對象-屬性” 就是這個軟件的核心了。
怎麼樣運用就看個人了。
比如,我是一名審計師,我想來輔助我的審計項目,
從項目管理的角度,我可以通過 “Project” 和 “Task” “Human” 類來進行管理,
從專業知識積累的角度,我可以通過 “審計程序” , “科目” ,“效率工具”,“風險庫”,“處罰案例” 來管理。
這樣一個網絡結構,你可以通過 Query 來形成很多自動化的工作。
費用
它是開源軟件,支持全平臺。
你可以本地電腦使用是免費的,如果你使用它的雲同步只有 1G 的免費空間。

這顯然是不夠的。
但是你如果家裡有臺 Nas 或者舊電腦,可以自己 docker 部署,
這樣你就可以有 1T 的使用空間。
目前它還不是特別完善,但基本成熟,
仍然在社區開發大量新的功能。
喜歡的話,可以嘗試。
相對來說,學習成本稍微高點,
但是靈活性太強,這是我喜歡它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