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你在家裡看展,美術館做了什麼努力?

在許多城市都曾走馬觀花,試圖在每一個博物館、美術館打卡。為了看遍某一個印象派大師的全部作品,你也許需要從巴黎開始,去到德國、比利時、荷蘭、英國乃至美國的數十個美術館。

可是時間永遠不夠用,展覽永遠看不過癮,更不要提那種深夜加班,被遠方的展訊擊中時的那種按捺不住的心情

事實上,就算是那些博物館就在身邊,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能常常參觀。正如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學術部主任、策展人王春辰在週日的一場以“虛擬美術館的現在與未來”為主題的沙龍中指出的那樣:“中國現在有 3000-4000 個博物館,有些收藏其實觀眾永遠無法在美術館中看到。”

週日和週一兩天,我們見到了 Google 文化學院和它們在中國的部分合作夥伴,談了談虛擬美術館的未來與現在。

Google 文化學院包括藝術計劃、歷史性時刻和世界奇觀三個項目,合作伙伴包括博物館、藝術館和公共藝術機構。2012 年上線至今,它們已經將來自全球 789 個合作伙伴的超過 600 萬件藏品放到了網上,它們的最新數據顯示,用戶在頁面的平均停留時間長達 8.54 分鐘,在每件藏品的平均停留時間則是 1.36 分鐘。想想你上次在美術館裡匆匆一瞥的參觀體驗,這個數據也許能夠說明一定問題。

這一次,Google 文化學院宣佈了包括華人當代美術館、湖北省博物館、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蘇州博物館與龍美術館的合作,在中國大陸地區的合作伙伴如今已經達到 15 家。這五家新的合作伙伴帶了超過 1300 幅的新藏品,包括 7 幅“十億像素”作品和超過 40 個在線展覽。

虛擬美術館如今已經不僅僅是將作品拍成照片放在網上。結合街景地圖技術,這些在博物館內採集的 360° 照片令用戶可以用鼠標代替足跡,模擬實體觀展體驗。

凡爾賽宮館內全景

在實體美術館中難以好好賞玩的作品,也可以在線上反覆觀看。比如下面這幅蘇州博物館收藏的《踏雪訪友圖軸》,原作縱 148 釐米,橫 37.5 釐米,懸掛在展廳的牆上,人們其實很難看清楚細節。在 Google “十億像素”圖片技術的幫助下,觀眾可以在電腦屏幕前甚至是手機屏幕上不斷將作品局部放大,觀察來自數百年前的精妙筆觸。

蘇州博物館藏《踏雪訪友圖軸》

當這些藏品都成為了網絡平臺上的數據,重新將它們排列組合,生產出新的知識變得更為容易。用戶可以直接使用 Google 文化學院提供的“對比研習”功能,將任意兩件藝術作品放在同一個頁面裡對照查看,無論它們的本體被收藏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材質、年代、作者有多麼天差地別,在虛擬的參觀中毫無隔閡。

普通的觀眾,可以將感興趣的藏品放在自己的“珍藏集”中。策展人同樣可以利用免費的在線工具 Open Gallery,重新組織線上展品,將各自獨立的作品講新的故事。王春辰也提到,實體策展需要成本、場地以及經驗,學習策展專業的學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反覆體驗、學習如何更好地將藝術作品呈現在一個空間中。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龔彥提出的是一個更為實際的問題:實體美術館的展覽空間是一定的 ,許多館藏豐富的藝術機構,即使三個月換一遍展品也很難在短期內將所有的藏品展出一遍。有些臨時性的特展結束之後,後來的觀眾再也不會有機會看到,比如去年在上海展出的“草間彌生——我的一個夢”就因為沒有做數字化,成為當代藝術館的一個遺憾。未來,它們希望將一些展覽做成“永不落幕的展覽”,留給來不及參觀的人欣賞。

Google 的線上展覽工具提供了一種可能性,而故宮博物院推出的“每日故宮” 應用則是以更為輕便的方式傳遞了藝術作品的美感和故事感。

美術館們並不擔心線上的展覽會降低人們去實體美術館參觀的意願。即使美術館將越來越多的藏品以不同的方式放到了網絡上,在場觀察的體驗仍然無法替代。那些供用戶在指尖遊覽的全景圖片,反而讓人更想身臨其境地去觀看。

至於那些本身就是用多種交互方式呈現的展覽,在屏幕上不管怎麼轉換視角,都有一種隔岸觀火的遺憾。

比如英國的 Tate 博物館將在今年秋季帶來的一場名為 Tate Sensorium 的展覽,它將會使用交互科技,讓觀看者體會到他們在看藝術品的時候其他感官發生的變化。如果現在的技術能夠滿足聽覺和視覺,那麼觸覺和味覺暫時還難以遠程模擬。

而那些主題更為獨特的博物館,比如京郊的老爺車博物館、布拉格的玩具博物館、德國的失戀博物館甚至是純真博物館,有些存在於傳說,有些在古城的某個小巷深處,除了觀展,在城市中尋找博物館本身也是一種奇妙的體驗。

話說回來,我們只是想要表達,博物館、美術館這麼好玩,無論是在線上還是線下,無論是自己去還是結伴去,總之,別錯過那些文明的瑰寶。


題圖為湖北省博物館館藏梁莊王·冠帶華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