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名單,令人細思極恐

臺灣“行政院長”陳建仁5月16日主持任內最後一次院會,通過“內閣總辭案”,臺行政團隊正式進入看守期。


當天蔡英文當局回顧過去8年施政的所謂“成果”,但他們的吹噓和島內民衆的感受可謂南轅北轍。


而即將上任的賴清德新“內閣”在不少人事上“換湯不換藥”,也讓島內輿論對未來4年的兩岸關係以及臺灣經濟等感到不樂觀。


陳建仁(資料圖)

正式進入“看守期”


據臺灣“中央社”16日報道,陳建仁當天主持任內最後一次“行政院會”,會上盤點蔡英文8年來所謂“重要施政成果”,包括“強韌經濟”“幸福家園”及“民主臺灣”三大方面。

報告聲稱,蔡英文當局8年來充分發揮“臺灣軟實力”,深化與世界互動及合作,“臺美關係史上最好”;8年來臺灣平均經濟增長率高達3.15%,居“亞洲四小龍”之首,GDP累計增加27萬億元新臺幣;推動能源轉型,目前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比2016年大幅增加110%。

陳建仁聽取報告後稱,儘管臺灣面臨中美關係緊張、百年大旱、新冠疫情、俄烏衝突、氣候變遷、通貨膨脹以及國際能源價格高漲等島內外嚴峻威脅與挑戰,但大家一起努力,攜手打造“溫暖而堅韌的臺灣”,並交出“亮麗成績單”。

他感謝“內閣”團隊,並準備了象徵平安的蘋果造型瓷器贈送給“閣員”。

報道稱,“內閣總辭案”呈請蔡英文批准通過後,“內閣正式進入看守期”。

對於陳建仁率領“內閣”的工作,臺灣《聯合報》評論稱,陳建仁自去年“組閣”以來,實在想不出有什麼重大作爲,存在感低到讓民衆忘記他是當今的“行政院長”。

在新“立法院”組建後,陳建仁也沒有達成消除朝野對立的任務,爲新當局打好基礎,甚爲可惜。

在“內閣”總辭當天,島內再次傳出蔡英文17日將特赦陳水扁的消息。

對此,蔡英文辦公室發言人林聿禪回應稱,依照程序,蔡後續會針對總辭的公文進行簽署,至於特赦,“現階段立場仍是希望確保陳水扁獲得妥善的健康照顧,並依照相關的法律規範辦理”。

不少蔡英文當局官員進行了告別。“衛福部長”薛瑞元稱,卸任後第一件事就是休息、看孫子,並坦言光是今年到現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已面對太多大問題,包括食品安全、兒童虐待、性影像,還有很多沒解決的問題,“下一屆任重道遠,‘衛福部’大概永無寧日”。

2021年上任的“國防部長”邱國正16日發給臺軍官兵一封信,稱3年多一起執行許多務實工作,他在這班列車上已超過50年,“如今是該準備收拾行囊步下列車了”。

原“行政院政務委員”吳澤成15日透露,卸任後將回宜蘭休息。除了享受退休生活,他還將出版新書,向外界解密自己在任內如何面對難題。

另據臺灣《經濟日報》報道,總是把臺灣停電歸咎於小動物的“經濟部長”王美花將在卸任後出任臺新金融控股公司(臺新金控)與臺新銀行的獨立董事。

對此,臺新金控總經理林維俊回應稱,公司獨董候選人名單須經董事會討論及確認,之後會向外界公告。

新人事令人細思極恐


而王美花的丈夫、臺“國安會祕書長”顧立雄將在5月20日後轉任“國防部長”。

顧立雄(資料圖)

像顧立雄這種“轉任”新當局的官員還有不少,如原“總統府祕書長”林佳龍將轉任“外交部長”,原“外交部長”吳釗燮將轉任“國安會祕書長”,原“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將轉任海基會董事長,原海基會副董事長邱垂正將轉任陸委會主委。

另外,蔡英文當局還有一些官員將留任,包括“國安局長”蔡明彥、“財政部長”莊翠雲、“海委會主委”管碧玲以及“僑委會委員長”徐佳青等。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道,賴清德4月以來陸續公佈了六波“內閣”人事名單。

4月10日的第一波新人事包括由民進黨前主席卓榮泰出任“行政院長”,在選舉期間擔任賴清德“國政顧問團”召集人的鄭麗君出任“行政院副院長”等。

臺灣資深媒體人黃揚明稱,合計公佈的30名“內閣”成員中,共有8女22男,平均年齡爲62.2歲。國民黨“立委”洪孟楷14日總結稱,賴清德的“國安團隊”不離“老南男”,只在小圈子裏找人。

臺灣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峻豪對英國廣播公司表示,賴清德“國安”系統及兩岸外事官員仍以蔡英文人馬爲主,即便他們職務轉變,也主要是延續蔡英文的外事及兩岸路線,“求取安全系統的穩定性”。

但在內政方面,可以看出許多“部長”都來自臺灣南部,或曾擔任賴清德任臺南市長時的左右手,“都有賴清德從南部帶來的色彩”。

臺灣作家劉心月撰文稱,“臺南幫”“高雄幫”將會成爲賴當局的一大勢力。

臺灣《中國時報》認爲,新名單內大多是老面孔,唯財經首長爆出黑馬,顯然新“內閣”是想通過從產學界延攬人才來沖淡之前被批“獨、老、南”和“派系分贓”的政治味。

前“中廣”董事長趙少康稱,賴清德僅獲四成選票,在人事上卻從未徵詢在野黨的意見,“即使連做做樣子都沒有”。

國民黨“立委”王鴻薇諷刺道,臺北市長落選人、前“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將出任“政務委員”,被民意拒絕的人選可以靠賴清德“借屍還魂”,這是何等諷刺。顯然賴清德的“內閣”人選就是拿定主意要跟民衆對着幹。

“兩岸政策主要還是看賴清德的態度。”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左正東認爲,人事任命不會在根本上改變兩岸關係,關鍵還是要看賴清德的就職演說,觀察他對兩岸政策的立場以及如何界定兩岸關係,這些纔是影響後續兩岸關係的重要因素。

原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張亞中說,如果賴清德仍維持不接受“九二共識”、堅持“兩岸在主權上互不隸屬”的態度,那麼兩岸關係就很難改善。

《聯合報》直言,兩岸關係的上層結構不變,“誰當主委、董事長都差不多”。

有媒體擔心地表示,在賴清德的行政團隊中,鄭麗君任“行政院副院長”、李遠任“文化部長”、鄭英耀任“教育部長”,加上將出任“國防部長”的顧立雄,這4人都被歸爲推動“臺獨”的重要旗手。

他們幾人執掌這幾大部門,將全面落實“去中國化”教育以及“臺獨”意識運動,再配合軍中內部轉型,企圖最終達到新的“認同”,令人細思極恐。

蔡任內“十大民怨”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16日報道,在蔡英文即將於5月20日卸任之際,TPOC“臺灣議題研究中心”通過QuickseeK快析輿情數據庫彙總了蔡第二任期(2020年5月至2024年5月)的網絡聲量數據,瞭解哪些議題激發民怨。


結果顯示(如上圖),“核能/能源議題與電價”以312萬則的聲量排在民怨第一位。蔡英文任內曾四度發生無預警大停電事件,引發缺電、電網韌性不足等質疑。

“疫苗採購/疫苗接種”以超過298萬則聲量居第二。第三名是“臺海戰爭與和平”,第四到第十名依次爲美國萊豬進口、論文抄襲、缺蛋、詐騙、臺美關係、黑道/黑金、NCC與中天關臺。

島內工商團體日前向賴清德提出七大建議,希望在電力能源、兩岸經貿、淨零碳排、五缺(缺水、缺電、缺地、缺工、缺人才)、稅制合理化、產業平衡發展與結構轉型等方面,新“內閣”能務實應對。

他們特別談到旅遊業,建議開放更多航點,兩岸民衆可以互相往來,擴大商機。

臺灣“工業總會”表示,“五缺”問題如果不持續改善,恐將成爲臺灣經濟發展一大障礙,尤其人口老化所造成的弊端逐漸浮現,產業面臨缺工、缺才,外籍移工、人才來臺政策應大幅鬆綁,改善結構性問題。

臺灣東吳大學講座教授、前“行政院政務委員”朱雲鵬16日撰文稱,兩岸、能源和薪資是新當局的三大課題。

這些問題有的需要跨越意識形態的障礙,有的需要分析問題的真正成因才能找到解決辦法,有的則需要提高執行效率,而這三件事都不容易。

香港中評社16日稱,2016年蔡英文上臺前,大陸提出一份答卷要蔡英文回答。如今8年過去蔡英文的答卷仍未完成,或者說不合格,後果就是兩岸關係惡化,臺灣被《經濟學人》等媒體形容爲“全球最危險的地方”。

與此同時,大陸在遏制“臺獨”和反對外部勢力干涉兩岸關係上取得重大進展,美臺劃設的所謂“海峽中線”不復存在,解放軍在臺灣周邊隨時展開常態化“聯合戰備警巡”,臺海軍事形勢已出現巨大變化。

文章稱,大陸對賴清德5月20日就職演說涉及兩岸關係的內容有預判,也準備好了應對之策。

賴清德務必嚴肅面對這份答卷。如果跟蔡英文一樣給出不合格的答案,賴就必須負起違逆民意、挑釁對抗的責任,“那樣的話,臺海隨時可能出現滔天巨浪,試問臺灣新當局真的準備好應對了嗎?”



來源 | 環時深度觀察

審覈 | 郝珺石

編輯 | 向歆悅

校對 | 徐鉉

瞭解《環球時報》的三觀

請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or回到文章頂部,點擊環球時報 (微信公衆號ID:hqsb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