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乒奧運選拔中的特殊群體:13人幾乎全部入選單打,僅1人例外

自1988年乒乓球被引入奧運會比賽項目以來,國乒已經十次參加該賽事,自然也進行了十次隊內選拔,競爭非常激烈。而在所有角逐奧運資格的運動員中存在着這麼一個特殊的羣體,他們總共才13人,但其中的12人都能拿到參加奧運會的門票、且入選單打,僅1個例外。
準確地說,這13人中的12人蔘加了15次奧運單打,因爲有些運動員不止一次獲此殊榮,堪稱隊內競爭中的“釘子戶”,他們就是——歷屆奧運會前一年奪得世乒賽單打冠軍的選手,那麼問題就來了:
這一羣體的成員究竟有怎樣的特殊性,能讓自己如此獲教練組的青睞?
一、歷史回顧

首先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歷史,看看過去十屆奧運會前一年奪得單打冠軍的國乒選手入選奧運會的情況——
  • 1987年世乒賽:男單冠軍江嘉良入選次年的漢城奧運會單打,女單冠軍何智麗落選;
  • 1991年世乒賽:國乒無緣男單冠軍(瑞典選手佩爾森登頂),女單冠軍鄧亞萍入選次年的巴塞羅那奧運會;
  • 1995年世乒賽:男單冠軍孔令輝、女單冠軍鄧亞萍均入選次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
  • 1999年世乒賽:男單冠軍劉國樑、女單冠軍王楠均入選次年的悉尼奧運會;
  • 2003年世乒賽:國乒無緣男單冠軍(奧地利選手施拉格登頂),女單冠軍王楠入選次年的雅典奧運會;
  • 2007年世乒賽:男單冠軍王勵勤、女單冠軍郭躍均入選次年的北京奧運會;
  • 2011年世乒賽:男單冠軍張繼科、女單冠軍丁寧均入選次年的倫敦奧運會;
  • 2015年世乒賽:男單冠軍馬龍、女單冠軍丁寧均入選次年的里約奧運會;
  • 2020年沒有世乒賽,所以不存在哪位單打冠軍能入選次年的東京奧運會;
  • 2023年世乒賽:男單冠軍樊振東、女單冠軍孫穎莎均入選次年的巴黎奧運會。

如前所說,在國乒的十次奧運選拔中,幾乎所有前一年奪得世乒賽單打冠軍的運動員都拿到了單打資格;此外,鄧亞萍、王楠、丁寧都曾兩次在奧運會開打的前一年獲得世乒賽單打冠軍,結果兩次都入選了奧運會的單打陣容。
唯一的例外就是1987年世乒賽女單冠軍何智麗,不過衆所周知,何智麗的情況極其特殊——畢竟在教練組看來,她那次奪冠原本就是個意外,那麼對奧運選拔造成影響也就不意外了
此外還有一個特殊的情況,那就是原定於2020年開打的東京奧運會被推遲一年,這也導致2019年世乒賽的單打冠軍馬龍、劉詩雯等待了兩年才參加奧運會,結果是馬龍入選單打、劉詩雯落選,這也是我們後面要討論的問題,詳情請看下文,此處暫且按下不表。
二、爲什麼?

至今爲止,我們沒有看到任何資料能證明國乒明文規定了奧運前一年的世乒賽單打冠軍必定入選奧運單打,但事實卻是無可辯駁的:這種選拔幾乎成爲了隊內心照不宣的“潛規則”,那麼教練組爲何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其實深入思考的話也不難理解,只要弄清楚了以下兩個問題,答案就會自然而然浮出水面,那就是——
  • 第一,世乒賽單打冠軍的含金量;
  • 第二,奧運會前一年大賽冠軍的含金量。

熟悉乒乓球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世界錦標賽過去是乒壇的第一大賽,在1988年以後逐漸讓位於奧運會,但也僅此而已:我們常說乒壇有“三大賽”,其中奧運會、世乒賽的規格是遠高於世界盃的,更強於其他賽事。
而且由於賽制不同,世乒賽單打對運動員的技術實力要求可能比奧運會更高,因爲參賽的選手更多,比賽的輪次也更多,所以要求大家有更加充沛的體能、精力以及應對特殊打法選手與黑馬的能力,同時還要承受大賽的心理壓力,的確不好打。
注:這裏並不是說世乒賽冠軍的含金量就一定比奧運會更高——奧運會對於運動員的心理壓力更大,側重點各有不同。

能在世乒賽上奪得單打金牌固然是對一個運動員實力的高度認可,所以大家就能看到當年張繼科、丁寧的隊內位置原本落後於馬龍、劉詩雯,但在2011年世乒賽單打奪冠後立刻就實現彎道超車,擠下後兩位隊友入選奧運單打。
但我們也不要忘了,任何冠軍都是有“保質期”的,而世乒賽兩年纔打一次,於是奧運會前一年的單打冠軍是“香餑餑”,可要是前三年、兩年的就不“新鮮”了,原因也很簡單:
前一年奪冠,說明你狀態好,隨後維持一年左右還能夠一鼓作氣,但再往後推就很容易再而衰、三而竭了。
所以在2019年奪得世乒賽女單金牌後,劉詩雯原本是有很大概率參加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但由於比賽被推遲一年,所以教練組就要繼續考察她的狀態,結果不太樂觀,而男單冠軍馬龍的狀態相對更好,且男隊後備力量不如女隊,所以他最終還是以32歲的高齡入選。
劉詩雯尚且沒有拿到“護身符”,2017年、2021年世乒賽女單奪冠的丁寧與王曼昱就更難了。
三、外協會的選擇


事實上不光是中國隊,外協會如果有運動員在奧運會前一年的世乒賽上奪得單打冠軍,那麼入選接下來的奧運會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1991年世乒賽男單冠軍佩爾森、2003年世乒賽男單冠軍施拉格就是如此。
之所以會這樣,一方面是因爲其他隊伍的競爭還不如國乒激烈,能拿到世乒賽單打冠軍的運動員自然是教練組的最愛,怎會捨得讓他不參加奧運會?
另一方面,大賽成績好、奧運會前一年狀態好的人,憑什麼不讓他上奧運會呢?如果國乒會這樣思考,那麼外協會豈會例外?道理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中外之分
那麼大家對這個話題有怎樣的看法呢?歡迎留言寫出自己的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