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歐洲巴爾幹地區的外交與經濟擴張



1

轟炸中國大使館的祕密計劃



1999年5月7日美國中部懷特黑德空軍基地,兩架通體黝黑的b-2a正從跑道上升起,沒入剛剛降下的夜色之中。飛機上,機長是霍金斯少校,坐在他右邊的是阿里克斯少尉。後面的僚機上,則是巴克上尉與蔡斯少尉。


四人隸屬於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長期駐紮在關島的安德森空軍基地,半個月前編入第一航空遠征大隊,轉駐美國中部的懷特黑德空軍基地。


從1999年4月開始,四人一直在進行高強度訓練。因爲不能與家人通信,甚至不能與基地裏的其他人接觸,所以霍金斯少校意識到,他們正在爲一項祕密任務做準備。


而半個月的高強度訓練,間接證明了少校的猜測。


 因爲b-2a的正常出勤率不到百分之七十,每飛行一小時需要六十五個維護工時,正常情況下每週飛一次就很不錯了,過去半個月裏,兩架b-2a先後出動了六次,都是航程在一萬二千公里以上的超長距飛行訓練。


在第三次與第五次飛行訓練中,兩架b-2a還進入了俄羅斯與歐洲的交界。


 嚴厲得有點過分的保密措施,讓霍金斯少校非常不安。只有特別重要的祕密任務,纔有必要這麼做。到底是什麼任務?沒人告訴霍金斯少校,他也沒問基地司令官。


1999年5月7日起飛前半個小時,霍金斯少校才知道,B-2A彈艙裏掛着12枚實彈,兩架b-2a進行了全面維護,還在封閉機庫裏重新噴刷了隱身塗料。飛行航線已經設定好了,他們只需要駕駛轟炸機前往預定空域,然後把轟炸機交給自動駕駛儀。到達目標空域前,後方會通過衛星數據鏈發送目標清單。


飛行員對此十分疑惑,B2裝載都是除了幾枚巡航導彈,半數是帶彈翼的兩千磅級鑽地炸彈,彈藥都是從美國本土運來的,而且運送工作由cia負責,與美國空軍無關。也就是說,這是由cia主導的祕密行動,美國空軍在爲cia打工。


霍金斯少校對此感到害怕,但四名飛行員不是決策者,只是執行者。因爲大部分時候由計算機控制轟炸機,所以飛行員只算得上半個執行者。


到達預定空域後,少校把轟炸機交給了自動駕駛儀。接下來的幾個小時之內,他們不用握着操縱桿,只需要每隔幾十秒掃一眼多功能顯示屏上的數據,確認轟炸機的飛行狀態是否正常。


1999年5月7日夜間23點的萬米高空,b-2a駕駛艙內。


在飛行了十幾個小時,機組人員纔在這個時候收到任務指令,霍金斯從儲物箱裏取出密碼條,對照輸入三十二位密碼。計算機爲指令解密時,少校掃了眼多功能顯示屏上的航線示意圖。


B2往北再飛行大約一百公里,就將進入南斯拉夫首都領空。以b-2a每小時八百四十公里的巡航飛行速度計算,也就七分鐘的航程。


任務指令已經解密,詳細內容在多功能顯示屏上,都是圖文信息。藍色與綠色線條是兩架b-2a的航線,黃色區域爲防空雷達探測範圍,帶有表示射高數據的紅色區域是防空陣地殺傷範圍,紫色亮點則是機動防空導彈可能的部署地點。敵情信息很明確,任務也是一目瞭然。藍色與綠色線條末端的兩處金色區域是投彈地點,3個標有位置數據的鮮紅色十字叉則是打擊目標。


霍金斯少校仔細看完了最後的條文指令。


命令非常明確,也非常詳細。在投彈地點先投下1000磅GBU-24激光制導炸彈,攻擊標明的目標,然後投下AMG130聯合攻擊彈藥,最後則投下2枚2000磅的重型鑽地炸彈。兩千磅級jdam配的是鑽地戰鬥部,能穿透三十米厚的土層或者六米厚的鋼筋混凝土。飛行員要做的,只是爲炸彈輸入中繼制導信息,然後確定投彈順序。


利用最後幾分鐘,霍普金斯爲十六枚炸彈逐一接通電源。轟炸機與炸彈都有自檢系統,能夠診斷出潛在問題。GBU-24是非常成熟的彈藥,故障率不到萬分之一。副手逐一關閉通信系統時,霍金斯少校拉下頭盔上的微光夜視儀,然後關閉了座艙的照明燈。


此時的b-2a,完全成了夜空中的“幽靈”,只有發動機噴口冒出淡藍色的火光。


第一枚安裝了滑翔彈翼的1千磅級GBU-24炸彈脫離時,轟炸機輕微抖動一下,少校還聽到了清脆的“咔嚓”聲。這是轉輪式彈藥掛架旋轉時發出的聲響,接下來的五秒內,b-2a陸續投下4枚炸彈,其中2枚是安裝了滑翔彈翼的AMG130聯合攻擊彈藥,2枚是2千磅級jdam鑽地炸彈。


直到任務結束後一個月,霍金斯才知道他此次祕密襲擊的目標是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


1999年5月7日夜間,共有五顆GPS制導炸彈擊中了中國大使館,其中一顆穿過了大使官邸的屋頂,而鑽地彈從7層的使館樓頂一直鑽到了地下4層。後來的電視畫面顯示,襲擊發生後現場一片混亂。中國使館大樓在黑夜裏燃燒,滿身都是血和灰塵的工作人員還在從窗戶往外爬。


時任塞爾維亞總統米洛舍維奇的黨羽也來到現場,將轟炸大使館事件稱作北約暴行的最新案例。此後曾有謠言傳聞,北約襲擊中國大使館是爲了斬首大塞爾維亞領袖米洛舍維奇,但據後來解密的情報,5月7日夜間米洛舍維奇在貝爾格萊德一個地下防核打擊的指揮所裏,他不在中國大使館裏。


北約對中國大使館的空襲,致使一對新婚的記者夫婦——31歲的許杏虎和27歲的朱穎被一顆擊中使館客房的炸彈炸死,許杏虎是學外語的,會講流利的塞爾維亞語。他發表了一系列題爲《親歷炮火》的特別報道,記錄了空襲期間在貝爾格萊德的生活。


還有一位記者,48歲的新華社記者邵雲環也在事件中死亡。她丈夫曹榮飛眼部重傷,幾乎失明。據1999年的紐約時報報道,在使館領導一個情報小組的武官也受重傷,被送回國時還處於昏迷狀態,事件共有三名記者被確認死亡,至少20人受傷。


轟炸後的最初幾個小時裏,美國和北約很快就公開宣佈這是一起事故,是由於美軍使用了錯誤的地圖。


五個月之後,1999年10月,兩份報紙——英國的《觀察家報》和丹麥的《政治報》——發表文章說,美國轟炸中國大使館可能是故意的,而中國武官主導的雷達顧問小組可能促使美國做出了攻擊的決定。


這兩份報紙引述北約內部的消息人士說,中國的雷達設備在幫助塞爾維亞擊落F117時發揮了巨大作用,大使館成了南聯盟軍隊的“無線電轉播中心”,因此從禁止轟炸的目標清單中被移除。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說,該報道是“胡言亂語”。英國外交大臣庫克也說該報道“沒有絲毫證據”。


但根據丹麥軍方將領多年後透露的信息表示,轟炸中國大使館的行動絕對是故意的,美國沒有向北約通報轟炸中國大使館的作戰行動,知情人士透露轟炸中國大使館是美國和英國聯合授權,行動指揮直接面向英美最高領導人,“克林頓是知情的”。


僥倖逃生的住南聯盟大使潘佔林後來出版了一本書,他在書中否認中國大使館曾被用做南聯盟軍方的“轉播中心”,也否認南聯盟曾將擊落的美軍F-117A隱形戰鬥機的殘片交給中國作爲交換,儘管中國民間盛傳這一傳聞。


蹊蹺的是,在南聯盟戰爭結束後美國空軍就逐步減少了F117隱身攻擊機的巡航,更是在9年之後宣佈全面退役這款領先於世界的隱身攻擊機。


要知道美國空軍爲了研發F117付出巨大的金錢和時間精力,但卻在服役僅十幾年後就宣佈全面退役。F117是美軍的第一款隱身戰機,拉開了戰鬥機的隱形時代,從經濟效費比上,F117比大名鼎鼎的B2隱身轟炸機更加昂貴。


早在上世紀60年代,在美國載人登月工程中,爲了對飛船進行準確定位,而且需要持續跟蹤,而當時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用雷達來定位跟蹤。當時,NASA的幾名電磁專家搞出了一個雷達反射特徵的數學方程式,其目的是通過這個方程式來大致估算出宇宙飛船反射的信號,以便對飛船進行斷續跟蹤,而不需要讓雷達一直照射宇宙飛船。後來,正是這個方程式,打開了雷達隱身的大門。




說白了,通過這個方程式,就能估測出任何一個物體的雷達反射特徵。這樣一來,就能夠根據雷達反射的特點,通過特定的手段來消除、減弱反射信號,或者是改變電磁波的反射方向。


再進一步,如果雷達沒有收到目標反射的電磁波,也就無法發現目標。也就是說,飛機在此情況下就實現了雷達隱身。


在阿波羅登月計劃發起的十幾年後,直到1975年,美國隱身轟炸機的研製工作纔開始加速。在1979年,代號“暗星”,後來被賦予F117的隱身戰鬥機完成首飛,而且其隱身設計得到了肯定。通過F117,美國空軍不但證明了雷達隱身的可行性,而且掌握了更多的隱身技術。


美國在F117上花費了接近二十年的時間,投入的研發經費絲毫不遜色後來大名鼎鼎的B2隱形轟炸機。


但就是這樣一款被美國寄予厚望的劃時代戰機,卻在1999年北約發起的南聯盟空襲行動中被塞爾維亞用老舊的薩姆7導彈擊落。在空襲南斯拉夫前,北約原本希望空襲行動只要持續幾天,就可使米洛舍維奇就範。但是,到5月7日,空襲已經持續了六個星期,北約依舊無法徹底摧毀南斯拉夫的防空力量,在北約聯軍劃時代的空中優勢下,南聯盟以幾十年前的蘇聯防空體系仍然擊落數十架北約戰機。


南聯盟防空體系的堅韌,差點迫使北約非地面戰爭的空襲計劃失敗,北約被迫增加數以百計的新戰機,擴大空軍動員範圍,以維持空襲行動,北約在整個歐洲的空中力量最後都被調集參與對南聯盟的行動中,這對美國無疑是危險的,如果空襲南聯盟行動失敗,那麼美國在歐洲的軍事存在將被削弱到歷史低谷。


而就在90年代美國人自以爲天下無敵目空一切的時候,中國科學家通過神舟飛船的連續發射,同樣發現了雷達隱身方程式,只不過當時出於材料和發動機的限制,中國先利用雷達反射的特點,通過特定的手段來消除、減弱反射信號,或者是改變電磁波的反射方向這些特點,開發出能夠發現隱形戰機的反隱身毫米波雷達。


此後十幾年更因爲神舟系列快速帶動航天材料學的發展,中國在新千年快速開始了隱形戰鬥機的發展,最終推出了J20第五代隱身戰鬥機,打破美國隱形霸主的地位。


這場戰爭造成的影響至今仍決定了東歐甚至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改變,就在十幾年後,曾在南聯盟戰爭期間擔任過信息部長的武契奇開始走上臺前,長期執政塞爾維亞,全面推動塞爾維亞和中國,俄羅斯全面戰略伙伴關係的發展。


而關於1999年爲什麼轟炸中國大使館的懸案,可能直到2035年美國解密全部科索沃戰爭檔案,纔會撥開籠罩在真相上的面紗。






2

南斯拉夫戰爭的未解密檔案



對歐洲來說,南斯拉夫代表的巴爾幹半島就像一塊腫瘤,已經困擾了歐洲一百多年,早就是歐洲動盪的根源。


別忘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從巴爾幹半島開始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因爲奧匈帝國在戰爭中解體,德國又受到柏林和會所簽署的條約限制,法國因爲第一次世界大戰流血過多無力影響歐洲大陸,英國則沉迷於維護海外殖民地,而意大利則缺乏足夠的實力,之前以巴爾幹半島保護者自居的沙俄也已完蛋,所以巴爾幹半島成爲了無主之地,困擾着該地區的民族矛盾並沒得到化解。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隨着德國重新崛起南下地中海,以及意大利加入軸心國集團影響,在戰爭期間,德意兩國都沒有着手解決該地區的根本問題,而是根據各自的需要,各自扶持了一個親德和親意大利政權。當時,德意志第二帝國扶持的是塞爾維亞人,而意大利扶持的則是克羅地亞人。


大戰期間,南斯拉夫的兩支民族勢力受到德國和意大利的約束,尚且能夠和平相處。


只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巴爾幹地區的民族問題就徹底暴露出來了。


雖然蘇聯在戰後成爲了世界一極,也是唯一能夠與美國在全世界範圍內爭霸的國家,在歐洲蘇聯恢復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俄國對巴爾幹地區的影響力,扶持出身游擊隊的鐵托組成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但是受美蘇爭霸的總體局勢影響,蘇聯依然需要其他次等強國,比如法國和意大利的支持。


結果就是,在很多關係到法國和意大利根本利益的問題上,蘇聯不得不做出讓步。


這其中,就包括了戰後巴爾幹地區的主導權問題。


根據蘇聯和法意祕密協議中的規定,在狹義上的巴爾幹地區,也就是除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與希臘之外的地區建立一個多民族國家,組成這個國家的各個民族都能擁有足夠的自治權。


這就導致,這個被稱爲“南斯拉夫”的國家,並沒有一個穩定的根基。


事實上,從名字上就看得出來。“南斯拉夫”的本意是南方的斯拉夫國家,而塞爾維亞人才是斯拉夫人,其他的多數民族都不屬於大斯拉夫。也就是說,僅看國名,這應該是一個由塞爾維亞人佔據主導地位的國家。事實上,在南斯拉夫,塞爾維亞人也確實是人口最多的民族。


問題是,這個國家的政權卻掌握在鐵托這個克羅地亞人手裏。雖然他在任期間出於維持對蘇關係的需要,給予和俄羅斯同族的塞爾維亞人特別政治優待,但長期受意大利影響的克羅地亞人卻依然掌控着這個國家的大權。


這下,問題就出來了。


塞爾維亞人對有名無實耿耿於懷,而克羅地亞人則對國名萬分不滿,兩個主要的民族都對這個由大國強權建立起來的國家感到不滿,也都希望通過某種方式來改變現狀,獲得更多的利益。


在80年代鐵托逝世之前,這個問題還不算突出。


主要就是,蘇聯依然需要法國和意大利的支持,而且意大利和法國在由美國主導的北約聯盟裏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就是說,在蘇聯與法國意大利的聯合控制之下,塞爾維亞人與克羅地亞人尚能和平相處。



在此期間南斯拉夫作爲北約和華約的戰略緩衝區獲得了美蘇雙方大量的經濟支持。根據南斯拉夫學者統計,從1951-1955年,南斯拉夫從英國,美國,法國,意大利得到6億美元的經濟援助和15億美元的糧食補貼,軍事援助更是高達35億美元。僅僅美國在1946-1962年間就向南斯拉夫提供17億美元支持,超過65%是捐贈,平均每年南斯拉夫從西方世界獲得3億美元支持。


要知道二戰結束滿目瘡痍的德國也只得到了13億美元,而在西方大力援助南斯拉夫的時候,蘇聯與南斯拉夫關係也恢復發展,赫魯曉夫承認南斯拉夫爲社會主義國家中的一員,蘇聯與南斯拉夫雙方加強經濟政治等各方面的合作。


南斯拉夫一邊事實上加入了北約防禦體系,一邊卻能依然與蘇聯友好,成爲社會國家中的一員,南斯拉夫腳踩兩隻船的藝術其他國家永遠無法模仿。但到了80年代後,南斯拉夫的局勢就沒有這麼簡單了,哪怕鐵托依然在世,也無法改變國際局勢對南斯拉夫造成的動盪。


首先就是,美元在與大宗能源掛鉤穩定後,美國經濟在半導體計算機的革命下再次爆發快速增長,讓美國由越南戰爭後的戰略收縮政策轉向擴張,相反蘇聯卻遭遇嚴重經濟危機,石油危機和糧食危機嚴重打擊了蘇聯依賴重工業的經濟發展,在計算機通信等新技術領域,蘇聯更是被徹底拉開距離。在整體實力上,蘇聯與美國開始產生較爲明顯的差距。


美國實力擴張帶來的野心,使其需要一個完全聽其指揮的歐洲。


早在1960年代後,隨着冷戰出現緩和及歐共體實力的增長,大西洋聯盟內部凸現離心傾向。法國總統戴高樂向美國的歐洲霸權發起了挑戰,他指責北約是“美國繼續對歐洲進行政治控制的象徵和工具”。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調整了其對歐政策,突出強調維護其自身經濟利益及在北約中的領導地位。美國不願爲支持歐洲聯合而繼續承擔過多的經濟和防務義務, 並試圖將歐洲一體化納入一個更大的大西洋框架之中


美國一方面通過關貿總協定和經合組織等多邊工具來維護維護其經濟利益,並要求西歐分擔其防務負擔和對第三世界的援助;另一方面拋出所謂“夥伴關係”計劃對西歐進行表面的安撫,實則是重申和加強其在大西洋聯盟中的領導地位。


時任美國總統曾公開表示,他希望看到一個強大的、日益統一的、但是開放的(英國參加其中並同美國保持密切聯繫)“新歐洲”。這樣一個歐洲不僅包含了美國希望從歐洲聯盟中得到的一切,也排除了它不想要的東西,即戴高樂主導下的一個內向的、排斥美國利益,以歐洲利益優先的小聯盟。


到了1970年代,鑑於“歐共體在美國的眼皮底下變得越來越有獨立性”,爲了防止歐共體謀求更大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尼克松政府不惜訴諸分而治之的策略,國務卿基辛格在一些場合毫不掩飾地要利用一個歐洲國家來反對另一個國家。在1980年代,里根總統口頭上支持歐洲一體化,實際卻製造了歐盟各種政經爭端,比如壓迫德國馬克匯率升值遏制德國出口,在出口上展開價格戰搶走法國的製造業訂單。


更是在英國加入歐盟的問題上,利用美英“特殊關係”不斷向後者施加壓力,其意圖是希望英國加入後能抑制歐盟體內的獨立傾向,並促使歐共體更大程度地向美國開放市場。


在蘇聯勢弱,美國打壓法國和意大利的地緣局勢下,南斯拉夫這個歐洲大國的戰略價值急劇降低。80年代之後美國完全停止了對南斯拉夫的經濟援助,法國意大利因爲被迫接受美國的軍費分擔計劃,無力維持通過經濟援助在巴爾幹地區的影響力。這一結果表現出的就是南斯拉夫80年代後經濟發展倒退,內部政治失去平衡,各個民族加盟國爲首的政治勢力積極爭取自身利益,讓整個巴爾幹局勢動盪不堪。


甚至可以說,因爲歐盟在70年代曾努力邀請南斯拉夫加入歐共體,導致美國對南斯拉夫產生警惕,使得美國產生出分裂南斯拉夫的計劃。


比如在1981年,美國就暗中策動科索沃首府普裏什蒂納發生大規模的阿族騷亂,鼓動阿爾巴尼亞大學生先是在校園進行抗議並舉行小規模的示威遊行。後來,大學生們走出校園、到了街上之後,提出了“要社會主義不要資本主義”、“要科索沃共和國不要自治省”、“我們是阿爾巴尼亞人而不是南斯拉夫人”等激進了口號。


之後美國中情局更是派出大量特工培養科索沃阿族人如何建立反抗獨立組織,並向他們提供了大量經濟援助。在美國的引誘下,阿族中間出現了一些更爲激進的人。他們已經不滿足於爭取科索沃升格爲共和國,而是直接提出要獨立、要建立大阿爾巴尼亞。這些激進者在外部勢力援助下,拿起槍支組成武裝力量,以暴力恐怖的活動方式不斷地將然而引向戰爭,同時也將外部勢力引到科索沃、南斯拉夫來。


這些人自稱科索沃解放軍,是後來爆發科索沃戰爭,導致南聯盟各民族獨立的導火索。



德國官方祕密文件曾對南斯拉夫民族獨立問題作了綜合性的描述。文件中披露:一是美國參加過越南戰爭的老兵在阿爾巴尼亞訓練科索沃阿族解放軍;二是加拿大、英國、美國的特種部隊在科索沃指導科索沃解放軍;三是科索沃解放與美國弗吉尼亞的MPRI有聯繫。MPRI是美國高級軍官建立的一個祕密組織,原來是訓練克羅地亞軍隊的,後來用於訓練阿族解放軍;四是科索沃解放軍經常通過衛星電話向北約官員指明北約飛機應轟炸的目標。


顯然,以南斯拉夫爲主的巴爾幹地區正是美國選擇的着手點。


說的簡單一點,如果美國能點燃巴爾幹地區,就能讓歐洲和俄羅斯在巴爾幹小心翼翼維持了一個世紀的利益平衡被打破,無論是法國和意大利,還是俄羅斯都不會放棄巴爾幹地區。對俄羅斯來說,如果勢力重返巴爾幹,那麼俄羅斯將在歐洲政治上有着舉足輕重的話語權。不過俄羅斯如果在巴爾幹地區表現出雄心勃勃的野心,那麼恢復起來的歐洲絕對不容許冷戰時蘇聯支配半個歐洲的情形出現。


對美國來說,無論是恢復軍備的俄羅斯,還是逐漸一體化強大起來的歐洲,他們必然因爲巴爾幹地區問題,走向敵對。


尤其對法國和意大利以及德國組建的歐盟核心來說,南斯拉夫分裂成許多國家,複雜的民族問題將使歐盟政治化解決巴爾幹變得遙遙無期,巴爾幹變成了歐洲的軟肋,大國都開始把手伸向巴爾幹地區,希望以此影響歐盟政治決策。


南聯盟戰爭爆發多年後,就有學者指出,如果沒有南斯拉夫分裂,在上世紀90年代法國德國意大利英國發現歐元,推動歐洲經濟一體化時,南斯拉夫就有可能加入。南聯盟戰爭讓歐洲喪失了一體化的最佳時機,歐洲統一時間被推後了上百年。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美國沒有能夠在倒下之後,把整個歐洲分裂開來,那麼在2000年代到來的時候,歐洲共同化趨勢下整個歐洲的科技和經濟都將聯合起來,歐洲將成爲美國新的競爭者,以經濟規模論歐盟一體化的經濟總量已經超越美國,在科研投入和資源上,統一的歐洲也有和美國相等的科技實力。並且90年代歐盟經濟政治軍事開始逐步加快推進,如果真讓歐洲完成聯合,那麼美國肯定會被歐洲甩下。


在種種外部原因的推動下,1999年3月,美國英國推動北約同意對塞爾維亞主導的南聯盟發動直接軍事行動,2006年黑山從南聯盟宣佈獨立,2008年在聯合國託管下的科索沃單方面宣佈獨立。


曾經在歷史上屬於塞爾維亞人數百年的舊有領土,孤零零的只剩下武契奇領導的賽族政府還在艱難維持着賽族歷史領土完整,堅決不承認科索沃獨立,在美國和英國壓迫下,大斯拉夫的榮光早已從巴爾幹的土地上消退。


所有人都在等待,塞爾維亞還能壓制科索沃多久?下一次科索沃獨立引發的巴爾幹戰爭還有多久爆發?







3

中國在巴爾幹地區的佈局



中國始終沒有停止過對巴爾幹地區,尤其繼承了友好兄弟南斯拉夫衣鉢,塞爾維亞的關注。


對曾經的新中國來說,巴爾幹地區國家曾是好兄弟,在新中國成立的同時就宣佈承認我們,中國曾和半個歐洲的國家有着相同的信仰,源遠流長的革命友誼。雙方執政黨關係密切,領導人交往頻繁,無論是中國的國慶或者大會等活動,東歐兄弟國家往往都會由領導人親自非來中國一同參與,比如1956年的八大,羅馬尼亞第一書記,波蘭第一書記,德國,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等領導人共同奔赴北京參與。當東歐國家重大節日,中國也會派駐外交代表團遠赴萬里而去。


在經濟上,東歐與中國相隔雖遠,卻經常守望互助。


1951年6月,中波輪船公司成立,這是新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1952年匈牙利發生災荒,中方迅速向其提供了5萬噸糧食。1953年,中國調撥植物油3000噸,以應羅馬尼亞組織世界青年聯歡節之急需。1955年在得知中國農業急需發展的窘境下,匈牙利向中國贈送了農業機器站全套設備。阿爾巴尼亞也向中國提供了鉻礦石和優良麥種。


更爲重要的是,東歐多國派出專家赴華援助新中國建設,並先於蘇聯接收中國留學生。此外,雙方在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抗美援朝戰爭、美國對臺灣問題的介入和干涉,以及德國和平民主統一等國際事務上相互聲援和支持。


近鄰不如遠方的朋友,雖然在中蘇論戰的60年代到80年代之前,因爲受到中蘇決裂的影響,中國和歐洲兄弟們出現了關係倒退,但中國在歐洲外交開拓的步伐從未停止。整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都迫於蘇聯壓力冷淡與中國來往時,只有南斯拉夫站出來支持中國。


在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一度把走不結盟自主外交,進行社會主義市場化經濟的南斯拉夫視爲經濟導師。雙方在政治和經濟與科技上,進行了密切的來往,僅在1978年一年內,兩國代表團來往達150起,其中中國訪南80起、南斯拉夫訪華70起。


在科索沃危機期間,中國毫不猶豫地支持塞爾維亞維持國家完整,在聯合國上反對將塞爾維亞總統米洛舍維奇判戰爭罪,中國在外交上反對北約1999年轟炸科索沃,聯合俄羅斯連續數次否決北約對南聯盟發起軍事行動,認爲轟炸塞爾維亞軍事目標沒有法律依據,最後迫使美國首次在沒有聯合國授權下發動戰爭,讓美國形象跌至谷底。


到2000年,南聯盟戰爭後,中國繼續站在塞爾維亞一邊,在政治上反對科索沃獨立,在經濟上中國向塞爾維亞提供大量經濟援助,避免塞爾維亞因爲經濟崩潰走向政權解體。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時,中國向塞爾維亞提供了急需的物資,保障其社會運行。



2009年雙方宣佈建立戰略伙伴關係,簽署經濟技術合作和基礎設施建設協議,隨後,中國的投資流向鋼鐵和銅等重工業以及發電廠,中國及其工人和公司目前正在塞爾維亞全方位參與公路、工廠和鐵路建設,數據顯示,2005-2019年中國在塞爾維亞投資約100億美元,北京在2016年收購了塞爾維亞唯一一家鋼鐵廠,其公司在該國東部經營一家冶煉廠和一座銅礦,在北部經營一家輪胎廠,公開數據顯示,到 2021 年底,中國投資超過 20 億歐元,而中國基礎設施貸款超過 80 億歐元。


隨着一帶一路,中國+歐洲合作項目的推進,中國正在塞爾維亞加大投資力度,將塞爾維亞打造成中國在巴爾幹和整個歐洲地區的支點。


中國對塞爾維亞不惜一切幾十年如一日的投入,除了雙方天長地久的友誼,更多還是來自於對歐政治上的考慮。


時間進入新千年後,美國主導世界一超多強的戰略格局遭到挑戰,無論是中國發起的一帶一路,還是歐洲一體化+非洲的地區貿易崛起,都深刻的改變了全球局勢。全球在事實上形成3+1的強力集團,以美國爲首的全球同盟體系,以中國一帶一路爲主的經貿體系,和歐洲一體化崛起的新政治力量,以及俄羅斯爲首涵蓋中亞東歐的獨聯體安全體系。


在中美貿易戰爆發,中美經濟逐漸脫鉤,如何防止局勢重演爲兩個集團,美國+歐洲爲首的西方北約集團和中國爲首東方集團之間的冷戰,就成爲中國外交的重中之重。中國當下急需和平發展的時間,更急需西方發達國家的中低端製造業市場,一個還沒有統一的歐洲,讓中國在外交上有了轉圜餘地。


說的更直接一點,中歐之間的關係只要不破裂,美國就無法像當年圍剿蘇聯那樣,在經濟和政治上集中全力對中國發起新冷戰,否則漁翁得利之下,哪怕美國費盡全力擊敗中國,也會因爲自身力量耗盡,讓完成統一的歐洲成爲新的全球霸主。


這種情況下,如何牽制歐洲,就成爲中國必修的政治藝術。而歐盟的體制的缺陷,比如加盟國享有權利平等的政治權利,在進行政治決定時由少數服從多數,缺乏壓倒性的核心力量,這就導致歐洲各國會因爲各自的政治利益,經常無法在戰略決定上達成一致。


比如2004年5月至2007年1月,10箇中東歐國家先後加入歐盟。入盟後,這些曾和中國同處紅色陣營,有着深厚友誼的中東歐國家被納入歐盟的決策框架內。因爲這些中東歐國家與中國關係,使得歐盟即使身處北約體系下,也與中國保持着密切的多邊關係。


自2013年以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共同發展了‘16+1’模式的合作,在希臘加入後,變爲‘17+1’模式。歐洲議會曾公開批評,對中國在東歐和西巴爾幹地區不斷增強的影響力感到不滿。比如在疫情爆發時,塞爾維亞等巴爾幹國家不重視歐盟提供的抗疫財政援助,反而向中國求助。


對此歐洲議會曾抱怨,歐盟於疫情早期階段曾給塞爾維亞和波斯尼亞提供33億歐元(約合37億美元)資金,超過中國的醫療物資援助,卻未得到東歐國家的友誼。



中國的政治投資獲得了豐厚回報,比如匈牙利就一直批評歐洲對中國的政策,指責歐盟干預中國臺灣內政,匈牙利多次在歐盟會議上影響歐洲對中國的不利政策。歐爾班主導的匈牙利政府因此被歐盟聯合抵制,凍結撥款給匈牙利的投資威脅歐爾班改變政治方向,但這一切被匈牙利無視。


因爲中國給匈牙利的更多,相比法國德國只提供經濟援助的表面幫助,中國不但給匈牙利提供了大量廉價貸款和基礎項目建設,更是扶持匈牙利發展核心科技產業。


自2019年以來,中國科技公司紛紛湧向東歐,僅匈牙利就獲得了約200 億歐元(210 億美元)的電動汽車投資。中國投資扶持的工廠,使這個擁有1000萬人口的匈牙利成爲繼中國、韓國和美國之後的第四大鋰離子電池生產國。比亞迪公司與特斯拉公司爭相選擇匈牙利作爲其第一家歐洲工廠的所在地。


目前匈牙利生產的鋰離子電池組的平均價格約爲每千瓦時 105.7 美元。這僅比中國工廠 104.5 美元/千瓦時高出一點點,考慮到歐洲買家必須在運輸上花費的金額後,很可能遠高於匈牙利本土價格。相比之下,加拿大、德國、英國和美國的價格均高於 120 美元/千瓦時。


成本優勢至關重要,因爲電動汽車生產時大約 40% 的費用是電池組。如果歐洲和美國汽車製造商希望能夠在價格和電動汽車產業方面與對手競爭,他們就必須向匈牙利學習如何使其動力電池變得如此便宜。


匈牙利因此一躍成爲歐洲新能源科技轉型的中心。


匈牙利和中國緊密的經濟關係,成爲撬開歐洲政策的槓桿,中國公開鼓勵匈牙利這位盟友“要在歐盟內發揮更大作用,推動中歐關係實現新的更大發展。”而在今年,匈牙利定於7月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


當2024年5月中國領導人訪問歐洲豐碩的外交成果不斷傳回國內時,曾擔憂特朗普今年上臺後,歐洲將跟隨美國對中國發動全面貿易戰的擔憂瞬間煙消雲散。畢竟今年的歐盟主席國將是中國最親密盟友,對匈牙利來說,發起對中國貿易制裁,就是影響中匈全面戰略伙伴,影響中國對匈牙利投資,拖累匈牙利發展。


擔任輪值主席國的匈牙利,怎麼能同意對中國發起貿易戰呢?


而在匈牙利之外,中國一帶一路項目在歐洲大力投資的東歐國家,包括塞爾維亞之內,都將於2030年前接納西巴爾幹國家爲歐盟成員國。當歐洲議會坐滿了與中國經濟緊密相關的全面戰略伙伴,當歐盟對外決策時坐滿了中國的自己人時。


歐洲對華政策,還可能跟着美國一條道走到黑嗎?歐洲的對中國貿易戰,還可能大規模升級嗎?





PS: 


之前的付費羣一直沒有開放,今年世觀會員內部付費羣增加了新名額,在這裏你可以每天看到來自全球最新的訊息,及時的對熱點地區事件的解讀,無論是期貨,加密貨幣,或者A股,外匯,這裏有每天最新的市場追蹤。


如果想要加入,請添加作者微信   locyoc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