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遊擊社 Guerrilla Collective
"逝者顯影"作為一種創作方法,通過創作者的巧妙構思,使那些已消逝且無法被當下鏡頭捕捉的人物或事件得以"重現",以當代視角對其進行審美觀照、理性審視或歷史評判。本次展覽的三部作品——《光之亮》《哥斯拉大戲院》《吸血鬼,絕非笑談》——以各自獨特的敘事方式,共同探索著如何讓消逝的歷史在當代凝視中重獲新生。這些作品超越了簡單的檔案重構,通過創造性的敘事策略,構建起過去與現在之間的對話場域。
《光之亮》再現了九十多年前阿索斯聖山僧侶拍攝的攝影作品,巧妙運用超8膠片的美學特性,通過不同時代拍攝素材的穿插疊印,讓世紀前的僧侶面容與當代修道院空間產生超時空對話。《哥斯拉大戲院》轉向聲波考古學維度,將1960年阿加迪爾地震的創傷記憶,通過影院廢墟的環境聲、地震波形圖與當代藝術家吟唱進行多維重構。影片中,哥斯拉的怪獸形象超越了流行文化符號的單一維度,成為連接自然災害與當代摩洛哥社會的隱喻紐帶。《吸血鬼,絕非笑談》則以更具批判性的視角探討敘事暴力,通過挖掘1960年代的人類學錄音檔案,揭示學術研究如何將安大略省一個卡舒比社區塑造為"迷你吸血鬼之鄉"的過程。影片中民間記憶與學術權威話語的對抗,既解構了"權威研究"的神話體系,更凸顯了敘事權力對現實生活的實質性影響。
這些作品共同啟示我們:每一次歷史追溯都是新的敘事建構,每一次"顯影"嘗試都必然攜帶當代的認知侷限。在此意義上,"逝者顯影"不僅是創作方法論,更是一種敘事倫理——它要求我們在重構過去時,始終保持對權力話語的自覺反思。




影片放映時間:

2025年4月20日(星期日)19:00~23:59

線上交流時間:

2025年4月20日(星期日)21:00~22:00


線上對談嘉賓(暫定):金嘉·米哈爾斯卡,內利坦·金希里亞


請在報名後聯繫遊擊社助手(微信:Guerrilla2024)獲取觀看和交流鏈接,請合理安排觀影時間



吸血鬼,並非笑談

Vampires, It's Nothing to Laugh at

36分鐘,2023,加拿大

金嘉·米哈爾斯卡

入圍2023年瑞士真實影展



2021年,金嘉·米哈爾斯卡深入安大略省威爾諾地區——加拿大現存最古老的卡舒比族聚居地。當這位紀錄片導演向當地前鎮長探詢傳說中的女吸血鬼秘聞時,竟遭絞刑威脅。原來早在1960年代,人類學家揚·佩爾科夫斯基便以語言學研究為名造訪此地,其宣稱在電臺訪談中邂逅"缺失上頜兩顆門牙"的神秘婦人之說,意外造就了這個"迷你特蘭西瓦尼亞"的詭異盛名,吸引無數獵奇者接踵而至。米哈爾斯卡通過檔案考古發掘出塵封的原始錄音資料,以戲謔式展演解構學術田野中的奇觀化敘事。影片《吸血鬼,並非笑談》巧妙運用恐怖類型片的視覺語法,層層剝開披著擬真外衣的認知迷局,揭示實證研究如何蛻變為奇幻敘事的文化生產機制。


金嘉·米哈爾斯卡 Kinga Michalska

金嘉是一位波蘭裔酷兒電影製作人與視覺藝術家,現居於Tiohtiá:ke(蒙尼揚/蒙特利爾)。通過攝影、電影與影像裝置等媒介,她以女性主義視角探索家園、親緣、土地、記憶與幽靈等共享文化空間。其創作關注歷史邊緣的建構者與載體:業餘歷史研究者、地質演變、私人檔案、口述歷史與推測性虛構作品。
金嘉持有康考迪亞大學攝影藝術碩士學位及華沙大學文化研究學士學位。作品曾於加拿大、波蘭、韓國、英國、瑞士、法國、意大利、荷蘭、德國等國際影展與藝術機構展出,並獲得加拿大藝術委員會、魁北克藝術理事會(CALQ)、彈弓電影基金、魁北克影視局(SODEC)、加拿大影視局及Peter S. Reeds基金會等機構支持。其首部長篇紀錄片《基岩》於2025年柏林國際電影節完成世界首映。



哥斯拉大戲院 Salam Godzilla

41分鐘,2019,瑞士

吉爾斯·奧布里

入圍2019年瑞士真實影展


1960年,摩洛哥阿加迪爾。一場劇烈的地震幾乎摧毀整座城市,僅存的建築中包括色蘭電影院。命運的安排充滿弔詭——據記載,災難當晚影院放映的正是後啟示錄時代的經典怪獸形象《哥斯拉之魔界決戦》。這場時空的錯位成為吉爾斯·奧布里展開調查的線索,這位傾聽往昔迴響的探索者,試圖在時光長河中打撈那些遙遠而微弱的痕跡。恐龍足跡、新聞紀錄片、地震勘測數據與阿里·法伊克吟唱的詩句、魯瓦伊斯舞者的肢體韻律在此形成豐饒的互文。影片穿梭於影院廢墟與阿加迪爾地貌之間,現場錄製的抽象音軌編織出獨特的敘事經緯。


吉爾斯·奧布里 Gilles Aubry

吉爾斯·奧布里(Gilles Aubry)的創作橫跨聲音與視覺藝術、實驗音樂及學術研究領域。他以實驗性研究方法為基底,融匯電影、行為藝術、裝置及廣播藝術等多媒介表達,汲取藝術、人文與技術研究中的跨學科智識。其2023年出版的學術專著《聲、身、種:摩洛哥的聲音人類學研究》(Adocs出版社)深入探索了摩洛哥的聲音文化肌理。

近年重要藝術項目包括:與羅伯特·米利斯及印度聲音團體"旅行檔案"合作的委約聲音作品《留聲機效應》(第十四屆卡塞爾文獻展,2017年,卡塞爾/雅典);與娜塔莉·姆巴·比科羅共同呈現的行為藝術《黑色觸角》(城市調頻藝術節,2018年,梅塞尼);以1960年阿加迪爾地震為背景拍攝的影像散文《薩拉姆哥斯拉》(2019年馬賽國際紀錄片電影節首映,並參展柏林世界文化宮"愛與民族學——敏感性的殖民辯證法"展覽);探討摩洛哥大西洋海岸生態之聲的《大西洋裂痕》(2022年捷克伊赫拉瓦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特別提及);反貪腐聲吶團體VACUT創作的聲學裝置《哨音》(蘇黎世OTO聲音博物館委約,2022年);以及探究北非技術批判理論的《機械志》(2023年,受柏林KW當代藝術中心與德國對外文化關係學院委約創作,參展"卡薩布蘭卡學派"展覽)。



光之亮 Light of Light

12分鐘,2023,希臘

內利坦·金希里亞

入圍2023年鹿特丹電影節


1932年圓寂前,一位僧侶在世界最偏遠的角落親手打造相機。近一個世紀後,某位電影人發掘並修復了封存的3000張玻璃底片,將塵封影像與個人拍攝的超8毫米膠片交織,鑄就一場電影朝聖。往昔與此刻在迷幻的視覺織錦中渾然相融,以掙脫時間桎梏的影像敘事,完成跨越生死的靈性對話。


內利坦·金希里亞 Neritan Zinxhiria

1989年出生於阿爾巴尼亞。他執導過《甘菊》(Chamomile)、《一個青年打算消磨的時光》(The Time of a Young Man About to Kill)、《兩個人的國家》(A Country of Two)等多部影片;他以失去和死亡為靈感中心,不斷探索後者如何塑造我們的記憶和文化。他的最新短片《光之亮》(Light of Light)獲得了 Slamdance 電影節的大獎,並在鹿特丹國際電影節上進行了全球首映,角逐老虎獎。


報名後請加遊擊社助手微信:Guerrilla2024,並主動出示報名記錄,

請在放映時間內觀看影片,遊擊社不予退票或延長放映時間,敬請理解


撰文:林秉翰

策劃:肥羅,梁詩蔚,林秉翰,王淞可(按字母順序排序)


圖片

圖片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email protected]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