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日在北京半程馬拉松上,因為起點志願者撤離不及時,發生了多人摔倒被踩踏的事故。作為成熟的比賽項目,馬拉松賽事組織的各個環節都有一套規定流程,北半馬很明顯是對志願者培訓不到位,賽事組織不力。


在昨天的波士頓馬拉松上,前排的特邀選手起跑摔倒,最終手裡握著號碼布撞線奪冠。


現在的馬拉松比賽在爭取跑者口碑上用盡心思,再華麗的比賽也應該把選手的安全放在是首位。


起跑區的摔倒是無非是擁擠造成的,造成擁擠的原因是無非是人多、路窄、阻擋,避免這些狀況,要在設計、準備上做足功課。

總是覺得我們現在的分槍、分區不夠多,如果多分幾槍,在起跑之前的集結、檢錄、存包都可以相對分散一些,各方面的壓力都會小一些。把分區做得更加精細,減少慢選手往前擠的可能。


每次比賽起跑前總會有很多往前擠的選手,擠到前面也不見得跑得快,每一次總少不了左右躲閃。我們無法要求每一位選手擁有高素質,起碼可以在制度上做出限制。



馬拉松起跑時的摔倒並不少見,途中跑的身體接觸也不可避免。2025無錫馬拉松官方231配速員邊岐,在比賽後半程被人推倒,手腕骨折。2024南京馬拉松上武漢一姐熊娟在五公里補給點被橫穿選手撞到,牙被磕掉,面部、膝蓋、手臂都有擦傷。雖然不是故意,傷害也是切切實實。


根據自己在本區的能力選擇在分區內的站位,進出水站的時候多打一個手勢,多往前順一點路,補給廢棄物儘量扔在垃圾收集區或路邊,看到攝像師注意一下身邊選手,每個人多注意一些,跑步體驗會更好。


更重要的,還是要組織方的細節要做好,我倒是覺得完賽包沒必要弄得那麼豐厚,把參賽體驗感做好,把賽事安全做好才是根本。


你在比賽中有過怎樣的和他人身體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