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多元宇宙你可能會想到好萊塢科幻電影中天馬行空的劇情,無數個平行世界,每一個你都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然而,多元宇宙的概念並非僅限於虛構的幻想,它深深植根於現代物理學的理論框架。

在物理學中,多元宇宙的概念包含四種不同的理論模型。第一是膜多元宇宙,膜多元宇宙基於弦理論,認為我們的四維宇宙可能是一個漂浮在更高維空間中的“膜”。其他類似的膜可能以獨立宇宙的形式存在,形成彼此平行的多元宇宙。

第二是循環多元宇宙,該理論認為宇宙會經歷膨脹與收縮的無限循環,每次收縮引發新的大爆炸,從而產生新的宇宙。這些宇宙在時間上依次存在,而非並行。

第三是量子多元宇宙,量子多元宇宙是源於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解釋,提出每次量子事件都會導致宇宙分裂成多個平行分支。

最後是暴脹多元宇宙,此理論基於宇宙暴脹理論,提出早期宇宙的快速膨脹可能在不同區域以不同速度進行,形成無數“泡沫宇宙”。

在四種模型中,膜多元宇宙和循環多元宇宙雖然在數學上具有一定合理性,但缺乏證據支持。例如弦理論需要額外的空間維度,而我們的實驗從未探測到這些維度。循環多元宇宙則與當前宇宙持續加速膨脹的觀測結果相矛盾。因此我們今天將重點探討後兩種多元宇宙概念,它們建立在得到廣泛認可的科學理論之上。

首先是量子多元宇宙。要理解量子多元宇宙,我們需要了解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在微觀尺度上,粒子(如電子、光子或原子)在被測量或與其他粒子相互作用之前,它處於一種被稱為“疊加”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粒子的屬性(如位置、自旋或能量)並非確定的,而是以概率分佈的形式存在。換句話說,我們只能計算粒子可能的狀態,而無法在測量前預測其確切結果。
這種不確定性並非測量技術的侷限,而是自然界的本質。我們知道在經典力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公式精確預測一個物體的運動軌跡,但量子力學中的粒子行為變得無法預測,它的概率更像波,在相互作用前沒有固定值。只有當我們進行測量,粒子的狀態才會“坍縮”到一個確定的值。這種現象被稱為“波函數坍縮

不過根據多世界詮釋認為,波函數可能從不坍縮。相反,每次量子相互作用都會導致宇宙分裂成多個分支,每個分支對應一個可能的結果。在我們的宇宙中,我們只觀察到其中一個結果,但其他結果在其他平行宇宙中同樣真實存在。

例如,假設一個電子有50%的概率自旋向上,50%的概率自旋向下。根據多世界詮釋,當我們測量電子時,宇宙會分裂成兩個分支:一個分支中電子自旋向上,另一個分支中電子自旋向下。這就像薛定諤的貓,當打開盒子的瞬間會出現兩個世界,一個是死貓的世界,一個是活貓的世界。

儘管這一想法聽起來匪夷所思,但多世界詮釋在數學上自洽,且避免了波函數坍縮的神秘性。據統計,約20-30%的物理學家支持這一解釋,他們認為,多世界解釋是量子力學最簡潔的解釋方式。如果這一理論正確,那麼每次量子事件都會催生新的宇宙分支,創造出無數版本的你,在某個宇宙中,你可能是演員、運動員,甚至是國家領導人。只要不違反物理定律,幾乎所有可能性都可能在某個分支中實現。

不過量子多元宇宙也有一個關鍵限制:這些平行宇宙在信息上是隔絕的。我們無法與它們互動,也無法驗證它們的存在。

此外多元宇宙的另一種科學基礎來自宇宙暴脹理論,這是大爆炸模型的重要補充。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起源於約138億年前一個極小、極熱的點,隨後不斷膨脹,形成了我們今日所見的宇宙。然而,一些觀測現象如宇宙的各向同性、微波背景輻射的均勻性無法僅用大爆炸理論解釋。暴脹理論提出,在大爆炸後的極短時間內,宇宙經歷了一次指數級的快速膨脹

這種快速膨脹不僅解釋了宇宙的均勻性,還為星系和星系團的形成提供了種子,如今暴脹理論得到了多項觀測證據的支持,例如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特徵模式。

而根據暴漲理論認為。在早期宇宙中,不同區域的暴脹可能以不同速度進行,甚至在某些區域持續進行。由於量子力學的隨機性,暴脹在某些區域停止,形成一個獨立的“泡沫宇宙”如我們的宇,而在其他區域繼續指數膨脹,產生更多的泡沫宇宙。

這些泡沫宇宙之間的空間仍在不斷膨脹,新的泡沫宇宙不斷形成,構成了一個無限的多元宇宙。我們的宇宙只是無數泡沫宇宙中的一個。這些泡沫宇宙可能包含與我們宇宙完全相同的副本,也可能包含環境略有不同的版本,類似於量子多元宇宙中的分支。

與量子多元宇宙類似,暴脹多元宇宙的泡沫之間在信息上是隔絕的。由於它們之間的距離遠超光速可達的範圍,我們無法觀測或訪問其他泡沫宇宙。因此,即使存在無數個“你”的副本,它們也與我們毫無關聯。

不過儘管量子多元宇宙和暴脹多元宇宙基於廣為接受的科學理論,但許多科學家仍對多元宇宙的概念持懷疑態度。原因在於,這些多元宇宙無法被直接驗證或證偽。我們只能觀測有限的可觀測宇宙,無法獲取其他宇宙的信息。這也使得多元宇宙更像是一個哲學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