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視覺中國
界面新聞記者 |李彪
界面新聞編輯 |文姝琪
上週,北京亦莊舉辦的機器人半程馬拉松結束後,除了最終角逐出冠亞季軍的名次引起關注外,一條機器人現場各種“出意外”的短視頻走紅,甚至熱度蓋過了賽事結果的熱度。
在這支視頻裡,有機器人跑到中途“頭掉了”,有機器人全程“老人公園遛彎式”慢走,還有更多機器人摔跤。其中,杭州明星機器人公司宇樹機器人旗下的宇樹G1機器人剛出發就“癱倒”在起點線上的鏡頭引發熱議。
作為業內最受關注的一家公司,宇樹G1這款人形機器人在官方視頻裡展示過各種高難度動作,跳舞、打拳、空翻、側踢,一氣呵成,運動細節極近還原真人動作的逼真度令人印象深刻。對比馬拉松上的表現,前後的巨大反差令不少網友大感意外。
宇樹賽後發佈正式聲明,稱公司並未參與這次馬拉松,而是第三方科技公司採購宇樹機器人後進行二次開發,自主參賽。公司在聲明中寫道,“不同人操作或開發情況下,機器人的表現差別很大”,獨立團隊機器人的表現不能代表宇樹的技術水平與實力。
根據亦莊馬拉松官方發佈的機器人選手海報顯示,在參加比賽的20支比賽隊伍中,不只一家,“城市之間”與“逐日行者”兩支隊伍均系第三方獨立團隊用採購的宇樹G1機器人報名參賽。存在相似情況的還有國內機器人公司眾擎和加速進化。而比賽中獲得前三名的三支隊伍,均為機器人研製機構原始開發團隊官方參與。
據界面新聞與多支參賽機器人團隊採訪交流了解, 機器人需要緊密貼合應用場景設計,不同場景對機器人的性能有不同側重。
此次參加比賽的多臺機器人最初並非為馬拉松奔跑場景設計。21公里半馬的不間斷奔跑測試考驗了機器人在真實開放環境中的環境感知、運動控制與續航等多項能力,許多團隊賽前都提前花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做了專項的算法二次開發及軟硬件調試。
而對於宇樹聲明中提到的“不同人操作或開發情況下,機器人的表現差別很大”,界面新聞採訪的多名業內人士均表示認同此一說法。
松延動力創始人姜哲源告訴界面新聞,國內的人形機器人公司在將機器人產品給銷售給客戶時,大多都會提供給客戶二次開發的功能。機器人公司開放涉及機器人運動控制、關節力控的標準API接口,但完成各種動作的控制器算法由客戶自行編寫,不同人、不同團隊做二次開發,機器人的表現差別很大,“機器人控得好不好,硬件相當於是基礎,但最終上限取決於計算法做的好不好”。
記者另從宇樹的一位渠道代理商處得知,宇樹人形機器人提供基礎版和開發版兩個版本,基礎版主要完成行走、握手、揮手這一類簡單動作。而開發版必須要有團隊進行二次開發才可以實現跳舞、空翻、打拳等複雜功能。
據他介紹,因為普通個人用戶大多不懂算法,因此宇樹一般不向個人用戶銷售開發版本,開發版的客戶主要是科研單位、高校等專業機構。
松延動力旗下的機器人N2此次也參加了機器人馬拉松,分別以“旋風小子”與“小頑童”兩支隊伍報名參賽。兩支隊伍均跑完了21公里,“小頑童”獲得第二名,“旋風小子”原本第三個衝過終點線,但因中間更換機器人按規則被罰時。
“宇樹我們都知道,他們的算法,無論穩定性還是運動效果都很強,如果宇樹用自己的算法、公司官方投入來參賽的話,我相信一定能拿到好名次。”姜哲源對記者表示,而像這次參加比賽的許多高校、第三方科技公司獨立團隊最終成績不理想並非必然是能力問題,可能是因為資源有限,再加上備戰時間短,最終導致二次開發的效果不如預期。
目前,行業內外對機器人的技術水平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其中主要有以下兩項誤解。
一項是對遙控器的使用。姜哲源認為,是否使用遙控器並不是一個評判一個人形機器人公司技術好壞的核心要素。使用遙控器發出功能命令操控機器人與機器人本身的運動控制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如同用方向盤駕駛與車本身的運動性能之間的區別,“用不用遙控器跟機器人本身的關係不大”。
此外,多名業內人士認為,人形機器人能夠通過自身的傳感器感知環境,基於內置的算法和控制系統,獨立完成各種動作,而不是依賴遙控器的指令來完成基本運動功能。
遙控器在現實中具體操作時,對應機器人的每項動作都設置有專門的按鍵,像是“翻跟頭”“握手”等功能,機器人接到遙控命令後完成整套動作。業內目前也已經能通過語音控制,但遙控器發出命令更精準、安全,也排除了外界環境的噪聲干擾。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