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僅41歲!兩天內又一211大學青年教師離世

文整理自澎湃新聞、 東北師範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百度文庫、募格學術此前報道等。請勿二次轉載!


據澎湃新聞報道,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青年教師黃飛,因病醫治無效,於2024年5月10日上午在武漢去世,得年41歲。


公開資料顯示,公開資料顯示,黃飛,1983年10月20日出生於江西省南城縣,2006年7月在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獲學士學位,2011年7月,獲得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碩博)理學博士學位。2011年,進入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博士後流動站。2008.09~2011.07同時擔任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助理;2011年7月同時開始擔任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講師。

黃飛生前潛心從事心理學教學和科研工作,在人格和社會心理學領域發表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人格心理學:青少年人格發展與評估;人格知覺;社會心理學:人際關係與社會發展;心理測量學:測量等值性。

而這,已經是兩天內離去的第二位中青年學者了。

5月9日,東北師範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訃告:東北師範大學副教授、東北師範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信息管理系系主任、碩士生導師陳昊琳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4年5月9日5時在長春逝世,享年42歲。


據訃告,陳昊琳同志1982年2月出生於吉林省吉林市,先後在雲南大學完成本科和碩士階段學習,2011年7月取得南開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

2011年8月至今,陳昊琳同志在東北師範大學工作,先後任講師和副教授,承擔信息管理系系主任工作。她兢兢業業,盡職盡責,無私奉獻,爲推動學院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做出了突出貢獻;她熱愛教育事業,忘我工作、求實創新,敬業愛生,獲得了師生的一致好評;她爲人謙虛,誨人不倦,積極主動爲師生排憂解難,堅持帶病上課和指導研究生修改論文,爲教育事業奉獻了畢生力量。

★★★★★

近幾年,一些正處於事業鼎盛期的青年學者早早地離開人世現象頻發,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也有人稱之爲學者的「早夭現象」。在一些申請基金或者發表論文的高峯月份,這種現象尤其頻發,有不少人覺得和頻繁的超時工作有一定的關係。

根據聯合國世衛組織對年齡的劃分標準,青年人爲18歲至65歲,這些去世的學者是最具活力的羣體。他們正值科學研究活力最旺盛的年齡區間,正處於創造力和產出的峯值年齡段。

但創造有時候是需要去“肝”的。


據中國科協 2016 年發佈的調查顯示,科技工作者的平均工作時長爲 8.6 小時,最長工作時間每天 16 小時,博士學歷的科技工作者每日平均工作時間最長,爲 9.29 小時。

2018 年中國科協發佈了《第四次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報告顯示,科技工作者總體平均每週工作 49.7 小時,比 2013 年的 48.8 小時有所增加,超時工作情況有所加劇。

Nature 雜誌曾對來自 93 個國家、地區的 7600 多名博士後的調查發現,對於許多博士後來說,獲取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幾乎所有(97%)受訪者都要在週末和節假日加班,長時間的工作、壓力和不確定性對精神健康產生了嚴重影響。

2019年,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大阪大學等研究團隊指出,與一天工作時間7小時到9小時的標準組相比,一天連續工作11個小時以上的人羣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提高了63%。

目前科學界超時工作已成爲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但從長遠來看,這對於身體健康,是會有一定不可逆的損傷的。

追求科研成果的同時
也要關注身體健康

爲了個人和科研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應做到:

樹立健康的工作觀和價值觀
    
讀書讀到博士,大家都是“別人家的孩子”,承載着自己和家人的期望,伴隨着同樣優秀的“同儕壓力”,再加上現實工作壓力和社會輿論對成功的宣揚,有很多科研人都習慣性地透支身體只爲趕上自己心中那些目標。可是要知道,科研和學術是一項終身事業,不該廢寢忘食,而應當循序漸進。

養成健康的生活和運動習慣

2017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頒給了研究生物鐘及其內在原理的三位科學家。其研究成果發現:晝夜節律的紊亂,與肥胖等內分泌代謝疾病、甚至腫瘤的發生都有很大的關聯。

因此,規律作息、按時喫飯,好好睡覺對我們身體健康至關重要。在此基礎上,養成運動的好習慣,工作持續一段時間後做一下拉伸,每天堅持一小時左右的中等強度的運動,既可以提升身體素質,還能緩解工作壓力,何樂而不爲。

希望奮鬥在路上的科研人們可以呵護好自己的身體。祝福我們健康工作到退休,
幸福生活一輩子

商務合作、廣告投放
請聯繫微信號:mogobd

募格編輯提供專業的英文論文修改、潤色服務及科研學術論文翻譯服務擁有超2000名各學科編輯,以英語爲母語,具有豐富的文稿修改編輯經驗,讓您的論文語言更加準確、地道和優美。

↓詳情諮詢客服微信,並領取優惠↓

R.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