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離民主黨正式選出2028年大選候選人還有大約三年零三個月的時間,現在去試圖預測提名戰形勢顯然為時尚早。但近期左翼智庫“進步數據”(Data for Progress)進行的一項早期民調提供了一扇觀察窗口。
民調發現,如果將2024年的民主黨提名人卡馬拉·哈里斯(Kamala Harris)納入考量,那麼她將以18%的支持率領先,前交通部長皮特·布蒂吉格(Pete Butigieg)、眾議員亞歷山大·奧卡西奧-科爾特斯(Alexandria Ocasio-Cortez,AOC)和參議員科裡·布克(Cory Booker)分別以14%、12%和12%緊隨其後。當將哈里斯剔除並將她的選票重新分配後,布蒂吉格則以17%的支持率領先,布克與AOC各獲14%,加州州長加文·紐森(Gavin Newsom)以10%排名第四,其他候選人均未突破兩位數。
這一數據意味著,即便當前已經有諸多民主黨人選躍躍欲試,進入備戰模式,但他們的知名度依然有限,如果誰要脫穎而出,則必須要有更多全國性的曝光度和在熱門議題上的表現力。而這正是當下民主黨潛在候選人眾生相所表現出來的。

▲“進步數據”的4月9-15日進行的民調顯示,在沒有哈里斯的情況下,前交通部長布蒂吉格微弱領先
一、高調預熱的可能候選人

1、AOC:與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老少搭配、聯袂巡迴
桑德斯在2月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不會參加2028總統初選,這讓2028年民主黨初選的進步派板塊中缺少了領軍人物。外界普遍猜測,紐約州聯邦眾議員、進步派明星AOC將成為桑德斯的接班人。這一猜測隨後即被桑德斯和AOC的一系列高調聯袂得以印證。2月21日,桑德斯在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啟動名為“對抗寡頭”(Fight Oligarchy)的全國巡迴演講,3月20日後,AOC開始成為他演講中的固定嘉賓,從獨角戲變成“老少配”,吸引了數以萬計的民眾參加。

▲4月12日,AOC(左)與桑德斯(右)共同在洛杉磯格蘭德公園(Grand Park)舉辦“對抗寡頭”巡迴演講,據稱吸引3.6萬名支持者參加/Getty Images
AOC年輕、進步、充滿活力,被視為能夠重新刺激年輕選民投票支持民主黨的不二人選。在2025年第一季度,作為一位沒有擔任領導職務並擁有安全席位的眾議院議員,AOC籌集了960萬美元。這樣亮眼的數據就是她獨特魅力的明證。然而,AOC的白宮之路並不明朗。一方面,AOC的政治履歷不足。目前,AOC只是一位任職六年的聯邦眾議員。作為參選總統的跳板,眾議員與參議員、州長、部長等職位相比顯得略有不足。另一方面,AOC的進步派身份是把雙刃劍。AOC對綠色新政等一系列進步派議程的支持拉低了她在溫和派眼中的形象,其全國好感度也遜於桑德斯。對於剛剛經歷失敗的民主黨來說,AOC的選舉能力成為了一大雷點。儘管AOC正在努力擴大勝選聯盟,超越進步、反建制派選民基本盤,但是這種嘗試目前並沒有收穫明顯效果。也正因如此,桑德斯才需要這麼早就為AOC佈局,讓AOC參加類選舉活動(全國集會),以期擴大她的全國知名度、政治影響力和敏銳度,但這樣的良苦用心能否收穫效果仍然未可知。

2、“馬拉松”布克:可能再次上陣的參選老將
布克在2013年當選新澤西州聯邦參議員,成為該州史上首位黑人參議員。布克長相英俊、雄心勃勃,且具備一定的戲劇天賦。布克曾經在燃燒的建築物中救人,救助凍僵的狗,追捕強盜,邀請桑迪颶風受害者與他同住,幫助選民求婚,甚至被調侃為“超級英雄”。然而,這位擅長政治宣傳的“超級英雄”,在2020年總統初選中卻始終徘徊在3%左右的支持率。今年,布克再次發揮了自己的戲劇天賦,並因此擁有一條空前利好的白宮之路。
3月31日,布克走上參議院講臺,展開了一場馬拉松式的演講。在演講中,布克痛斥特朗普政府的違法行為和對美國價值觀的破壞。布克最終打破了參議院歷史上最長演講紀錄,總計連續演講25小時5分鐘。據布克的辦公室披露,該演講在布克的TikTok直播中獲得了超過3.5億次贊,超過30萬人同時觀看了這些演講。可以說,布克抓住了機遇。在特朗普擔任總統、民主黨迷失彷徨的關鍵時刻,民主黨選民需要他們的領導人站出來,採取非常規做法來抵制特朗普,讓選民獲得一個宣洩的出口。由此,布克一躍成為了民主黨反特朗普抵抗運動的領導,和身為民主黨參議院領導人舒默對特朗普的妥協形成了鮮明對比。布克由此開始提出自己對修正民主黨問題的“良方”——以人民為中心,希望藉此進一步鞏固支持。

▲3月31日,布克依靠大約四天的禁食來保證中途不如廁、穿Hoka Clifton跑鞋保持長時間站立不累腳、用15個活頁夾(共1160頁材料)以及工作人員持續不斷地提供筆記,在參議院完成了長達25小時的演講/AP
然而,儘管布克的選舉前景空前利好,但馬拉松演講不能幫助他建立一個具有持續性的穩固勝選聯盟。在未來,布克仍然面臨如何吸收和鞏固支持者的難題,儘管他的黑人身份有利於吸引黑人民主黨選民的支持,但他仍然需要更具特色的政綱和個人風格的延續。某種意義上,布克的崛起和哈里斯在民主黨2020初選辯論後民調的竄升有相似之處,二人也面臨著同樣的品牌塑造困難。

3、明尼蘇達州州長蒂姆·沃爾茲(Tim Walz):獨自巡迴
沃爾茲在2024年總統大選中擔任哈里斯的競選搭檔,在總統大選中積累了一定的名氣和知名度。這位原本沒有總統野心、因“安全可靠”而被選中的副總統候選人,在嚐到聚光燈滋味後也悄然燃起了參選的興趣。面對媒體,沃爾茲沒有明確否認競選總統的可能——在當下的政治語境中,這幾乎等同於“我已經準備好了”。
雖然仍計劃在2026年競選連任州長,但沃爾茲並未掩飾對白宮寶座的嚮往。為了維持政治熱度並擴大自己的全國影響力,沃爾茲也選擇了走上巡迴之路。他專門挑選那些由共和黨議員代表、卻因面對激烈抗議而取消線下市政廳會議的眾議院選區進行演講。在“敵後戰線”,沃爾茲高調亮相,呼籲民主黨必須重新定義自身——“我們不能只是特朗普的反面,我們要讓人民相信我們,知道我們究竟代表什麼”,直指黨內在信息戰中的薄弱與失誤,並揶揄哈里斯的競選失誤——“玩得太安全了”。

▲3月18,沃爾茲在威斯康星州歐克萊爾(Eau Claire)的帕布羅中心(Pablo Center)發表講話,表達對特朗普和馬斯克行為的擔憂/Getty Images
沃爾茲具備不少初選優勢:擁有豐富行政和立法經驗、中學教師背景、在進步議題上有清晰立場,同時具備中西部州長的務實形象——在許多選民看來,他是一個可選的選項。但他的劣勢同樣明顯。2024年大選期間,他在副總統辯論中表現不佳、被批“激進化”,而且捲入履歷造假風波。尤其是,在2028共和黨方面很有可能推出萬斯參戰的情況下,一個已經在和萬斯對戰中發揮失利的候選人還是最優選項麼?因而,沃爾茲在民調中處於第二梯隊,能否突圍仍是未知數。

4、正面對抗萬斯的進步派:羅·康納(Ro Khanna)
作為一名進步派,康納自2017年以來一直在聯邦眾議院代表加州的硅谷地區。康納從不掩飾自己的抱負,儘管他依舊缺乏知名度,但長期以來都活躍於全國政壇。康納頻繁亮相有線新聞,曾與維韋克·拉馬斯瓦米(Vivek Ramaswamy)展開辯論,在去年民主黨全國大會期間會見了15個州的代表團。在今年,隨著進步派進入後桑德斯時代以及特朗普的上臺,康納將自己的出道時機押注在對抗副總統萬斯上。
今年2月,美國政壇圍繞特朗普政府僱傭一名曾發表種族主義言論官員展開了爭議,集中體現在社交媒體上。在社交媒體的爭論中,康納矛頭直指萬斯,將種族主義言論和他本人的少數族裔血統聯繫起來。康納的攻擊招致了萬斯的憤怒——“你讓我噁心”。隨後,康納開始在加州的多個共和黨選區舉行市政廳會議,並將自己的攻擊矛頭鎖定在了萬斯身上。他在4月前往萬斯的家鄉俄亥俄州,並在4月15日在兩人共同的母校耶魯法學院發表針對副總統的演講。以萬斯為主攻方向,康納直指萬斯對法院裁決的蔑視態度以及對高等教育的敵意,稱其為對美國憲政秩序的“獨特威脅”。康納不斷嘗試將萬斯定義為“特朗普主義的知識分子”與“硅谷經濟的保皇黨”,力圖在意識形態上佔據上風。

▲4月15日,康納在耶魯法學院與20多名師生共同交流/NBC
從戰略角度上看,康納將矛頭對準萬斯是智慧的。一方面,在特朗普和萬斯之中,萬斯更不受歡迎,是更容易打擊的對象;另一方面,萬斯很可能成為2028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前攻擊對手能夠掌握先機。
然而,康納如果想憑藉攻擊萬斯來為自己的2028總統選舉鋪路仍然是一個現實難題。作為硅谷的進步派,康納的政策綱領是提高富人稅收和推動經濟活力,這種典型的騎牆式進步派缺乏特色可言。此外,批評萬斯只是一種進攻手段,在康納本人不具備個人政治品牌的情況下,批評萬斯並不能幫助康納建立支持者聯盟。換言之,康納對萬斯的攻擊對民主黨有利,但是康納卻難以從槍變成持槍人的轉化。

5、輿論場的局外人:斯蒂芬·A·史密斯(Stephen A. Smith)的“別無選擇”
史密斯是美國知名的體育評論員和主持人,在民主黨2024年大選失敗後就開始對民主黨展開批評,並由此萌生了參選總統的想法。4月13日,史密斯公開表示,由於眾多民選官員、專家和捐助者的鼓勵,史密斯“別無選擇”,只能考慮競選總統。
作為電視主持人,史密斯擁有直言不諱的風格和極強的媒體表現力。作為少數族裔,他也可能在南部州獲得一定支持。在初選預熱階段,他是攻擊民主黨力度最大的候選人之一。作為註冊獨立選民,史密斯自我定位為溫和左翼人士,並在2024年投票支持哈里斯。然而,他對民主黨大選期間執迷於取消文化、墮胎權等“文化戰爭”議題而忽視特朗普聚焦的關稅問題感到失望。他甚至直言,自己之所以會“榜上有名”,恰恰是人民對民主黨的控訴——黨內缺乏領導力,缺乏願景。

▲4月13日,“ABC新聞”的喬納森·卡爾(Jonathan Karl)在“本週”(This Week)節目中採訪了史密斯,期間史密斯稱“我別無選擇”,只能考慮競選總統/ABC 新聞
儘管史密斯自吹自擂,但是他如果真的參選,將會面臨極大大的困難。首先,民主黨並沒有讓政治新手掛帥出征的傳統;其次,即便史密斯在美國的知名度不俗,但是他在民調中卻只獲得了不到1%的支持,民主黨選民對史密斯並不信任;第三,史密斯的批評並沒有切中要害,這也將導致史密斯本人的競選依舊是老調重彈。比如,儘管史密斯對民主黨不關注經濟問題大為光火,但實際上,民主黨在2024年在經濟問題上著墨頗多,也談論了史密斯所說的關稅問題。民主黨的問題不在於沒有談論經濟問題,而是談論經濟問題的底氣不足、可信度不高,而史密斯本人也難以給出獨特的解答以吸引支持。
二、全國政壇明星的焦慮與掙扎

1、試圖擺脫“自由派”標籤的加州州長加文·紐森(Gavin Newsom)
現任加州州長紐森一直以來都活躍於全美政壇,以建制派和進步派的雙重身份示人。長期以來,紐森一直在嘗試建立一個全國性的支持者和籌款網絡。在2024年總統大選中,紐森是拜登的重要政治盟友,被多次部署亮相發言(共和黨初選辯論和與德桑蒂斯的電視辯論),不斷積攢著全國知名度。
在2028年大選中,紐森首次真正有機會正式參與角逐總統寶座。為了這一寶貴機會,紐森開始了自己的轉型。可能是考慮到哈里斯在去年溫和化轉型的失敗,紐森認為作為一個加州進步派,他需要更早開始轉換自己的政治形象。因此,紐森一面在特朗普當選後迅速召開特別會議以抵制特朗普的上臺,一面於今年2月開辦了博客。在博客上,紐森不顧非議邀請了MAGA大佬史蒂夫·班農(Steve Bannon)、查理·科克(Charlie Kirk)和邁克爾·薩維奇(Michael Savage)等極右翼參加。在與柯克的討論中,紐森在跨性別運動員問題上與民主黨決裂;在與保守派電臺主持人薩維奇的交談中,兩人一起嚴厲批評加州緩慢的計票過程,稱讚塔克·卡爾森(Tucker Carlson),並呼籲保護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的遺產;在與班農交談時,紐森表現得熱情有禮貌,給了班農充足的時間來宣傳他的經濟民粹主義觀點,及其關於特朗普贏得2020年大選的“虛假”說法。

▲3月6日,紐森(左)的個人播客節目“我是加文·紐森”(This is Gavin Newsom)首播,首期節目是與極右翼政治活動人士查理·柯克(右)交談。紐森稱其目標是“與認同和不認同我們觀點的人進行坦誠的討論”,並以一種不貶低他人的方式進行辯論。/紐森社交媒體X
目前來看,紐森的轉型並不成功,民調不升反降。可以說,紐森的轉型似乎有些用力過猛。對進步派來說,跨性別權益問題至關重要;對全體民主黨人來說,民主問題至關重要。紐森在這兩個問題上的搖擺激怒了民主黨的部分精英和選民。其實,紐森本人在經濟事務上長期以來以務實著稱,實質上是一個親商業的中間派,曾經與共和黨人合作繼續運行一些老舊的發電廠,並堅決反對一項旨在對富有加州人增稅以資助電動車基礎設施建設的提案。與文化議題相比,這些經濟上的溫和嘗試在民主黨內更加“無害”。紐森在文化議題上的搖擺反而把自己塑造成了一個機會主義者,並不利於他的轉型。

2、定位遊移不定的卡馬拉·哈里斯(Kamala Harris)
2024年大選失利後,哈里斯在22年來首次成為無公職公民。儘管敗選,她依舊保有極高的全國知名度和龐大的籌款網絡。作為前副總統和總統候選人,哈里斯在潛在2028年參選人中資歷最深、聲望最高。這些因素構成了哈里斯再次競逐總統大位的重要支撐。
然而,哈里斯的重返全國政壇之路並非坦途。一方面,哈里斯正在反思2024年的競選失利,並與顧問團隊探討形象重塑與戰略修正。但自特朗普時代以來,民主黨對候選人的“可當選性”愈發看重,不少黨內聲音質疑哈里斯代表的是“舊有的黨派形象”,其女性與少數族裔身份在某些結構性障礙未消解的背景下,可能成為勝選阻力。同時,敗選後她選擇低調行事,試圖從輿論焦點中抽身,卻也因此錯失了在黨內保持存在感的機會。相較之下,布克的“馬拉松式演講”贏得黨內讚譽、AOC的全國巡迴則造成了巨大的聲勢優勢,這兩人由此對哈里斯在潛在候選人中的領先地位構成直接挑戰。

▲4月20日,許久未露面的哈里斯在參加了英格爾伍德(Ingelwood)當地教堂的復活節禮拜後,在個人社交媒體上分享心情與照片/哈里斯Facebook
另一方面,哈里斯面臨一個更為“保險”的選項——競選加州州長。若選擇參與2026年州長選舉,憑藉其在加州的政治基礎和聲望,哈里斯被認為幾乎可“清場”式勝出。作為州長,哈里斯可以繼續施展政治抱負,也可能為其贏得更多行政經驗與公共支持。然而,這一選擇幾乎意味著她無法參加2028年總統大選——僅就任州長兩年即參選總統,將被輿論視為投機之舉與對加州的不負責任。在總統參選時機問題上,“哈里斯州長’恐需押寶2032年,而屆時她已年屆67歲,其年齡因素亦將帶來不確定性。
正是在這種戰略兩難局勢下,哈里斯遲遲未能作出明確抉擇。她既無法高調活躍於全國政治舞臺,又難以深耕地方政治、提前佈局。長期遊移不定不僅削弱其政治能量,也可能使其逐步失去黨內話語權,動搖其作為民主黨“頭號熱門”的地位。

3、皮特·布蒂吉格的尷尬:頂級溝通力和少數族裔難題
在2020年民主黨初選中,布蒂吉格一度大放異彩,在艾奧瓦和新罕布什爾這兩個首輪初選州表現搶眼,隨後雖未能持續勝勢,卻在退選後迅速轉而支持拜登,為自己積累了寶貴的政治資本。拜登當選後,布蒂吉格作為“從龍之功”被提名為交通部長,並於任滿四年後離任。

▲2023年9月,時任交通部長的布蒂吉格蒞臨丹佛國際機場,為新滑行道剪綵/《丹佛郵報》
布蒂吉格擁有著非常出色的口才,被視為民主黨最具說服力的溝通者之一。今年3月,布蒂吉格拒絕了在2026年參選密歇根州州長或參議員的可能性,這被視為他有參選2028的野心。若參選,憑藉他出色的口才與形象,將具備一定競爭優勢。
不過,布蒂吉格參加初選也面臨著困難。其一,布蒂吉格是拜登政府的成員,他和哈里斯一樣揹負著拜登政府的政治包袱;其二,作為同性戀,布蒂吉格本身就是共和黨文化戰爭的靶子;其三,布蒂吉格缺乏參加具有競爭性決選的經驗,選舉經驗有限;其四,布蒂吉格在2020年初選中存在的在少數族裔群體中低迷的支持度問題仍然存在,而2024年大選民主黨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少數族裔的投票低迷。對於亟需擴大基礎、重拾多族裔聯盟的民主黨來說,布蒂吉格的“可當選性”仍存疑問。
三、“地方實力派”崛起:潛力股還是泡沫股?

1、“不在白宮”:密歇根州長格雷琴·惠特默(Gretchen Whitmer)
惠特默目前擔任密歇根州州長,將於2027年離任。在2020、2024年兩次大選的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遴選過程中,惠特默都榜上有名,甚至有記者力陳拜登在2024大選中應當用惠特默換下哈里斯擔任競選搭檔。
惠特默最大的優勢是她的選舉能力。在2018年和2022年兩次州長選舉中,惠特默都以約10個百分點的巨大優勢擊敗了競選對手,遠勝於拜登(2020)和哈里斯(2024)在密歇根州的選舉成績,幫助民主黨人奪得了州立法機構的控制權。通過這兩場選舉,惠特默的“可選舉性”有目共睹。在這樣的背景下,惠特默也成為了2028年角逐民主黨總統初選的有力人選。早在2023年,惠特默就成立全國性政治組織。面對開放的2026密歇根參議員席位,惠特默也表示自己不會參選,這進一步增加了她參選總統的可能性。

▲4月9日,惠特默在華盛頓與前電視記者格雷琴·卡爾森(Gretchen Carlson)交談,闡述了她所謂的“一致的國家戰略”(consistent national strategy)。她說:“我的主張是:讓我們在美國製造更多的船舶、飛機和半導體芯片”。就在她發表講話的幾小時前,特朗普對華加徵125%的關稅生效/AP
然而,惠特默在面臨候選人普遍存在的知名度欠缺的問題的同時,也存在其他問題。作為鐵鏽帶的密歇根州對貿易保護主義持支持態度,同時也是特朗普贏下的州。在這樣的背景下,惠特默面對特朗普的關稅戰並不像其他民主黨人一樣大加撻伐,反而呈現出曖昧的態度。這儘管遭到了一些進步派的非議,但是也獲得了普遍的諒解。但是,惠特默卻可能因為被特朗普算計而與總統之位失之交臂。4月9日,惠特默在發表經濟講話後前往白宮,請求特朗普提供針對密歇根的資金援助。然而,惠特默進場後卻發現自己出現在了特朗普簽署針對其政治批評者的行政命令的新聞現場。在面對相機時,惠特默用文件擋住了自己的臉。這樣具有殺傷力的照片迅速傳播,惠特默由此被民主黨人視為“軟弱”。
作為中左派人士和搖擺州州長,惠特默需要走鋼絲,不能像其他民主黨人一樣逢特朗普必反。這種表態本身並不會傷害惠特默的政治形象,但是被特朗普算計卻讓惠特默的政治前途蒙上了一層陰影。惠特默的知名度因為這一事件獲得了提升,但是卻不是以她想要的方式。

2、“兩極化”的賓州州長喬什·夏皮羅(Josh Shapiro)
4月13日,夏皮羅的官邸遭縱火襲擊。襲擊者用錘子砸碎窗戶,趁夏皮羅及其家人熟睡時破門而入,在至少兩個房間內縱火。雖然此事件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意外地讓夏皮羅成為全美焦點。
與惠特默相似,夏皮羅是來自鐵鏽帶、曾被特朗普贏下的關鍵州——賓夕法尼亞州的現任州長。諷刺的是,惠特默也曾在2020年遭遇過密謀綁架。夏皮羅曾公開批評“要麼對抗、鬥爭和反對,要麼尋求妥協與合作”這一政治二元論是一個“虛假選擇”,體現出其一貫的溫和派定位。作為州長,夏皮羅一方面支持共和黨提出的“學校選擇法案”,另一方面也將前任州長啟動的公立學校免費早餐計劃永久化,顯示出他在政策上的折中與務實風格。
夏皮羅最大的優勢在於其“可選舉性”。在2022年賓州州長選舉中,他以接近15個百分點的壓倒性優勢獲勝,創下自1946年以來非現任候選人在州長選舉中的最好成績。正因如此,夏皮羅在2024年被視為哈里斯搭檔的熱門人選之一,其在關鍵搖擺州的號召力被廣泛認可。事實上,有觀察指出,他之所以最終未被選為搭檔,部分原因正是因為其政治野心過於明顯。在面對是否參選總統的提問時,夏皮羅並未明確否認,而是強調“當前專注於賓州事務”,這被認為是為未來參選留下空間的表態。

▲4月13日,夏皮羅(中)在州長官邸縱火案後舉行新聞發佈會/AP
然而,夏皮羅在民主黨內仍是一個評價兩極分化的人物。一方面,他作為溫和派的立場使得進步派對他頗多不滿,特別是他對學校選擇政策的支持與對激進議題的謹慎態度;另一方面,其堅定的親以色列立場也引發爭議,尤其在大學校園與左翼社群中備受批評,在進步派中的形象糟糕。
總體來看,儘管夏皮羅目前在全國範圍內的知名度尚有限,但憑藉其在賓州的強勁選舉表現、相對年輕的形象(到2028年時僅55歲)、以及在關鍵選區贏得選民支持的能力,他仍可能成為2028年民主黨總統初選中值得關注的黑馬。然而,他能否在黨內凝聚廣泛共識、克服進步派的不信任,仍是其能否脫穎而出的關鍵。

3、紅州藍星:肯塔基州長安迪·貝希爾(Andy Beshear)的破局
在2024年總統大選中,貝希爾被視為哈里斯競選搭檔的有力競爭者。也基本是從那時開始,這位紅州的民主黨籍州長開始在全國政治舞臺上綻放光彩。儘管貝希爾沒有被選中,但他也開始以更高的頻率出現在全國新聞臺和報紙上。在2024年哈里斯敗選後,貝希爾開始以選舉能手的身份為民主黨“開藥方”,進一步提升了自己的話語權和形象。近日,貝希爾更是追隨紐森的腳步,創立了自己的播客品牌,旨在進一步加強自己與選民的溝通,打造個人品牌形象。

▲4月8日,《安迪·貝希爾播客》(The Andy Beshear Podcast)首期節目上線/Youtube截圖
貝希爾的個人特色就是在保持民主黨基本價值觀的同時具備超強“可選舉性”。貝希爾所在的肯塔基州是深紅州,但貝希爾卻兩次贏得州長選舉,並且是全美最受歡迎的州長。與紐森的“委曲求全”不同,貝希爾保持著自己的進步色彩。貝希爾支持對跨性別權益的保護、抨擊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批評紐森為MAGA分子提供市場、保障墮胎權、和“變裝皇后”合影。為了給自己的進步政策辯護,貝希爾援引宗教,稱“所有孩子都是上帝的子民”。
儘管位於深紅州,但貝希爾卻是特朗普直言不諱的反對者和進步價值的捍衛者。貝希爾由此成為了少有的在“可選舉性”和政黨價值上形成有效平衡的民主黨政治家。儘管貝希爾仍然面臨知名度不足的問題,但他構建選舉聯盟和傳遞有效信息的能力讓他成為了2028年民主黨總統初選中不容小覷的黑馬。
四、眾生相的背後:權力空窗與路線之爭的迴響
2028年民主黨總統初選眾生相背後,是2024年哈里斯敗選後的領導層缺乏——沒有人同時具備領導權威、領導資格和領導意願。根據民調,當被問及誰是民主黨的領導時,哈里斯位居榜首,但僅獲19%的支持,奧巴馬則以17%的支持居於之後,布克以14%的支持名列第三,桑德斯和AOC則均為8%。這一民調充分顯示了民主黨領導層的缺乏——其一,沒有明顯具備領導權威優勢的領導人;其二,奧巴馬退休8年後竟然仍能保持第二名;其三,布克僅僅憑藉一次馬拉松演講就能擠進前三;其四,前三名沒有一個人表達出明確的領導意願;其五,表達出領導意願的桑德斯和AOC總計僅獲16%的支持,凸顯其意識形態問題導致的資格受限。
同時,與共和黨基本統一於特朗普主義的“帳篷”下不同,民主黨即便在有明確領導人的時候也存在巨大的意識形態分野。這一意識形態分野在民主黨領導缺位的情況下進一步放大,不同政治意識形態陣營的代表都想爭奪話語權和領導權,最終導致了民主黨總統初選的眾生百態。如今的局面,似乎預示著2028年民主黨初選將同2020年一樣空前熱鬧(當時有多大20多位初選候選人)。屆時誰能擔當起當年拜登的角色來統合全黨,至少到目前還看不到答案。
本文作者:
李東辰,上海市美國問題研究所研究助理,現就讀於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