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名字不是由venustas(美麗)而來,恰恰venustas一詞因她而生。”

發現“維納斯”

1820年4月8日,希臘米洛斯島的農夫伊奧爾科斯在古衛城遺址附近整地時,意外挖到了一尊女性雕像的碎片。這些散落的大理石殘塊引起了他的注意,他隨即報告給駐島的法國領事路易斯·布勒斯特。之後通過外交手段與經濟補償,法國成功購得雕像,並於1821年將其獻給路易十八,後由國王捐贈給盧浮宮。


這尊高2.04米的大理石雕像雖雙臂殘缺,卻以"S"形曲線的優雅姿態和自然主義風格轟動歐洲。其頭部與身軀的比例暗含黃金分割原理,半裸上身與繁複衣褶形成對比,展現了希臘化時期雕塑對人體美的極致追求。儘管後世嘗試復原雙臂的方案層出不窮,但斷臂的殘缺反而成就了其獨特的審美價值,使其成為盧浮宮三大鎮館之寶之一,至今仍以神秘的姿態詮釋著古典藝術的永恆魅力。

從塞浦路斯的海岸到文藝復興的畫布,從古巴比倫的泥板到當代流行文化,維納斯(阿佛洛狄忒)的形象始終與人類文明的進程交織。


英國歷史學家貝塔妮·休斯的作品《維納斯與阿佛洛狄忒:一個女神的歷史》以考古學家的嚴謹與敘事者的靈動,重新勾勒了這位被簡化為“愛與美”符號的女神的前世今生。這本書的獨特之處,不僅在於它打破了男性主導的歷史敘事,更在於它揭示了一個被遮蔽的真相:維納斯的本質,遠比後世想象的複雜而深邃。


暴力與慾望:女神的雙重起源

在古希臘神話中,阿佛洛狄忒(維納斯)的誕生充滿暴力色彩:

天空之神烏拉諾斯擔心自己的地位被子女顛覆,將他與大地女神蓋婭的子女囚禁於蓋婭體內,這讓蓋婭十分痛苦。於是蓋婭請求幼子克洛諾斯幫助,最終克洛諾斯閹割了父親烏拉諾斯。烏拉諾斯的生殖器墜入愛琴海,激起層層浪花。剎那間,泡沫中誕生了一位肌膚勝雪、金髮如瀑的女神,她赤足立於貝殼之上,在西風神的輕送下漂向塞浦路斯島。

岸邊的時序女神為她披上綴滿星辰的紗衣,玫瑰花瓣自天而降,萬物因她的美貌而綻放。從此,這位被命名為阿芙羅狄忒(羅馬稱維納斯)的女神,成為愛與美的化身。

這一血腥的起源故事,暗示了她與戰爭、權力不可分割的關聯。“她並非誕生於玫瑰與香氛,而是從肢解與混沌中走來。”


考古證據進一步佐證了女神的雙重性。在塞浦路斯的帕福斯神廟遺址中,出土的公元前12世紀雕像顯示,早期阿佛洛狄忒手持長矛與盾牌,與美索不達米亞的戰爭女神伊南娜、阿斯塔特一脈相承。這些發現顛覆了傳統認知——這位女神最初是戰爭與生育的守護者,而非單純的愛與美化身。

公元前8世紀,腓尼基商人將阿斯塔特信仰帶入希臘,與本土神話融合後誕生了阿佛洛狄忒。休斯通過對比古巴比倫泥板文書與荷馬史詩發現:希臘人刻意淡化了她的戰爭屬性,轉而強化其情慾特質。《伊利亞特》中,她因介入特洛伊戰爭被戰神阿瑞斯嘲笑“只懂調情”,這種文學改寫實則是希臘城邦對女性神權的系統性壓制。


政治與藝術中的女神面孔

在羅馬帝國的政治敘事中,阿佛洛狄忒的化身維納斯經歷了最戲劇性的權力異化。當凱撒大帝宣稱自己是“維納斯後裔”時,這位愛神已不再是古希臘神話中自由不羈的美之女神,而是被改造成帝國合法性的圖騰。公元前46年,凱撒在羅馬廣場豎立起維納斯雕像,將其與尤利烏斯家族的譜系直接綁定。他巧妙地利用希臘神話中“維納斯誕生於浪花”的意象,暗示羅馬帝國如海洋般永恆擴張的天命。

這種政治修辭在奧古斯都時代達到巔峰,皇帝不僅在帕拉丁山建造了富麗堂皇的維納斯神廟,還將女神形象鑄入金幣。那些在帝國邊陲流通的貨幣上,維納斯手持橄欖枝與豐饒角的形象,實則是“羅馬和平”(PaxRomana)意識形態的視覺化宣言。藝術史家休斯敏銳地指出,這種改造本質上是“將神性工具化”——當女神的雕像開始出現在凱旋門與公共浴場時,她已從戰場退入寢宮,從權力的爭奪者淪為權力的裝飾品。


15世紀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標誌著女神形象的又一次轉折。畫中赤足立於貝殼上的維納斯,既有古典主義的理想美,又透露出人性的脆弱。

通過分析佛羅倫薩美第奇家族的收藏檔案發現,這幅畫實則是人文主義者對抗教會禁慾主義的宣言——他們將維納斯重新詮釋為“人性本真的象徵”。

而魯本斯的《維納斯盛宴》則展現了巴洛克時代的矛盾:畫中女神豐腴肉感,身旁卻堆滿象徵虛榮的珠寶,暗示著資本主義興起初期對慾望的既迷戀又恐懼。


被消費的符號

從羅馬廣場到佛羅倫薩畫室,再到安特衛普的巴洛克宮廷,維納斯的形象始終是時代精神的顯影液。她的每一次蛻變,都折射出人類對自身存在的認知躍遷——當權力試圖將她物化時,藝術卻總能讓她重獲人性的溫度。這種永恆的對抗,或許正是女神崇拜跨越三千年仍能打動人心的根本原因。

19世紀,維納斯成為消費主義的寵兒。巴黎百貨公司用她的雕像裝飾櫥窗,香水面世時以“維納斯的呼吸”為名,甚至避孕藥廣告也借用她的形象。“當女神成為口紅與絲襪的代名詞,她的神性已被徹底解構。”


面對符號的異化,藝術家們開始重探維納斯的原始力量。這種嘗試與休斯的學術研究形成共振:“跳出男性凝視,重拾女神的多維身份”。休斯耗費數十年走訪地中海沿岸遺址,從塞浦路斯的阿佛洛狄忒神廟到龐貝古城的春宮壁畫,結合楔形文字泥板與中世紀手稿,構建起女神演變的物質證據鏈。她在土耳其以弗所發現的2世紀石碑顯示,當地妓女將維納斯視為保護神,這與羅馬官方文獻中的“貞潔女神”形象截然不同。

作為少數活躍於公共領域的歷史學家,休斯刻意摒棄了傳統史學對政治軍事的側重。書中揭示她們如何將維納斯與聖母瑪利亞的形象融合,以此表達被壓抑的情慾。這種“從邊緣切入中心”的方法,為性別史研究提供了新範式。



女神不死,她只是不斷重生

貝塔妮·休斯的《維納斯與阿佛洛狄忒》最終指向一個深刻的命題:當我們談論女神時,本質上是在談論人類對自我認知的投射。從手持長矛的戰爭女神到櫥窗裡的消費符號,維納斯的每一次變形,都是時代精神的鏡像。

在算法支配審美、AI生成“完美面容”的今天,重讀這位女神的歷史,恰是對抗單一化敘事的良藥。正如休斯所言:

“在愛情消逝之前,愛神似乎不太可能失去她的魅力。”


                                       
北漂的搬磚黨,白天辛苦搬磚,抽空寫寫讀書日記。
有書評、書摘、信息整理也可能會送書。
過往信息可以直接在公眾號內搜索,也可以回覆關鍵詞如“偏見”“蘇東坡”“二戰”“白先勇”“清水潔”“少爺”……等您來探索。
喜歡作者可以在後臺私信聯繫,歡迎來溝通交流。
歡迎—關注~轉發~在看~一鍵三連
~愛您(づ ̄3 ̄)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