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時,經常這樣說話,更容易養出高情商的孩子

一個熟悉的場景:


快要遲到了,結果臨出門發現孩子丟三落四,怎麼也出不了門。這時候,家長很直接的一個反應可能是吼孩子、催孩子、埋怨孩子。


這種直接的情緒反應不難理解。畢竟,上班總遲到、上學總遲到,都不合適。而對孩子來講,也確實需要自己慢慢學會有時間觀念,做事有規劃、有條理。


圖源:freepik photo created by freepik


不過,這種直接的情緒反應更多來自家長自己的感覺(比如當時確實很着急、很焦躁),而並不關心孩子到底是爲什麼會這樣丟三落四,做事沒條理,孩子是否得到了合適的幫助。


這時候,如果稍稍轉換一下角度,試着跟孩子共情,比如承認我們自己當下的感受,同時也能理解和體會一下孩子的感受。也許情況就不一樣了。


01

到底什麼是共情?


我們經常聽到共情、同理心,這到底是什麼?


共情其實是一種溝通方式。它讓孩子知道家長知道他們正在經歷一些事情(即使有的時候家長可能並不完全理解孩子的感受)。


共情的過程,就如同在跟孩子說:“我想讓你知道你並不孤單。我想了解你的感受。”


這個信息的傳遞,對孩子們來說很重要。當孩子們感到被理解和支持時,他們更有可能保持積極性。家長的同理心還可以幫助孩子們提高自我意識、更好地表達自己的需要。


同理心也是一個強大的親子連接工具,可以幫助家長了解孩子行爲背後的原因。同理心可以幫助大人和孩子成爲一個團隊,共同應對挑戰。


02

與孩子共情

該如何表達?


與孩子共情 ,並不是簡單的一句:我懂你、我理解你。與孩子表達共情,其實有一些關鍵要素,我們需要注意,比如以下這9條。


一、多用“我”


用“你”的陳述,可能會讓孩子產生防禦心理,不想聽。多使用“我”的陳述,既可以讓自己有機會跟孩子討論情況,同時又少一些責備孩子的意思,讓孩子願意談論。


比如,我們可能會說:“你在大吼大叫,根本不聽我的。”,會給人多一些指責的情緒。如果換個共情的方式來說:“我知道你很難過,但當你大吼大叫打斷我說話,我覺得你就聽不到我說的了”。


二、不要總是“我以爲”,也要問孩子


孩子常常會用非語言的方式暗示他們當下的感受或他們正在努力解決的問題。


家長保持觀察,讀懂孩子很重要,但是總是通過家長自己的主觀解讀或者假設是不夠的,其實還主動問孩子。給孩子一個溝通和表達他們觀點的機會,有助於他們覺得自己被傾聽。這過程也能讓他們更好地參與到尋找解決方案的過程中,幫助家長和孩子站在一起解決問題,應對困難。


三、放下自己的挫敗情緒和評判眼光


當孩子對我們發脾氣,或者描述他們遇到的困難,這時我們自己也難免會有情緒。如果與孩子共情,保持同理心,那就意味着我們需要先把自己的挫敗感,或者對孩子的評價放在一邊,把孩子的反應放在首位。


當然,這並不意味着我們完全忽略自己的感受,也不意味着我們必須統一孩子的觀點、接受孩子的不合理行爲。這只是意味着我們在聽孩子說的話,並試着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四、使用“白金法則”,而不是“黃金法則”


有一句話,大家可能都聽過:以你自己希望被人對待的方式來對待他人,這是所謂的“黃金法則”。而共情時,需要用“白金法則”,也就是:以別人希望和需要被對待的方式對待別人。


這樣做,並不意味着當孩子有不合理行爲、不合理要求時,就隨便讓步,都聽孩子的。這樣做,也並不意味着過度保護孩子,一切以孩子爲準。


這樣做,其實是爲了從孩子的角度,去幫助孩子,以及幫助孩子時,能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和遇到的挑戰。


所以,這樣做是爲了讓家長專注於瞭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而不是育兒過程遇到難題時,我們自己需要什麼。


五、不用急於解決問題


在育兒過程,我們遇到問題時,常常會着急着馬上解決問題。雖說,把問題及時解決了,我們會感覺好一些,但是這個“解決問題”的過程未必總能讓孩子的感覺也好一些。在着急着解決問題前,可以試試聽聽孩子怎麼說,以及瞭解問題到底出在哪裏。


對於一些“育兒難題”,其實對孩子來講,他們甚至可能不希望家長立刻解決(因爲有些可能根本不是問題,孩子只是由於某種原因主觀的“搗亂”)。與孩子多談談,多瞭解一下情況,也許能更好的明白是不是所有問題都是真正的問題,是否真的需要去解決。


六、多問開放式問題


希望與孩子共情,免不了與孩子溝通和提問。提問時,要記得多用開放式問題。


開放式問題指的是不能用肯定或否定或者幾個詞語就能回答的問題。開放式問題可以激發共情,因爲討論開放式問題的過程,可以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會讓孩子誤以爲我們早就知道他們的想法或情況了。


比如,想了解孩子今天怎麼樣,我們可以問:今天有遇到什麼困難嗎?而不是問:你今天過得不好嗎?開放式提問,可以幫助我們與孩子之間更深入和全面的討論。


例如,問“今天有什麼困難嗎?”比問“你今天過得不好嗎?”更能引發對話。它還可以幫助您更深入和全面的瞭解情況。


七、積極傾聽


同理心需要積極傾聽,給孩子全部的注意力,注意他們說的每一個詞,以及他們的語調、語氣等。積極傾聽時,可以用我們自己的語言來轉述孩子說了什麼。


比如,孩子分享了某件事情後,我們可以問:你是說…….(這裏重複我們聽到的內容),這樣萬一我們有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孩子可以提出糾正。這樣做的過程,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感受和觀點得到尊重。


八、認可孩子的感受


當家長對孩子表達共情時,是家長向孩子表態:孩子有權表達自己的感受。家長未必同意孩子的觀點或者選擇,甚至可能覺得是孩子自己過度反應了,但是共情的過程,很重要一點是,我們需要讓孩子明白:我們理解你的感受是真實的


換句話說,孩子有自己真實的感受,他們真誠表達出來給父母聽了,父母聽了之後覺得孩子的觀點或選擇未必對的,或者孩子是自己反應過於強烈了,但是我們不用去評判,我們只需要理解孩子的感受是真實的,而真實的感受並沒有對錯之分。


九、也要允許自己冷靜一下、休息一下


孩子遇到困難了、挫折了,情緒爆發了,這時候強迫自己一直保持情緒平和、並與孩子共情,未必現實,畢竟每個人都有可能會有情緒。


所以,就算我們希望跟孩子共情,希望表達同理心,但如果覺得當時自己的情緒也很難控制了,那也要明白,我們可以允許自己脫離一下這個情景,讓自己平復一下。


這時候,我們可以說:

我現在也情緒不好,可能會忍不住要吼你,跟你現在的狀態差不多。我需要一點時間先讓自己冷靜一下,要離開一下,等我平和下來了,能和你好好說話、能好好聽你說話了,我就會回來。

這樣說的過程,體現的不只是共情,其實也是在給孩子示範如何自我控制和認識自己情緒。

圖源:freepik photo created by freepik


養娃不易,作爲家長,自我成長也不易。與孩子共情的過程,尤其是孩子和自己都充滿挫敗感,情緒很激動的情況下。


以上都是一些基本的方向,我們不用強迫自己做到100%,但是如果能在特別的情況,有共情的意識,並願意朝着對的方向與孩子一起努力,就很好,而且會越來越好。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裏。我是珊珊,關注我,一起做更好的父母。



-END-

 如果覺得有用 

 分享給更多人閱讀 


孩子或家人的個體化健康問題,包括兒科、皮膚科、婦產科、臨牀營養、耳鼻喉科、口腔科、眼科等,歡迎關注公衆號:祐苗,自“諮詢”菜單,向祐苗的靠譜醫生諮詢。


在祐苗上線的醫生至少有5年國內三甲醫院或者海外同等級醫院工作經驗、有循證理念和服務意識。祐苗後臺也有日常諮詢質量控制。


往期回顧

  • 對孩子不耐煩、失去耐性時,想想這3條,也許有奇效

  • 情商高的媽媽,是怎麼發脾氣的?

  • 孩子睡覺時“滿牀滾”,其實是在傳遞這些信號,家長要讀懂

  • 喫什麼能讓哺乳媽媽“催奶”和“回奶”?


設置星標,不再錯過我的推送:

1. 點擊文章標題下方藍色“澳洲婦幼Dr韓

2. 點擊右上角“...

3. 點擊“設爲星標


長按關注,閱讀餵養|睡眠|養育|孕產科普


讓更多父母看到

讓更多孩子受益

分享 點贊 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