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三聯生活週刊》出品的一部紀錄片被廣泛熱議。
紀錄片拍的是北大六院精神科醫生林紅的“家庭工作坊”實錄,叫《我家的孩子不想上學》。
來自全國各地的10組家庭,參加了為期兩天的集體心理訪談,接受“家庭治療”。
什麼叫“家庭治療”?
參與者裡有個小男孩的解讀很可愛,也很直白:
“預防吵架、預防打架”。
因為對這個主題很感興趣,所以紀錄片上架沒多久我就看完了。當時還是剪輯版,不長,一共只有3集,每集還不到30分鐘。
典型的短紀錄片,我看完當下,就想分享給大家,可惜後來一忙,就擱置了。
前些天,小夥伴又告訴我說,《三聯》放出了完整版,補充了很多細節,現在有4集,平均每集1小時20分鐘。
於是,我又抽出一大塊時間看完了完整版。
看完之後,有點慶幸自己花時間幹了這件事——很多細節補足之後、聽到了更多觀點之後,我的思考也更多了。
紀錄片名雖然與上學有關,但實際上,它並沒有只把視線聚焦在孩子拒學一個問題上。
一個曾經成績優異的孩子,為什麼會突然對學習產生抗拒?
一個曾經活潑開朗的孩子,為什麼會變得沉默寡言?
一個曾經對未來充滿期待的孩子,為什麼會變得失去動力?
一對父母說,女兒突然不想上學了。
林紅老師告訴他們:“不是孩子不想上學,是她上不了學。”
而上不了學,也不意味著孩子病了,更貼切的說法是,“家庭內部的情感不流動了”。
而家庭出現問題,就代表著家長沒有做好嗎?
當然也不是。
有家長說,之前看林老師提出“孩子病了,其實是整個家庭都病了。”
林老師說:“那不是我的本意。”
她指的是,由孩子的問題,我們要看到更大的系統,包括家庭,也包括學校、社會。
我們要打開眼界看到更大的系統,學校和社會的問題家長或許無能為力,但我們要相信:
“我們總是可以去發揮一些作用的。”
孩子到底是怎麼病的,家長又該怎麼發揮作用呢?
這篇文章,我會結合著紀錄片中的真實案例,和大家聊一聊。
家庭生了什麼病?
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這樣的感覺:這些年,“不想上學”的孩子越來越多了。
有初中生、高中生,也有小學生,在家長眼裡,孩子前一天還好好的,第二天突然就說什麼也不願意去學校了。
家長找不到原因,也找不到解決辦法。
紀錄片中有幾個“拒學”的孩子(孩子沒有到現場)。
聽了他們家長的敘述,還有林老師的解析,我們會發現,孩子並不是對上學這件事和知識本身沒有興趣,而是他們的心理世界已經被其他更深層次的痛苦填滿了。
1.當父母的焦慮壓垮孩子
片中有一對特別痛苦的父母。

本來,他們說服了兒子到現場參加活動,但臨出門時爸爸問了一句:“中午倆小時回不回去?”孩子就不肯來了。
可見親子之間的隔閡。
從媽媽的描述中,我們得知,孩子之前一直是學霸,家裡對他的期待很高,但很少鼓勵。

到了初三,孩子突然怎麼也不肯去上學。雖然最後還是去參加了中考,分數卻卡在高中分數線上,前途未卜。
而夫妻倆也都是學霸,尤其是爸爸,很難接受這個事實。

在家庭治療的過程中,大家逐漸發現,這個家庭的問題不是孩子叛逆、不努力,而是父母的期待壓垮了孩子。
帶著學霸標籤的“完美主義型”家長,對孩子的成長傾注了全部精力,承擔了不少本應由孩子自己負責的事情,卻讓孩子逐漸失去了自信心和學習的內在動力。

我猜,這個男孩一定聽過類似的話:
“你必須考上好高中,否則你的人生就完了”
“你現在的成績不行,以後怎麼辦?”
當他面對的壓力遠遠超出心理承受範圍時,當他無法反抗父母、也看不到超越父親的可能性時,就只能選擇逃避,從一開始的牴觸學習,到後來乾脆不去學校。
青春期,男孩要“打敗”父親
我想說,父母的焦慮,最終都會變成孩子的痛苦。




一旦孩子的成長被父母的焦慮填滿,孩子唯一的出路,可能就是“罷工”——以不學習、不去學校的方式,來拒絕父母的控制。
2.家庭情緒的“承受者”
另一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現場幾個孩子的表現。
其中,有個一直戴著口罩的女孩,身體不舒服還要陪著媽媽。

她很少發言,但說出來的話都與媽媽有關。





第二天,林老師在和她小組溝通後,語重心長地說:
“你有你的人生,我們每個人最後還是要走自己的人生路。”
還有一個很活潑的小男孩,幾乎全程都在儘量配合在場的成年人,看著媽媽的神色講話。
一開始,他寫下紙條,想要找到“讓媽媽儘量不動手”的方法。
在林老師問他有沒有找到方法時,他卻說:

林老師又問:“(逼著自己聽話)那你豈不是很委屈?”
帶著溢出屏幕的委屈,他答:“不委屈。”
還有一個家庭,是一家三口(父母+兒子)來參加活動的,男孩情感細膩,表達清晰,讓人印象深刻。

看著這樣的孩子,沒人能猜到前一天他們家還發生了一場“大戰”。

連他媽媽都沒想到,他今天還願意一起過來,積極表達……

這幾個孩子身上有一個共性,就是他們都或多或少充當了家庭的“情緒承受者”。
“抑鬱的孩子,沒有不懂事的”
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除了要注意自己的感受,還要照顧父母的需求,他們或許從小就在努力做個“聽話的孩子”,怕惹爸爸媽媽生氣,怕自己不夠好。
這是一種無形的壓力,很多孩子沉默,是因為他們的心理能量已經被家庭的情緒拉扯得精疲力盡。
拒絕上學,是他們唯一能夠表達痛苦的方式。
此外,生病還有很多“常規”原因。
比如親子關係破裂,家長和孩子成了敵對關係;
比如長期的情感忽視,讓孩子不再渴望父母的支持,一步步關上心門;
比如家長想要的太多,既要學習好成績好,又要孩子表現得開心,讓孩子感受的愛總是扭曲的……


很多家長在孩子出現心理疾病之後,總是急於解決孩子的“問題”。
但他們不知道,如果出現問題的系統不改變,哪怕帶孩子出去嗨皮了一段時間,好像不難受了,但孩子一旦回到學校,還是會陷入之前負面的情緒中。
因為問題沒有解決,依然存在。
那該怎麼辦呢?
有時候,問題就是答案,症狀就是意義。

父母應該怎麼辦?
在片中,每個人都要寫下一張紙條,寫出自己在兩天裡最想解決的問題。然後投票,從票數最高的問題開始討論。
最高票當選的問題是:
“孩子就是想躺平,就想吃飯睡覺打遊戲,等爸媽不能養自己的時候就死。怎麼能讓他珍惜生命?”




玩手機、躺平、漠視生命……幾個關鍵詞引發了大家的共鳴,我特別理解它拿到最高票。
但我沒想到的是,這張紙條的主人,一對雙胞胎男孩的媽媽,她的家庭面對的問題比這還要嚴重得多得多。


面對這個棘手的問題,林老師建議她使用“家庭雕塑”法,先看清自己的家庭。

具體的情況我不劇透了,建議大家都去看紀錄片(第二集),感受一下那種深深的絕望,和絕望中抽絲剝繭、一點點顯露出問題的“解謎過程”。
也是通過這個案例,我發現,想要幫助孩子,家長真正應該做的不是急於改變孩子,而是覺察問題。
以另一個家庭的情況為例,男孩的媽媽說,她打孩子,是因為不能接受兒子在原則性問題上說謊。

但她沒有覺察到,兒子說謊其實是因為他在意媽媽的感受。


還有一個家庭,上高中的兒子突然撿起了兒時的興趣,彈鋼琴,還要組樂隊。
媽媽不是很接受,覺得“耽誤學習”卻不敢說。

經過這兩天的溝通,她才覺察到,孩子這樣做,是因為壓力太大了,他要自己排解內心的壓力,這樣才能減少和媽媽之間的衝突。

所以,問題出現後的第一步,我們要先停下來,不去急著指責孩子,而是去覺察,孩子身處的系統哪裡出了問題,看他真正的想法、行為背後的動機。
那麼,怎麼才能得知孩子真正的想法呢?
就拿不願意上學這件事來說,不要催促、不要責備,要真正地傾聽,讓孩子感受到,他的情緒是被允許的,他的痛苦是可以表達的。
還有,作為家長,千萬不要想當然,說什麼“我們小時候比這苦多了,不還是挺過來了?”之類的話。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境遇,我們身為父母,吃過苦,不代表孩子必須承受一樣的苦。
孩子不是突然變脆弱的,是他們的痛苦我們未曾覺察;
我們這代人也不是堅強,只是我們的痛苦之前沒有得到重視而已。
因此,我們這一代家長最重要的一課,就是接受現實,尊重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去否定它。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他可以不想上學,可以覺得難受,但他永遠不是一個人,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
這樣,他們才會把家當成避風港,把家庭成員納入到自己“資源卡片”裡,從中獲得源源不斷的力量。

給普通家庭的啟示
紀錄片中呈現的家庭,並不是少數個例。
我們身邊,雖然很多孩子仍然在按部就班地上學,但並不意味著他們的內心沒有困惑、沒有壓力、沒有痛苦。
“拒學”只是一個極端的結果,在這之前,許多孩子已經在默默承受著種種心理壓力,只是我們沒有察覺到。
所以,這部紀錄片,建議大家有時間一定要看看。即使我們的孩子沒有任何“不想上學”的苗頭,它依然能給我們指明部分方向,和孩子建立更健康的親子關係。
1.體罰真的能帶來成長嗎?
紀錄片中有兩類家長,一類因為小時候被父母打過,有效果,於是一直認為“適當的懲罰”是必要的。
另一類小時候也被打過,但他們覺得打罵毫無用處,只是成年人在宣洩自己的情緒而已。
到底該不該體罰孩子?
建議大家都去看這段“辯論”(第三集50分左右往後),然後問問自己:
我們是如何和孩子溝通錯誤的?我們能否在憤怒的時候,先暫停一下,換一種方式?
我先說說自己的答案:
我不認同體罰。孩子成長的關鍵,絕不在於他受過多少懲罰,而在於父母如何引導與溝通,能不能幫助他建立正確認知。
2.關注孩子“心的力量”
我們常常以為,孩子的“懂事”“聽話”“優秀”,代表他們的內心是強大的。
但實際上,很多孩子的“懂事”,並不是因為他們真的足夠自信,而是他們不敢讓父母失望。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如何回應孩子的失敗和挫折的?
有時候,孩子考試考砸了,我們的第一句話是什麼?
是“你這次怎麼回事?”還是“沒關係,看看哪裡需要改進?”
有時候,孩子遇到困難,我們是立刻給出解決方案,還是耐心聽他說完他的感受?
還有的時候,孩子做得很好,我們是用不恰當的表揚“評判”了他們,還是為他們的高興而高興?
我們要意識到,孩子真正的“心的力量”,不是來源於“做得好”,而是來源於“即使做不好,也依然被愛”。
3.親子溝通:保持渠道暢通
回想一下自己的生活片段,大家有沒有發現,很多次,我們和孩子的溝通變成了說教。
紀錄片裡,幾個家長扮演孩子提要求的片段很有意思(孩子要打唇釘、買高價演唱會門票,家長怎麼辦?),不過讓我印象更深刻的,是林老師最後的總結。
她說:“溝通不是想辦法讓對方聽我的。”
大部分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都是想讓孩子聽家長的,因為家長總是下意識覺得孩子的思想不成熟、不理智。
但我們就真的是對的嗎?不一定。
還有,就算是對的。家長一次次“套路”孩子,換來孩子一次次妥協,時間一長,溝通的渠道必然會變得不通暢。
那時候,如果孩子遇到了問題,我們才會發現溝通無門,無力迴天。
所以,我們要真正學會和孩子溝通,建立信任的橋樑,培養平等對話的習慣,給予孩子表達的空間,才能避免隔閡,防患未然。
此外,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保持夫妻一致,互相支持,才能讓孩子感覺到真正的理解和支持……

最後,我想補充一點這部紀錄片很打動我的地方。
就是林老師一直在告訴所有人,照顧好自己。
瀕臨崩潰的父母,要先照顧好自己;
疲憊不堪的孩子,也要先照顧好自己。
孩子不是突然不想上學的,他們默默承受了很久,只是父母後知後覺。
父母呢?很多時候,我們把自己逼得太緊,把生活拉得太滿,把期待加得太重,以至於把家變成了消耗精力的戰場。
我們從未故意傷害孩子,只是在不斷的消耗中,把所有人都弄得喘不過氣來。
身為父母,我們甚至無暇顧及自己的痛苦,又怎麼可能察覺孩子的痛苦?
這不是我們的錯,但這需要我們來調整。
我們都曾是小孩被父母影響,如今孩子又開始受到我們的影響
我們需要意識到,教育的本質,不是控制,而是滋養;家庭的意義,也不是捆綁,而是支撐。
孩子不是家庭唯一的病人。
如果想救孩子,先讓自己開心起來吧……
部分圖源自網絡,侵刪
參考資料:
紀錄片:《我家的孩子不想上學》
也許你還想看看
【新加坡 一半課堂一半旅途】
喜歡記得點亮小紅心
孩子不想學習時,陪他看看這部電影,強過叨叨一萬句
中國家庭隱形的精神內耗:不打不罵,談笑間毀掉親子關係
養廢一個孩子很簡單,跟他講道理、不停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