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沒有人不害怕衝突。

工作裏無法處理好的問題,這是衝突。因爲你的渴望,遇見了障礙。

開車行駛在路上,前面正常行駛的汽車忽然急剎車。這也是衝突。因爲你遇到了生存的危機。

在聊天過程裏,你表達了一個觀點,對方進行了否定。同樣是衝突。因爲你們發生了碰撞。

每一種衝突,都意味着某種程度上的威脅。

這大概就是我們對沖突總是敬而遠之的原因。

可是,至少在兩個人相處的過程裏,對沖突的避免,無助於彼此建立更親密的關係。甚至有時候,需要主動擁抱衝突,才能讓兩個人的關係變得更深刻。

因爲「感知對方的需要」這種能力,只有在衝突之中才能發生和練習。




2.



你是如何感知到自己的需要的?

不妨回憶一下。

無論需要飢餓,需要陪伴,還是需要成功,你都不是通過需要本身感知需要。

也不是通過他人的灌輸感知需要。

你感知需要的唯一方式,就是疼痛——也即某種程度上的不適感。

當你的渴望,遇見了障礙,不適感就產生了。

正因爲有所不適,你纔有慾望改變這種不適。

而有了慾望,就有了需要。

肚子餓的時候,你想要喫東西。這是疼痛帶給你的需要。

工作項目帶來某種心理壓力,這種壓力有時候會讓你想要通過進食或者傾訴來緩解。這些也是疼痛帶給你的需要。

你看到別人說,自己肚子餓了。你幾乎立刻就能知道TA需要什麼。而你之所以會有這種迅速的判斷,是因爲在那個瞬間,你的內心裏看到了這樣一個畫面:

你在肚子餓的時候,想喫東西的畫面。

這個畫面通常是在潛意識中升起的,但如果你開始練習這種覺察,就會更清晰的看到你的心靈是如何被影響,繼而影響你的感知與行動。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那個關於「世界上是否存在着感同身受」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

可感同身受的條件也很清楚,就是擁有相似的經歷。

這種經歷既可以是直接的,比如飢餓。

也可以是間接的。比如曾經感知過自己生命裏重要他人疼痛。




3.



只不過,在兩個人相處的過程裏,彼此的經歷不可能是一致的。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女性的生理疼痛。那是男性絕對無法感受的領域。

如果是一位女性,在看到另一位女性生理疼痛的時候,幾乎立刻就會伸出援助之手。即使兩個人有矛盾也是同樣。

你可以說這源自人性中的善良,但更本質的因素,是彼此都有着同樣的疼痛經歷。否則任何一種善良都無法被喚醒。

而異性先天就缺乏相似的經歷。

這就是爲什麼,現在會流行一種「丈夫體驗」。在男人的腰上綁圓形的重物,模仿女人在懷孕期間的行動方式。用電流刺激男人的身體,模仿分娩時身體的痛苦。一番體驗之後,幾乎每一位丈夫都表示自己更能理解妻子的處境,也更能給出真正的關懷。




4.



當然,不是每一對戀人,都需要去參與這種體驗。但這並不意味着你們不可以創造疼痛。

這需要喚醒對方的疼痛記憶,並且需要大量的溝通。

當你告訴你的戀人,你正處於生理期的時候,他很難會有什麼反應。

但如果你對他說,你生理期的疼痛,比感冒還要難受的話,那麼他多多少少總是能夠感同身受一些。

如果你想讓你的戀人,感受到你被照顧的需要,直接講述你的需要是很難奏效的。但如果你對他說,身體不舒適的時候如果被忽視,就好像你小的時候感冒發燒,卻被媽媽關在家裏不聞不問。除了身體的疼痛,還有心靈的折磨。那麼,他也會更好的理解這種疼痛。

也許你會說,「愛」應該是在對方表達需求之前,就看到這種需求。每一位母親都天然擁有這種本能,如果缺少了這種本能,那麼每一個無法開口用語言表達需要的孩子都沒辦法健康長大。

但男人天然欠缺這一能力。就像女性也天然欠缺男性的肌肉力量一樣——因爲睾酮含量有着巨大的差異。

只不過,欠缺並不意味着缺失,只意味着存在短板。

任何一種短板,都可以通過某種方式來進行最大程度上的補全。

而感知需要的補全方式,就是溝通。

不是普通意義上的聊天,而是觸及疼痛的溝通。

讓你的疼痛,觸及對方內心裏的疼痛記憶。

不要害怕讓對方疼。

那是人生自由與關係變好的開始。

因爲當你此刻的疼痛,與TA記憶中的疼痛建立聯繫的那一刻,你們也就建立了這個世界上最深刻的理解——

彼此感知相同的疼痛。



文/勺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