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經濟觀察  ◥


作者:月半

本文字數:3897字

建議閱讀時間:11分鐘


跑者巴不得希望主辦方從頭到尾安排得服服帖帖,而自己又能夠刷新更好成績。但這些要求的背後,哪些是主辦方分內之事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又有哪些是跑者過於吹毛求疵,這個問題值得深究。


馬拉松賽事,已經從量變進入到質變的時期。


多年來,在經歷了賽事數量井噴的行業高速增長之後,馬拉松賽事已經不再是一二線大城市的專屬,馬拉松也逐漸開始“入侵”縣城,不斷向下沉。


上月公佈的《2024年中國路跑工作報告》顯示,2024年全國累計舉辦各級各類路跑賽事749場,總賽事規模達704.86萬人次,較2023年同比增長100萬人次。


儘管舉辦馬拉松賽事已經不再是一件新鮮事,但如何讓跑友感受到滿意的賽事體驗,成為擺在馬拉松賽事主辦方面前,更為關鍵和核心的問題。


換言之,如何讓700萬跑友從“有得跑”,變成“跑得好”?不斷增長的跑者規模,反過來對賽事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賽事路線上創新?如何提供優質的服務體驗?如何提供便利的參賽流程?賽道補給又是否充足?進離場動線是否容易造成混亂?


無數的小問題匯聚成一個關鍵核心——跑馬拉松,賽事方需要為跑者提供“保姆式服務”嗎?上到天氣事宜,下到補給種類,眾多跑者對馬拉松主辦方提出了嚴苛的“要求”。


用通俗話來說,就是跑者巴不得希望主辦方從頭到尾安排得服服帖帖,而自己又能夠刷新更好成績。但這些要求的背後,有哪些是主辦方分內之事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又有哪些是跑者過於吹毛求疵,這個問題值得深究。


“私兔陪跑”“專業攝影”“倒賣名額”......


跑者對於馬拉松賽提出更高要求的表象,反映出了馬拉松賽事火熱的深層事實。儘管馬拉松賽事不斷增長,但頂級和優質的馬拉松賽事名額依然十分稀缺。這就導致不少跑者用各種途徑或者方式“求中籤”,繼而引發了“倒賣名額”的亂象。


在知名交易平臺“閒魚”上搜索某某馬拉松名額,就能夠看到明碼標價的商品。體壇經濟觀察在平臺上,以計劃於4月20日舉辦的“青島馬拉松”為關鍵詞搜索,可以看到不少跑者用以不同的理由轉賣參賽名額,費用在200元-500元不等。



轉賣用戶既有宣稱自己臨時出差的,也有明確表明自己存在賽事檔期衝突,更有直接表示“想要的兄弟們速速來”來暗示名額交易的。


“倒賣名額”,只是馬拉松行業亂象的其中一幕。


許多跑者為了在賽事裡刷新PB,私下付費請高水平配速員作為自己的專屬配速員,也就是俗稱的“私兔”。日前,職業“私兔”最高月入4萬元的話題受到了行業的關注,也引出了背後的爭論——“私兔”,究竟是否符合規定?


從配速員服務的角度而言,一般來說馬拉松賽事主辦方會根據不同的時間或者水平,提供官方的配速員。官方配速員,是賽事主辦方提供的“公共服務”。


在體壇經濟觀察看來,作為跑者有償付費的定製化服務,“私兔”的存在有其市場合理性,但不應該受到鼓勵或者模仿。


合理,指的是我們能夠感受到跑者對於提升成績的渴望。但這種提升成績的前提是跑者自己日常的訓練作為主導,而不是通過比賽時高水平運動員在旁進行“陪跑”。


站在更嚴肅的角度來評價,跑者請“私兔”的方式無疑等同於賽事作弊的行為。具備一定經濟實力的跑者,能夠請眾多“私兔”在賽道上幫助自己提升成績,而對於那些日常辛苦訓練的跑者群體,他們自覺尊重和遵守賽事方制定的規則。


那麼對於那些視參加馬拉松為自我突破、自我超越的普通跑者而言,這個行為並不公平,也體現不了參加馬拉松賽事的真正精神。


國內跑者,被“慣壞”了嗎?


有跑者願意有償聘請“私兔”獲得更優質的賽事服務,也有跑者因為賽事沒有提供“保姆式服務”而憤憤不平。


平心而論,每一場馬拉松賽事都是多則數萬人,少則萬餘人的大型賽事。要讓每一位跑者都滿意,難度可想而知。


在體壇經濟觀察看來,賽事方提供的基礎服務,如交通輸送、健康保障和賽道補給等這些理應做足做全,因為這是賽事安全順利運行的保障。


至於跑者吐槽的參賽包和完賽包不夠豐盛、路線坡道大小和路邊風景等,這些更多是在馬拉松基礎以外的因素。特別是跑者吐槽天氣原因,這個或許更是屬於“無厘頭”的吐槽。


從賽事日程編排的角度分析,每一位主辦方都會儘可能將賽事放在清爽的天氣舉辦,因為這不僅關乎到參賽選手能否擁有良好的賽道表現,同時關乎所有工作人員的健康安全。


畢竟天氣是馬拉松賽事的X因素。近日北方的極端大風造成了多場馬拉松以及越野賽延期,這再次證明了在大自然面前人們無能為力。



前不久的岳陽馬拉松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4月6日舉辦的岳陽馬拉松就遇上了高溫天氣,而同時連續跑了多屆岳陽馬拉松的跑者賽後表示,去年的天氣很涼爽體感很好,今年遇上了這樣的天氣也無能為力。


一位湖北跑者賽後在岳陽馬拉松官方問卷調查下評論,“很好,就是去跑崩了,沒啥理由,菜就多練”。


在這條問卷底下,許多跑者表露出了對岳陽馬拉松多年來持續的升級和改進感到滿意,特別是半馬路線的更新真正體現“躍馬江湖”的特色,從長江到洞庭湖。而岳陽馬拉松官方也不斷吸納跑者的建議和反饋,表示未來在更多細節方面存在升級的空間,帶給更多跑者優質的參賽體驗。


多變的天氣和大坡道在國外馬拉松賽事也不是沒有先例。作為全球七大滿貫馬拉松之一(2025年起新增悉尼馬拉松)的波士頓馬拉松,正是以多變而極端的天氣著稱,全程還有幾個大坡,也被跑者稱為傷心坡。


存在一定難度賽事條件的波馬,反而更增加了跑者心中的征服欲。


“內卷”的馬拉松賽事服務

在於政府“兜底”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跑者吐槽的除了賽事保障外的服務問題,也暴露出了馬拉松賽事中的某些潛在困境——跑友們是否太過依賴主辦方的“全方位照顧”,是否開始將馬拉松變成了一個以考驗主辦方服務為主的競賽,而非單純的自我挑戰和堅持?



北京金英熊體育文化產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運營過環青海湖超級馬拉松和黑龍江冰上馬拉松等多項馬拉松賽事的樊龍智認為,目前國內的一些馬拉松賽事確實對選手照顧得特別好,背後原因在於政府和社會資源在“兜底”。


“因為很多馬拉松賽事是被當做城市名片,導入了更多的社會資源和政府資源,所以服務力度和範圍就比較大。一般全馬的報名費約為150-200元,但是跑者就享受了非常高的溢價服務。如果從國際化和商業化的角度來說,一般國內馬拉松報名費完全是不夠支撐賽事提供的服務的。”


樊龍智對體壇經濟觀察表示,他認為主辦方的“保姆式服務”應該是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務,而不是巨嬰式無微不至地照顧。“反過來說像海外跑者他們對於賽事沒有非分的要求,都是尊重賽事規則。這樣對於賽事主辦方是減輕了不少的壓力。”


馬拉松賽事主辦方是否需要提供“保姆式服務”,這一問題的爭議性在於服務與自主之間的界限。從馬拉松的本質來看,馬拉松運動一直強調的是自我挑戰和體能極限的突破。


如果賽事方提供過多的“保姆式服務”,無論是定製化的各種陪跑、補給以及拍攝服務等,都可能會削弱參賽者的自我挑戰精神。更何況,過度的個性化服務會使賽事偏離原本的目標,進而讓一些跑者失去對比賽本身的挑戰意義。


體壇經濟觀察認為,構建健康的馬拉松賽事服務生態需要達成多方共識,明確責任劃分。賽事方應明確服務的“底線保障”——將醫療救援、飲水和能量補給等紅線內容列為強制安全保障,而對私兔陪跑、商業跟拍等增值或附加服務,實施資質認證、行為規範甚至予以限制。


國外存在馬拉松“保姆式服務”嗎?


根據不少跑者的感受反饋,在國外參加馬拉松賽事,更多是“自助式”參與。



據體壇經濟觀察查閱資料和與參加過國外馬拉松賽事的跑者交流發現,不少國外的馬拉松賽事服務遠沒有國內的豐富,甚至國外許多知名的大型馬拉松賽事服務,還比不上國內三四線城市舉辦的。


這背後的原因除了有文章前述的政府“兜底”外,也在於國外賽事主辦方希望給跑者帶來的只是一個跑步的機會,讓跑者體會對於跑步的初心,而不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服務競賽”去拉攏跑者歡心。


更直白地說,主辦方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讓跑手能好好跑步,而不是讓跑者在這場馬拉松賽事中感受到無微不至的細心服務。


關鍵之道創始人、CEO張慶擁有10年的馬拉松參賽經驗,並參加過巴塞羅那、柏林、紐約和東京馬拉松等海外知名馬拉松賽事。他對筆者表示,就國外參加馬拉松比賽的體驗而言,國內確實要更“卷”。


張慶以今年參加的東京馬拉松舉例。國內許多馬拉松賽事主辦方,以豐盛的參賽包和完賽包吸引跑者參賽。“在東京馬拉松,你連參賽T恤都是要付費購買的,而不是主辦方免費提供的。”張慶表示。


張慶在社交媒體分享的短視頻顯示,東京馬拉松的參賽包只有一片號碼布。要是放在國內,這樣的參賽包配置或許會受到國內跑者的“質疑”。


不過一片號碼布並不能代表東京馬拉松沒有服務。張慶表示,東京馬拉松的賽事服務更多體現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在賽前領取裝備的動線和時間安排,存包點與起點之間的動線設計,還有補給點的合理安排,這些馬拉松賽事的基礎服務水平都是非常高的。”


以服務細緻著稱的東京馬拉松,起終點並不在同一個位置。那麼對於跑者來說,應該如何在跑完42.195公里後還能夠順利和快速拿到自己的行李?對此,東京馬拉松為跑者提供了從起點到終點的行李託運服務。跑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申請。


對於參賽規模在3.8萬人的東京馬拉松而言,行李託運服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這背後體現的是東京馬拉松主辦方在後勤工作以及志願服務培訓的足夠到位。


在張慶看來,國內路跑賽事運營方“卷服務”並沒有問題,但是要看是哪方面“卷”。“在賽道設計,從報名參賽完賽的過程和動線,安全、醫療和補給的保障,還有志願服務等這些關乎跑步本身的服務,我覺得更應該去下功夫。”


體壇經濟觀察認為,從公元前490年菲迪皮得斯的悲壯奔跑到今日城市賽道的喧囂,馬拉松的本質始終是人類對極限的敬畏。當賽事方不再攀比“服務清單”,跑者不再依賴“保姆式呵護”,這項運動才能傳遞出“一個人與42.195公里對話”的純粹力量。



爆料、尋求報道

請加微信或電話:18513666418

   往期回顧  
(點擊圖片即可獲取全文)

安踏的狼爪“抓向誰”?

不會立人設的運動員不是好代言人

圖片

關於體壇經濟觀察


體壇經濟觀察是體壇傳媒集團打造的一個體育商業全媒體平臺,通過提供真實、易懂、硬核、有趣的體育商業報道、分析和評論,不同維度地立體呈現體育跟商業、科技、社會、文化、時尚、營銷的關聯。在這裡,你將跟各個體育細分領域越走越近,產生商業上的碰撞。



體壇傳媒集團微信公眾號矩陣




 點擊名片 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