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招生沒有“內部指標”,家長們別被騙了 | 新京報快評

這樣的防騙提醒,除了要通過媒體在大城市大力宣傳外,更要及時下沉到縣城及鄉鎮。

考生和家長在某高招諮詢會上諮詢。圖/新華社

 | 蘇士儀

一些不法分子聲稱,有內部特殊渠道、掌握內部招生名額,或是能夠通過“定向招生”“委培招生”等名義“降分錄取”考生,有的甚至還僞造公文印章,冒充軍隊機關或招生部門工作人員,以達到騙取錢財的目的。


近期,隨着各地高校招生錄取工作陸續啓動,一些不法分子開始將“黑手”伸向了考試招生領域,利用考生和家長的急切心態和僥倖心理,通過編造不實信息、虛假誇大宣傳、製造報考焦慮等方式,藉助高科技手段實施詐騙。


爲此,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結合近年來個別地方出現的一些案例,提醒廣大考生和家長,應從正式渠道瞭解、確認考試招生政策和信息,切勿輕信各種團伙和個人的蠱惑以致上當受騙,遭受各種損失。


在大學招生錄取的關鍵時刻,教育部及時發佈相關內容,針對既往出現的典型案例加以提醒,無疑正當其時。


在以往,每到大學招生的關鍵時刻,總有各種各樣的詐騙信息出來,忽悠涉世不深的考生和對招考政策不瞭解、心存僥倖之心的家長。有的甚至號稱自己手裏有“內部指標”,可以“花錢能買大學名額”,這讓不少人“心動不已”。


但誠如教育部所提醒,高校招生錄取有着嚴格的工作流程。高校招生計劃須由省級招生考試機構統一向社會公佈,否則一律不得安排招生。高校在招生省份未完成的招生計劃,也須通過公開徵集志願錄取,並不存在所謂的“內部指標”。


就此看,考生及家長顯然要高度警惕此類“花錢能買大學名額”的詐騙信息,切勿輕信,進而上當受騙。


從現實看,這樣的提醒也不能止於紙面,除了要通過媒體在大城市大力宣傳外,更要及時下沉到縣城及鄉鎮。


與大城市流暢的信息傳播不同,縣城及鄉鎮更容易因信息不對稱導致認知盲區,令一些考生及家長對相關新型詐騙的認知可能不是特別到位,對一些新興詐騙手段可能不夠敏感,也缺乏對複雜騙局的分辨能力,往往更容易掉進此類詐騙陷阱。


尤其是近年來,各類蕪雜的信息充斥於社交平臺,一些詐騙分子往往藉助互聯網工具發佈所謂的“內部名額”信息。有的甚至在相應的社交平臺上開設賬號,專門針對那些分數與招考分數線差幾分的考生和家長,“量身定製”相關騙局。


對此,各方都應加以警惕。這意味着,有關部門、教育機構以及相關平臺也應針對性地加強相關網絡信息監管,聯動起來,及時揭露和打擊虛假宣傳。同時,要拓寬正規信息傳播途徑,進一步提升招生政策的透明度,對沖詐騙信息的傳播。


職能部門應加大對相關詐騙行爲的法律懲戒力度,社會各界還應形成共識,加強對考生和家長的風險防範意識培養。如此,方能進一步壓縮那些打着“內部名額”“定向招生”“委培招生”等名義進行詐騙的空間。


總而言之,此次教育部的提醒十分及時且必要。各方也該凝聚力量,共同幫助考生和家長填報好高考志願,別讓他們被那些所謂的“內部指標”騙了。


撰稿 / 蘇士儀(媒體人)

編輯 / 何睿

校對 / 劉軍


推薦閱讀:
13萬元存款離奇消失,銀行到底哪裏“失誤”了?| 新京報快評
院長致辭批摜蛋是“頹廢之風”,有些苛責了 | 新京報快評
員工孩子考高分企業獎10萬 ,是“炒作狀元”嗎?| 新京報快評
地理考試充滿企業元素,問題出在哪裏?| 新京報快評
美國大選首場電視辯論:自戀、互嗆與算計 | 京釀館

歡迎投稿:
新京報評論,歡迎讀者朋友投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評論選題須是機構媒體當天報道的新聞。來稿將擇優發表,有稿酬。
投稿請在郵件主題欄寫明文章標題,並在文末按照我們的發稿規範,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職業、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以及銀行賬戶(包括戶名、開戶行支行名稱)等信息,如用筆名,則需要備註真實姓名,以便發表後支付稿酬

點擊下方公號名片,閱讀更多精彩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