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美國水果都是進口的,這是壞事嗎?

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報》發佈,即使我們允許了也不許轉載*

冬天逛美國超市的人都知道,超市裡滿滿的都是來自智利的葡萄、墨西哥漿果以及越南的火龍果,顯然,美國農產品多數都源自這些外國農場。

幾十年來,進口形勢一直都在穩步增長,但這種變化究竟有多大,結果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如今,美國人所購買的新鮮水果有半數以上來自其他國家,來自其他國家的新鮮蔬菜則接近三分之一。

很多消費者都喊著“源自本土”、“當時當季”以及“從農場到餐桌”這樣的口號,超市貨道里卻無一例外堆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農產品。儘管特朗普政府釋出了“美國優先”的貿易保護主義立場,但進口似乎依然保持著持續增長的態勢。

正因如此,審視這一轉變的由來、這種轉變又將意味著什麼、對美國消費者和農民來說是好是壞,這些問題放在當下進行探討再合適不過。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新聞學教授邁克爾·波倫(Michael Pollan)表示:“在此之前我並不知道我們的水果有一半以上都來自其他國家,我很震驚這種情況竟然會來得這麼快。”波倫教授分析本土化與全球化食品體系之間矛盾關係的著作非常暢銷。

美國的進口形勢大幅上漲,拉丁美洲和加拿大成為了美國最主要的進口來源國,這種趨勢可追溯至過去 40 年間其他領域所發生的諸多變革,而道路、集裝箱運輸和倉儲技術的改善與提高更是首當其衝。園藝工作者開發出了各種能夠適應氣候變暖的品種和種植方法:譬如,墨西哥中部地區如今也可以種植藍莓和黑莓。

而收入的提高也刺激了美國人對於全年供應新鮮水果的更大需求。移民帶來了富有家鄉味的飲食,而這些飲食有時候(如鱷梨和芒果)也成為了大多數美國人都可以接受的主流食物。外國的種植者充分利用了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國際貿易協定降低了進口關稅,也打破了其他眾多的進口壁壘;與此同時,面臨著國內“監管壁壘”(regulatory hurdles)的美國農民紛紛將農業生產轉移至了以墨西哥為主的其他國家。

幾乎沒人知道這個故事中還有這樣一個關鍵的部分:過去 20 年來,美國農業部頒佈了大約 100 條新規定,依據這些規定,美國可以從某些國家進口特定農作物,比如從秘魯進口辣椒。此前出於防範外來有害生物與疾病需要而禁止進口的農作物也得以通過新型的“系統方法”獲准進入美國市場,這些系統方法能夠通過將果園檢查、噴霧機和水果套袋等方法相結合的方式管理潛在的有害生物與疾病風險。

最近,這些協議的適用範圍還覆蓋了包括中國蘋果和哥倫比亞鱷梨在內的為數眾多的國外農作物。一些農作物進口事宜(中國柑橘、歐洲蘋果)目前依然處於決策商討階段,另外也有部分農產品尚有待商榷(巴西柑橘、墨西哥番石榴)。

美國農業部經濟研究局(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數據顯示,美國進口新鮮水果的食用比例從 1975 年的 23% 上升到了 2016 年的 53.1%。新鮮蔬菜進口量從 5.8% 上升到了 31.1%。(儘管如此,美國仍然是一個農業淨出口國,穀物、大豆、肉類和堅果類的出口貿易總額佔到了貿易順差的絕大部分比例。)

隨著進口農產品的普及化程度越來越高,包括芒果(1975 至 2016 年間增長了 1850%)、檸檬、鱷梨、葡萄、蘆筍、洋薊和南瓜在內的多種農作物人均消費量也得到了大幅增加。與此同時,桃子、橙、捲心菜和芹菜這些以美國本土種植為主的其他農作物的消費量卻出現了下降。

進口 vs. 國產

對於消費者而言,進口熱潮所帶來的主要優勢在於新鮮農產品的普及型越來越高、品類更加豐富。特別是在冬季的時候,人們可以選購進口的漿果、葡萄和各種核果,而不用再像之前一樣只有柑橘和庫存的蘋果可選。

波倫認為:“人們動不動就對國外的食物評頭品足,但若要問這些食物是否有益於健康,一般來說答案是肯定的。”

許多進口產品的成本往往要低於國內生產的同類產品,而來自進口產品的競爭也壓低了國內產品的價格。

很多消費者都喊著“源自本土”、“當時當季”以及“從農場到餐桌”這樣的口號,超市貨道里卻無一例外堆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農產品。

有時候,進口產品也會比國內同類產品更加新鮮。新西蘭春天新收穫的嘎拉蘋果可能要比美國果園去年秋天採摘的蘋果口感更脆一些。還有一些諸如現在正當季的智利無籽玫瑰香葡萄之類的進口水果,口感一流。

但與進口傢俱或洗衣機不同,農產品極易腐爛,對運輸的要求也很高。為了方便運輸,這些農產品採摘的時候可能尚未完全成熟。如果需要將農產品保存得更就一些,口味可能就會稍顯遜色,而以殺蟲為目的的強制性出口處理過程(對芒果進行熱水處理,柑橘則需接受冷水處理)也使得農作物的味道或口感略遜一籌。

很多水果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酸度降低、變味;例如,放置了數週的櫻桃外表可能看起來尚能接受,但口感會變差。蔬菜也是如此。美國本土產的蘆筍主要來自加利福尼亞、密歇根州以及華盛頓,與纖維質更明顯、更有彈性的墨西哥和秘魯進口蘆筍相比,本土蘆筍的口感更加鬆軟、多汁、味美。

放置的時間越久、營養越低,這聽上去似乎非常合乎邏輯;就維生素 C 這類化合物而言,營養水平的確會隨著時間退役而逐漸降低。但似乎並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總體營養成分會出現非常明顯的降低。營養學家認為,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來看,進口農產品更加普及和消費量增加所帶來的益處要遠遠大於諸如此類的擔憂。

與國產農作物相比,進口水果和蔬菜似乎更容易引起食源性疾病,但並沒有證據能夠論證這一說法。經常為消費者提供有關食源性疾病案例出庭辯護服務的西雅圖律師比爾·馬勒(Bill Marler)認為:“我並不認為美國本土以外所產的農作物安全性不及美國國產農作物。”

需要引起注意的問題在於,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 2015 年的一份報告顯示,9.4% 的進口水果樣本違反了聯邦農藥殘留標準,而國內水果樣本的不合格率僅有 2.2%。(就蔬菜而言,進口蔬菜和國產蔬菜的不合格率分別為 9.7% 和 3.8%)。但這可能並不足以論證避免進口農作物的必要性。

紐約大學營養學、食品研究和公共衛生專業名譽教授瑪麗恩·耐斯特(Marion Nestle)認為:“不管怎麼說,‘吃自己種的蔬菜’都是一個很好的建議。與農藥危害相比,植物性飲食的有益之處往往更加明確。”

中國哥斯達黎加等國有關欺詐現象的報道引發了人們的普遍關注:標明有機的進口農產品是否與國內同類產品一樣,確實不含任何農藥殘留?

在已發表的科學研究中,並沒有與這一主題直接相關的研究內容。有機中心(Organic Center)是一家提供有機食品與農業信息的非營利組織,該中心科學項目主任傑西卡·沙德(Jessica Shade)表示,所有經過認證的國外進口和國產有機農產品,都需要接受認證機構的殘留檢測和農場現場檢查。

即便如此,波倫表示:“與進口有機農產品相比,我通常會更相信國產有機農產品。”

此外還有一些環境問題:與“從農場到餐桌”的國產農產品相比,進口水果和蔬菜往往運輸時間更長,無論是碳排放還是汙染程度上,進口農產品造成的危害更大。空運進口的農產品更是如此,這些農產品較海運進口的農產品而言更加新鮮,成本也更加高昂。

但運輸里程只是環境成本的一部分,與日光溫室下培育的淡季國產農產品相比,在國外適宜的氣候條件下種植的水果和蔬菜有時候對農業資源的要求更低、通常也更具可持續性

墨西哥(美國最大的農產品供應國)包括鱷梨芒果酸橙在內的某些出口農產品的生產與包裝往往會受到以洗錢、推動業務多元化為目的的販毒團伙的控制或勒索。儘管當地的種植者和民兵奮起反抗,但販毒團伙管控對農產品質量、成本和健康所造成的影響尚不得而知。

豐收的農民

對於美國農民而言,進口的影響好壞參半。很多農民因農產品國家貿易增加而獲利(其中包括美國西北部的蘋果和加利福尼亞的柑橘種植者),但也有農民因此利益受損(佛羅里達州西紅柿和加利福尼亞蘆筍的生產者)。

絕大多數種植者組織堅持認為,總體而言,美國農民均受益於諸如《北美自由貿易協議》這樣的貿易協定。

提到菠蘿,人們通常都會聯想到夏威夷,但美國市場上的菠蘿有 99.9% 都是進口菠蘿。

代表亞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亞、科羅拉多州和新墨西哥州農民利益的西部農場主協會(Western Growers)國際貿易主管肯·吉利蘭德(Ken Gilliland)指出:“總體而言,《北美自由貿易協議》的影響是積極的,我們反對美國退出該協議。取消《北美自由貿易協議》、實施關稅將對我們協會會員的出口能力造成負面影響。”

然而,出口的大部分優勢已經落到了種植大戶身上。

加利福尼亞州小型農場倡導組織家庭農民社區聯盟(Community Alliance With Family Farmers)政策主管大衛·路斯汀(David Runsten)表示:“很明顯,大型承運商是農產品全球化的獲利者。加利福尼亞的小型有機農產品種植者正面臨著進口增長所帶來的影響。”

特朗普政府取締非法移民的做法可能會加劇勞動力短缺、增加勞動力成本,而勞動力成本上升正是多數美國農民所面臨的嚴重威脅。路斯汀表示:“如果想要繼續實現國內絕大部分農產品的增長,美國就需要移民改革和穩定的勞動力隊伍。”

一場嚴重的蟲害、類似斑翅果蠅柑橘綠化症等疾病所導致的農作物減產損失及後續防治費用高達數十億美元,而農民承擔的這些損失最終也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商業進口農作物是否在這些天災的扮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又或者說,正如人們普遍認為的那樣,個人走私農產品和作物等其他渠道導致了這些天災?

農業部植物健康科學技術中心(Center for Plant Heal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執行主任菲利普·伯格(Philip Berger)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很難完全判定蟲害的引入渠道是否受到監管。與其他可能引入蟲害的渠道相比,受美國農業部管控的進口食用農產品引入新型蟲害的風險較低。”

然而,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發現,貿易協定以及由此帶來的農產品運輸量的增加可能導致了外來入侵物種進入美國的問題。到目前為止,尚無研究將這些點點滴滴完全聯繫在一起,也沒有人估算過進口農產品導致的蟲害和疾病給美國農民所造成的損失。

從事外來入侵物種研究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環境科學與政策副教授邁克爾·R·斯普林伯恩(Michael R. Springborn)表示:“我們在檢查資源上的投資是否跟上了貿易增長的步伐,這一點尚不清楚。”

農產品是否會走上與魚類進口相同的道路?

無論是利是弊,美國的進口形勢很有可能都會保持繼續增長的勢頭。農業部近期的一份報告顯示,從 2016 年到 2027 年,新鮮農產品的進口量將上漲 45%,這就意味著10 年之後,美國市場上進口的水果和蔬菜所佔份額將分別達到四分之三和將近 50%。

換句話說,我們的農產品最終將會面臨和魚類產品相同的命運:美國市場上的進口魚類產品佔到了 80%

代表超市和種植者利益的美國農產品營銷協會(Produce Marketing Association)行業關係副總裁凱西·米恩斯(Kathy Means)表示:“如果我們無法在國內種植農產品,最後我們將不得不倚賴進口。對此我一點也不覺得不舒服。”

聯邦政府把重點放在了經濟因素上。農業部長的貿易顧問賈森·哈夫邁斯特(Jason Hafemeister)在一次採訪中表示,總體上而言,貿易增長對農民和消費者是有利的。他還補充道,特朗普政府正在想方設法確保為美國農民創造一個公平的貿易競爭環境,但政府也希望讓消費者選擇自己關心的農產品要素:價格、新鮮程度抑或產地。

面對出口形勢不斷攀升,波倫對此憂心忡忡其實也並不令人感到以外。他表示:“在我看來,倘若我們不大幅提高國產農產品比例,這將會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因為這既與質量休慼相關,同時也影響著農民給社會帶來的環境知識。”

如有條件,消費者可以通過購買本地或國產農作品來支持這一觀點,並對新鮮度欠佳的進口農產品質量下降的問題保持警惕。美國人能否享受到日益全球化的供應所帶來的好處,但與此同時又不會失去國內產品帶來的真正益處,這一切就要看未來的十年乃至二十年的發展變化了。

波倫表示:“不要低估食用當季水果蔬菜的習慣,當季水果上市時人們就可以享受到這種食之樂趣。”


翻譯:熊貓譯社 唐塵

題圖版權:Roman Davayposmotrim on Unsplash;文中圖片版權:Jens Mortense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 2018 THE NEW YORK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