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結論  //


當前政府債供給情況:2025年一季度政府債供給明顯快於往年,主要是國債和置換債支撐。從期限分佈來看,國債發行以5年及以下中短期限為主;地方債發行則以10年及以上長期限為主,超長期限債券發行佔比在60%左右明顯高於歷史情況。從結存限額的角度來看,截至2024年底國債結存限額為0.63萬億元,地方債結存限額為5.25萬億元,但5.25萬億元的地方債結存限額中包含了2025年、2026年每年2萬億元的置換債額度,需要對應扣除,因此剩下1.25萬億元地方債結存限額才是2025年可以使用的部分。

後續政府債供給預測:在不考慮增量財政的情況下,二季度政府債供給壓力不小,4-6月單月淨融資量均超過1.5萬億元,在國債買賣尚未重啟的情況下,需要央行降準提供中長期流動性支持金融機構消化政府債券的發行。當然也可以看到下半年尤其是9月往後政府債供給壓力明顯減輕,這將給增量財政留出空間。考慮到目前有31個地區公佈了二季度地方債發行計劃,單純考慮二季度我們也可以以發行計劃作為依據來觀察二季度政府債供給情況。截至4月9日,二季度地方債發行計劃合計2.09萬億元,4-6月分別發行8139億元、5770億元、7020億元。綜合來看,如果假設自審自發地區新增專項債在二季度發完+置換債在4月發完,則2025年二季度政府債淨融資規模為5.05萬億元,如果假設地方債完全按照公佈的發行計劃發行,則2025年二季度政府債淨融資規模為2.91萬億元,無論是哪種假設情況,5月均是二季度中政府債供給壓力最大的一個月。

地方政府債最新觀點:今年以來保險一直在穩步淨買入地方債,2月開始淨買入規模加大,與地方債供給節奏較為一致,期限主要集中在15-30Y,與負債久期較為匹配,截至4月9日累計淨買入在5700億元左右,是2024年同期2500億元左右的2.3倍,但是在保險更大幅度淨買入的過程中一季度超長端利差並沒有收窄,10Y以上長期限地方債與國債利差始終處於較闊的位置。並且從3月下旬開始中短端地方債與國債利差得到進一步走闊,從利差角度來看目前5Y及以上期限利差均較闊,有一定的配置價值,3月20日10Y、15Y地方債與國債利差高達30bp,此後基金從淨賣出地方債轉為淨買入地方債,淨買入接近500億元,期限主要集中在7-15Y(左開右閉)。

短期內利差是否能收窄具有不確定性,後續影響利差的因素包括:(1)貿易戰發酵後財政加快發力確定性高,從前文的預測來看二季度供給壓力不小,歷史上供給放量時利差較難收窄,往往以走闊或者高位震盪為主,但如果5月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啟動,也可能導致超長端利差收窄;(2)3月開始地方債一級發行投標設置體現出一定地域差異,更多地區將投標加點下限從5bp提高至15bp;(3)銀行負債荒情況明顯緩解,國股行日度淨融出餘額穩定在3萬億元左右,本週資金面逐步轉松、資金利率總體下行,一季度較為緊張的流動性情況逐步被打破,二季度央行降準有望落地,也將支持商業銀行承接政府債發行。總體來看5月之後利差收窄概率更大,但目前市場風險偏好明顯下降,利好債市,也不排除提前壓縮的可能性,目前絕對點位還不錯,可考慮提前佈局。

此外,從各地區不同期限估值情況來看3月開始5Y-3Y地方債利差持續偏低,部分地區一度壓縮至1bp左右,目前利差有所修復,大部分地區在4-8bp之間,而歷史中位數在15bp左右,短端3Y依舊偏凸。

風險提示

政府債供給超預期,經濟表現超預期,市場風險超預期。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考報告原文,PDF鏈接如下:

【華福固收】二季度政府債供給預測及地方債投資思路-20250411.pdf



 報告信息

證券研究報告:《二季度政府債供給預測及地方債投資思路

對外發布時間:2025年4月11日

證券分析師:徐亮

資格編號:S0210524040003

郵箱:[email protected]


研究助理:黃紫儀

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析師簡介

徐亮:華福證券研究所所長助理,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著有《國債期貨投資策略與實務》一書。研究風格偏投資實務和債券策略,在利率債、信用債、轉債、國債期貨等的交易和配置上有精細化的研究框架和思路。擅長從資產性價比、交易行為、市場隱含信息、量化分析等角度挖掘投資機會。
· 往期回顧 ·
相關研究

頭部城農商行的二永債怎麼看

關稅影響下資金面如何演繹?

美國“對等關稅”及國內政策應對

債券利率下行到位了嗎?

美國關稅政策對轉債市場影響幾何?


 法律聲明及風險提示


通過本公眾號發佈的觀點和信息僅供華福證券客戶中符合《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規定的機構類專業投資者參考。因公眾號暫時無法設置訪問限制,若您並非華福證券客戶中的機構類專業投資者,請您取消關注,請勿訂閱、接收或使用本公眾號中的任何信息。對由此給您造成的不便表示誠摯歉意,感謝您的理解與配合!

本公眾號所載內容僅面向專業機構投資者,任何不符合前述條件的訂閱者,敬請訂閱前自行評估接收訂閱內容的適當性。訂閱本公眾號不構成任何合同或承諾的基礎,華福證券不因任何訂閱或接收本公眾號內容的行為而將訂閱人視為本公司的客戶。

本公眾號不是華福證券研究報告的發佈平臺,所載內容均來自於華福證券已正式發佈的研究報告,訂閱者若使用所載資料,有可能會因缺乏對完整報告的瞭解或缺乏相關的解讀而對其中關鍵假設、評級、目標價等內容產生理解上的歧義。提請訂閱者參閱華福證券已發佈的完整證券研究報告,仔細閱讀其所附各項聲明、信息披露事項及風險提示,關注相關的分析、預測能夠成立的關鍵假設條件,關注投資評級和證券目標價格的預測時間週期,並準確理解投資評級的含義。

華福證券對本公眾號所載資料的準確性、可靠性、時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本公眾號資料、意見等僅代表來源證券研究報告發布當日的判斷,相關研究觀點可依據華福證券後續發佈的證券研究報告在不發佈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華福證券的銷售人員、交易人員以及其他專業人士可能會依據不同假設和標準、採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頭或書面發表與本公眾號資料意見不一致的市場評論或交易觀點。

本公眾號內容並非投資決策服務,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構成對接收本公眾號內容受眾的任何投資建議。訂閱者應當充分了解各類投資風險,根據自身情況自主做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投資風險。對依據或者使用本公眾號所載資料所造成的任何後果,華福證券均不承擔任何形式的責任。

本公眾號及其推送內容的版權歸華福證券所有。未經華福證券事先書面許可,任何機構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翻版、複製、刊登和引用相關內容,否則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後果及法律責任由私自轉載、翻版、複製、刊登和引用者承擔。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