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領克設計中心總裁:“少即是多” 有些乏味,極簡不是唯一解


新能源汽車設計不會像智能手機那樣 “iPhone 化”。



文丨朱麗琨

編輯冒詩陽



2024 年,當你堵在北京上海晚高峯的車流中,無聊間玩起看尾燈猜車型的遊戲,一條泛着紅光的貫穿式尾燈一定會讓你猶豫。幾年前,你也許能脫口而出 “林肯”,現在答案可能是十幾個新能源車品牌。


貫穿式大燈直到 2018 年前還不存在,最近兩三年已經滿街 “撞臉”。理想 ONE 最先把前臉格柵上的燈帶和兩側的位置燈連起來——沒什麼功能性,就是理想爲自己尋找的一個強烈的品牌識別特徵。很快,多家車企也開始這樣做,理想又投資上億元研發燈帶外殼注塑機,做出不帶斷點的燈帶,纔算守住這份 “個性”。


新能源車發佈會 PPT 上頻繁出現 “科技感”“未來美學” 等詞彙,暗示無限想象空間,最終都坍縮成有限的幾種要素的排列組合:LED 燈帶、圓潤的前臉、流線型車身、隱藏式門把手……


如今流行的風潮仍然沒有脫離 2012 年上市的特斯拉 Model S 的設計框架。這款車奠定了特斯拉的設計語言。


流線型車身和圓潤的前臉是爲了提升空氣動力效率,降低風阻、增加續航;隱藏式把手減少的幾釐米凸起也對降低風阻有重要意義。


“Model S 通過設計傳達的核心主題是效率。”2009 年,Model S 第一次亮相,特斯拉首席設計師弗朗茨·馮·霍爾茲豪森(Franz von Holzhausen)在品牌博客中寫道。


如今,關於效率的表達正在一步步走向極致。近三年,Model Y 以外所有車型都去掉了實體換擋桿,改用中控屏幕滑動換擋。這個改動引起爭議,不少人調侃 “建議下一代車把方向盤也做進屏幕”。特斯拉只是在延續他們十幾年來做內飾設計的理念——駕駛越來越智能,相關的按鍵、操作杆都會變得多餘。


也有車企探索 “特斯拉風格” 以外的可能性,寶馬堅守 “家族血統”,在近兩年推出的新能源概念車上仍然做了雙腎格柵,儘管這兩個汽車的 “鼻孔” 已經不再具有功能性;阿維塔則是激進地打造 “科技感”,除了中控大屏,還有一條橫跨主副駕視野區的 “帶魚屏”,一些版本的後視鏡也做成車外攝像頭加車內左右兩塊小屏幕。


成立於燃油車時代的領克也正在尋找新能源時代設計的解法。領克設計中心總裁史蒂芬·羅森(Stefan Rosén)同樣追求用設計表達效率。他曾爲一個空調出風口的尺寸和工程師團隊反覆爭取。工程師希望它更大,充分滿足性能要求。史蒂芬希望它更小,這樣才能看起來更現代、高效。


但史蒂芬不認同特斯拉的極簡內飾,“如果把一切都移除,會讓車內看起來有點空洞。” 他和團隊保留他們認爲更適合物理操控的按鍵。他認爲未來的私家車也不會像智能手機那樣趨於 “iPhone 化”,人們仍然會希望汽車上的硬件可以展現出鮮明的個性特徵。


“less is more” 這個極簡主義原則在史蒂芬看來是乏味的。他和團隊試圖給一輛車帶來興奮感和樂趣。領克車頭有一條醒目的平行線日行燈,C 柱上有一對鯊魚鰭形狀的折角,尾燈是橫向燈帶和縱向水晶燈塊的結合,在一衆貫穿式尾燈中也能被一眼認出。


“一些品牌的車看起來像你去銀行貸款時穿西裝的樣子。” 史蒂芬挺直腰板,做了個整領子的動作,笑着說,“但我們希望領克的車更像你在和朋友們見面時的樣子,更有個性,更加休閒。”


一些汽車設計師評價領克的車設計元素過多,不夠簡潔。


領克希望保留豐富的設計語言,爲了讓豐富不至於變成繁雜,領克設計團隊強調 “一隻手” 原則,即考慮整體性。在爲 5 月發佈的最新車型 07-EMP 設計新版座椅後,史蒂芬和團隊又花大量精力重新設計儀表板過渡到車門上部的方式,讓它和座椅在視覺上更和諧。




領克是吉利與沃爾沃合資成立的品牌,和沃爾沃共享平臺架構,這讓領克用設計實現品牌差異化的訴求更爲迫切。這對史蒂芬本人也是一個挑戰。加入領克之前,他在沃爾沃工作了 18 年。他有意識地做一項思維練習,也把這個問題拋給團隊:沃爾沃的反面是什麼?


“對北歐人來說,光是如此寶貴。但我們想,爲什麼不擁抱 ‘黑暗’ 呢?” 在位於瑞典哥德堡的領克設計中心,史蒂芬和團隊逐漸討論出一個品牌價值關鍵詞:dark,和沃爾沃 “北歐之光” 的理念相區隔。他們從上海夜幕降臨的時刻獲得靈感:廣告牌和各處燈光亮起,霓虹閃爍,摩天大樓被映亮……大都市夜晚的光影對立延展成領克的第一代設計語言。


從 2013 年品牌初創,史蒂芬的設計團隊就需要在各種層面尋找平衡:兼顧個性和大衆審美、燃油車與新能源車受衆,兼顧中國市場極爲重視的乘坐感、後排空間的需求,以及注重駕駛體驗的北歐傳統。


史蒂芬 2013 年加入初創期的領克時,中國新能源產業處在爆發前夜。史蒂芬決定從設計第一輛燃油車就不再把重心放在與發動機相關的元素上,比如格柵等。而是在車的前臉設計了平行線形日行燈,適應新能源時代。11 年後的今天,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生產週期壓縮,想打磨一個好設計成爲奢侈。當一款新車的成敗可能決定一個車企的生死,車企更傾向於經過市場驗證的成熟設計,鮮明特質的設計愈發稀缺。


一貫以個性著稱的領克正在調整設計語言,以期吸引更成熟的人羣。這是領克重新在市場中尋找自身定位的結果。




在少年時期,史蒂芬嚮往法拉利和蘭博基尼這樣的流線型跑車。現在他覺得,設計這類跑車對他而言沒什麼難的。最大的挑戰是造出一輛滿足所有法規、工程和環保要求,面向大衆批量生產的車,在所有的限制條件下,這輛車還能讓人覺得 “哇,真是美極了”。


“比起那些我年輕時渴望擁有的夢幻跑車,一輛出色的普通量產車現在更讓我讚歎。” 這位從業將近 30 年的汽車設計師說。



以下是《晚點 Auto》和史蒂芬·羅森的對話。


晚點 Auto:爲什麼是特斯拉開啓了當下流行的新能源車設計風格?


史蒂芬·羅森:特斯拉並沒有發明電動汽車,但他們讓電動汽車變得有吸引力。你看 Model S 的設計,車身比例還是相當經典的,看起來像一款傳統的豪華轎車。經典的比例搭配全新的驅動系統,這就是他們成功的祕訣。很多車企都在追隨這個路線。


不過我相信,隨着時間推移,設計潮流肯定會發生變化。現在你就能看到很多方方正正的越野車進入市場。多種設計趨勢是在並行發展的。


晚點 Auto:爲什麼會選擇保守的經典比例,而不是從一開始,就做出更顛覆燃油車的設計?


史蒂芬·羅森:保守心態更多來自消費者,而不是設計師。這也是爲什麼很多品牌的造型有些相似。買一輛車對很多消費者來說仍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如果汽車外觀讓人感到很陌生,人們會顧慮是否花這筆錢。


如同你穿的衣服,你開的車也在傳達個人風格。你不會想要一輛和身邊的人格格不入的車,你想要的是能和朋友、同事相處融洽的車,有個性又不會太過另類。


另外,現在中國市場也越來越重視二手車保值問題。當車齡達到 3-5 年,一款設計太過另類的車型在二手市場的價值會下降很多。


晚點 Auto:很多新能源車追求極簡內飾,儀表板上按鍵都刪掉,只留一塊大屏。但你反對這種做法。


史蒂芬·羅森:這是一個基本原則:用流暢、乾淨的外觀設計來表達新能源車型對環境更加友好。這個原則已經被很多公司所採納。


但我不認爲非得如此不可,我依然相信,在設計新能源車型時,你可以加入更多戲劇性、動感的元素。我個人認爲,如果把一切都移除會讓車內看起來有點空洞,而且可能顯得廉價,就像設計師沒有投入任何努力一樣。


晚點 Auto:特斯拉這樣設計內飾,是因爲他們設想實現自動駕駛後,人們就不再需要駕駛相關的功能了。未來新能源車還需要實體按鍵嗎?


史蒂芬·羅森:我們設計團隊來自歐洲,那裏有一種傳統就是 “真正地駕駛你的車”。我們會在設計中關注到駕駛體驗。我的確認爲,有些功能是你會想用按鍵直接操控的。保留哪些按鍵由功能性決定,而不是爲了好看。




晚點 Auto:在諾基亞時代,手機還有各種樣式。到了智能機時代,手機的設計越來越趨同於 iPhone 。未來智能車也會有這樣的發展趨勢嗎?


史蒂芬·羅森:我非常清楚你問這個問題的出發點。未來汽車會不會工具化?我並不這樣認爲。因爲車跟手機不一樣。


手機最重要的是開機後的界面,那纔是你真正關注和體驗的部分。關掉的手機像是一個沒有生命的產品。


與手機相比,汽車仍有大量硬件存在,它的硬件永遠不會像手機那樣成爲一個次要的存在,只扮演輔助工具的角色。未來確實可能出現 robotaxi 等工具化的車,但人們會繼續對汽車的硬件形式有很強的要求,私家車仍然擁有鮮明的硬件表現力。我對這一點堅信不疑。


晚點 Auto:但現在街上的新能源車已經看起來越來越像了。


史蒂芬·羅森:近年來許多新車企湧現,他們都在試圖尋找自己的獨特身份。這就有點麻煩了。很可能他們在同一時期受到相同設計的啓發,各家產品又在同一時間段內密集推出。大家都想做出一些引人注目的設計,但最終的表達卻高度雷同。


還有一個原因可能導致新能源車型的設計看起來有些相似,那就是它們有類似的設計需求。比如設計者希望向消費者傳達,這是一款不同於傳統燃油車的新能源車型,所能選擇的就是去掉進氣格柵等。


汽車品牌想要傳達給消費者的信號是一致的。但我認爲,當最初幾款車型採用這種設計語言時,它看起來還是很新鮮的。但現在這種設計已經開始變得千車一面了。


晚點 Auto:爲什麼不同品牌的設計師,會不約而同地選擇相似的設計元素?


史蒂芬·羅森:有些設計是技術驅動的,比如 LED 燈帶,過去相關技術不成熟,後來設計師發現它很棒,就都想用它。做出看起來非常現代的東西對設計師來說是非常誘人的。到現在,好像沒有這種燈就無法表達新能源的概念。


這也解釋了爲什麼一些新能源汽車最終變得相似,爲什麼這些車都是在同一時間推出,導致人們以爲 “這是一個大趨勢,這是一輛新能源汽車應該有的樣子”。但是,說實話,我認爲這只是一個巧合,是一個隨着時間推移會改變的事情。


晚點 Auto:現在一些車企像是在把 LED 燈帶等各種流行設計元素堆到車上,來實現科技感,看起來是一種 “偷懶” 的方式。


史蒂芬·羅森:這是生產週期被壓縮的結果。當管理層說,我們必須在一個特別短的時間內推出一款新車時,爲了節省時間,設計師不得不在某些方面選擇一些被驗證過有效的方法。


晚點 Auto:領克的車上也用了 LED 燈帶,怎麼避免同質化?


史蒂芬·羅森:有時你可以把舊技術與新技術以一種新的方式結合起來。我們的 LED 尾燈不是隻有一條線。我們放置了有懸浮效果的水晶燈塊,並用不同的方式將它們分開。如果你有創造力,即使和競爭對手掌握同樣的技術,你也能想出很多新的表達方式。


晚點 Auto:總有一天人們會看厭 LED 燈帶這些設計,到時候如何繼續保持設計的科技感、現代感?


史蒂芬·羅森:還是靠持續地創新。比如燈帶未來可能會變成動態的,成爲一種具有互動性的信號,可以通過燈帶實現車主和車、車與車、車與周圍環境的互動。




晚點 Auto:很多新能源車一直在嘗試去彰顯自己,顯示自己是不一樣的。你怎麼看待這種嘗試?


史蒂芬·羅森:我相信未來品牌將成爲最關鍵的差異化因素。你需要保持品牌個性特徵,才能在市場上脫穎而出,而不僅僅是依賴於車頭設計。你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展現品牌個性,比如車身線條的處理方式,是圓潤飽滿還是利落乾脆等等。這些元素纔是真正讓品牌與品牌之間產生區隔的關鍵所在。


領克可以在現有品牌基礎上擴展演繹。這是我們非常好的基礎。我相信這一點讓一些競爭對手很是豔羨,他們有時看起來就像是在不斷嘗試做些全新的事物,爲了吸引眼球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大聲宣傳。而我認爲,當你擁有一個確定的品牌身份時,你只需堅持它,人們自然會認可你的一貫風格。


晚點 Auto:怎麼培養持續做出原創性設計的能力?


史蒂芬·羅森:我會要求團隊的每個人不只看其他汽車,而要看向外界。


比如我們車上日行燈的平行線設計,這個概念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我們對上海這個超級大都市的討論。我們觀察到,這個城市非常依賴於平行線條,從建築物、窗戶再到街道、斑馬線。這類圖形你在自然中找不到,但能在城市中找到。


晚點 Auto:你自己會從哪些意想不到的地方獲得設計靈感?


史蒂芬·羅森:有時候我和兒子一起打開他的電腦換顯卡,電腦裏的芯片和一些微型電子設備看起來真的很酷,我會從中得到靈感。


我們的工作規模很大,當我們設計一輛將近五米的汽車時,總是需要後退一步去看。但這些電腦內部的事物都在很小的尺度上,需要你對細微之物給予極大的關注。我也喜歡在汽車上設計出這樣的細節,讓人在打開車門、進入車內時能看到。


晚點 Auto:你判斷新能源車設計在未來兩三年會發生哪些趨勢性的變化?


史蒂芬·羅森:如今市場上有很多汽車製造商在爭奪相同的客戶。我不確定是否所有人都能生存下來。正在進行的價格戰可能會傷害到一些資金不是很雄厚的公司。


消費者也意識到這一點。他們可能會對從小型廠商那裏買車產生猶豫,因爲不想幾年後坐在一輛沒有了售後服務的車裏。我認爲消費者曾經對嘗試新事物持開放態度,但他們可能會變得更加保守。這也將作爲設計趨勢的一部分顯現出來。


晚點 Auto:領克的設計一直以個性強烈著稱。你們面對可能趨於保守的消費者,會做出什麼調整?


史蒂芬·羅森:我們在新一代設計語言 “The Next Day” 中增加了一些更加成熟的美學,吸引那些已經購買過一輛領克的用戶,或者年齡比過去更大一些的用戶羣體。


品牌初創時,我們受到都市夜晚的啓發,那是年輕人玩樂的時間。我們現在仍然可以爲夜晚和樂趣製造汽車,但也可以做更正式一些、成熟一些的車。就像你不能只是整夜開派對,隨着清晨來臨,你也需要去做些正事,你需要看起來更正式一些。我們正在受到清晨的啓發。


“The Next Day” 不是創造一種全新的設計語言,這是同一個故事、同一個品牌的延續。只是讓時間往前推移,從夜晚到清晨。


晚點 Auto:這聽起來像是文字遊戲。具體來說,你們從清晨得到了哪些啓發?


史蒂芬·羅森:夜晚的城市裏,燈火通明的窗戶、路牌、一些被照亮的建築立面呈現出非黑即白的、相當分明的塊狀光影。這就是我們最初階段的主要靈感來源。


而在清晨隨着太陽初升,你會看到光線色彩漸變,由暗轉亮、由藍轉橙。它不是單一的色塊,而是擁有豐富層次和生命力。尤其是破曉時分,你能看到影子長長地投射下來,這也爲我們處理車上的光影和線條帶來啓發。


晚點 Auto:領克推出的車越來越多,怎麼避免在設計上自我重複?


史蒂芬·羅森:重要的是去質疑自己的觀念。我們有時會把一個強烈的領克特徵從設計圖上拿掉,看看這輛車是否仍然具有領克的風格。我總是告訴設計師們,請挑戰你們自己的想法。殺死一些你心愛的東西,嘗試一些新的。

- F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