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人與歷史、語言與社會、反叛與激情縱橫交錯,互相輝映,很難把它們分開來談。真正的詩人是不會隨社會的潮起潮落而沉浮的,他往往越向前走越孤獨,因為他深入的是黑暗的中心。
寫作的人是孤獨的。寫作在召喚,有時沉默,有時叫喊,往往沒有回聲。寫作與孤獨,形影不離,影子或許成為主人。如果有意義的話,寫作就是迷失的君王。在桌上,文字越過邊緣,甚至延展到大地。
北島,中國當代詩人,一代精神偶像。作品被譯成三十多種文字出版,曾獲瑞典筆會文學獎、美國古根海姆獎、馬其頓斯特魯加國際詩歌節最高榮譽金花環獎、日本大伴家持文學賞等多項國際榮譽,具有世界級影響力。
2009年創辦亞洲最具影響力的國際詩歌節——香港國際詩歌之夜,2018年創建香港詩歌節基金會。近年亦致力於主編“給孩子”叢書,為成長中的心靈提供精神滋養,備受關注和好評。
2015年6月19日,北島和101中學同學談詩歌
北島的個人命運和當代史,有一種類似對話的關係。1978年北島和友人在北京創辦第一本民間文學雜誌《今天》。1987年離開故土,開啟海外漂泊之旅。他輾轉挪威、丹麥、瑞典等多個國家,浪跡天涯。在異鄉的身心困頓中,北島開始了散文寫作。他對故鄉的思念,對世界的觀察,對內心的追問,對語言的精煉,都在他的散文中得以呈現。
北島 肖全/攝
北島以詩人的敏感,參透散文與漂泊之間的互文關係,他說:“散文是在文字中的漂泊,而漂泊是地理與社會意義上的書寫。”自1989年到1993年四年內,北島住過七個國家,搬了十五次家。北島說,這就是一種散文語境。關於那些日子的記憶,那些屬於個人的可感性細節,以及由它構成的歷史的質感,都是詩歌交待不清的。他希望經由散文寫作,給更多的人講述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其中“有歷史面具上一個人的淚,有權力破碎的神話及其敵人”。
2001年從美東開車到美西的路上
如果說北島的詩,是自由和抗爭的聲音(謝冕 語)。那麼他的散文就是挖掘與反思,是對其同代人及未來的一種整理(廖偉棠《北島的新開始》)。
和艾倫·金斯堡、嚴力在金斯堡家(1988年)
近日,由活字文化聯合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的“北島作品精選”叢書(共2冊)相繼出版,包括一生詩作精華《守夜:北島詩自選 1972-2022》與北島散文創作精選《很多年:北島散文選》。
《守夜》是詩人北島一生詩作的精華回顧,由北島親自選編,時間貫穿1972年至2022年,歷時整整半個世紀。
《很多年》是北島散文創作的精華集結,收錄了詩人的27篇作品。第一部分是故鄉,以《光與影》《味兒》《聲音》三篇文章開篇,是為讓感官充分開放,甚至強化放大,因為在北島看來,這是他記憶之城的基礎;第二部分是故人,憶念馮亦代、熊秉明、鍾文、劉伯伯和父親,青燈素帳,燭影惶惶;第三部分則是他鄉,足跡遍及世界各地,作者在漂泊中懷揣著家園,冷靜觀察世界的多重面向;最後一部分是詩和詩人,北島描寫了與金斯堡、帕斯、特朗斯特羅默、蔡其矯等國內外詩人有趣的交往故事,對策蘭和洛爾迦的詩評,反映了詩人敏銳深邃的詩歌觀點。
北島的文字有著指針般的準確與時間似的冷峻,大半個世紀,一整個世界,形形色色的人類,在其筆下,復活與重現。《很多年》收錄《城門開》《青燈》《午夜之門》《藍房子》等名作,在書中,北島描寫了他與世界的相遇。
舒婷、北島、謝燁和顧城等在成都
(1986年,肖全攝影)
如著名當代文學研究學者謝冕教授所言:“北島的批判精神,他對已有事實的懷疑,他的卓然自立的自由靈魂和人性追求,正是我們在今天所期盼的。”
讀散文,讓我們認識更豐富的北島。
2009年香港國際詩歌之夜
在世界讀書日這天,活字君特與書友們分享北島在2009年接受《南方人物週刊》記者劉子超的專訪《一個四海為家的人》。那一年,北島的自傳式散文《城門開》、詩歌精選集《守夜》進入收尾階段,自傳體長詩《歧路行》成為新的挑戰。
本文節選自《古老的敵意》,原發表於《南方人物週刊》2009年第46期,原題《此刻離故土最近》北 島:接近尾聲了,還要三四個月吧。這本書是從我出生寫到1969年上山下鄉,側重童年經驗。瑞典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說:“人生像彗星一樣,頭部密集,尾部散漫。最集中的頭部是童年時期,童年經驗決定人的一生,而穿越童年經驗是危險的,甚至接近於穿越死亡。”說得好像挺邪乎,其實很有道理。回顧童年,我才發現很多東西早已被決定了。記憶像迷宮的門,追溯童年經驗就是一個不斷摸索、不斷開門的過程。北 島:大概不會真的寫自傳。我今年六十歲,可分為三段:出生到二十歲開始寫詩,這是第一段;二十到四十歲是在國內折騰——地下寫作,辦《今天》,搞翻譯,換工作,最後成為自由職業者,這是第二段;四十歲那年開始漂泊至今,這是第三段。我的人生階段很清晰,這樣交代起來省事。北 島:從1989年到現在回過五次,每次不能超過一個月,都集中在2001年到2004年之間,從父親病危到安葬。2001年底是十三年後第一次回北京,震動最大。北京完全變了,早年和老北京的聯繫被割斷了。這個過程讓我痛苦,好像在故鄉反而迷失了,連自己的家門和讀過書的學校都找不到了,只能坐出租車或有人陪著。這倒也好,回鄉之旅徹底治好了我的鄉愁。如果說還有鄉愁,那也是對一個遙遠的文化記憶的鄉愁。而作家的好處是,他可以用文字恢復一個業已消失的世界。北 島:我想一個四海為家的人的最大好處是,由於不屬於任何體制,他有親歷者和旁觀者的雙重批評特權。身在其中又在其外,用不著遵守當地的規矩。正因這種與各種文化,包括母語文化若即若離的關係,他可以說三道四、無法無天。我希望自己繼續保持這種批評的特權。北 島:當然。在一個社會生活久了,如果沒發現任何問題,就說明你有問題了。但我覺得,談論一個國家,最好能放在這個國家的語境中——脫離這個語境很難理清來龍去脈。我認為美國是中國將來應該避免走的道路。它是資本主義的“原教旨主義”,壟斷資本控制國家與社會。它的民主體制設計上很完美,但在實踐中困境重重。北 島:對作家來說,時代的壓力不一定是壞事,也不一定是好事,沒有壓力有時反倒是更大的壓力。關鍵是作家是否能將壓力轉化並昇華為寫作的動力與資源。或許最值得慶幸的是,我們這代人從寫作之初就斷了功名利祿的念想。而這(追求功名利祿)正是中國文化傳統帶給個人最負面的能量。這真得感謝“文革”,正是“文革”的破壞,造成與傳統文化的偏離,我們這幫人才有了創造新空間的可能,這恐怕是祖輩、後代都難以獲取的空間——在可怖高壓下獲得某種純粹的自由,在最黑暗的時刻目睹令人暈眩的光明。如今這傳統又回到老路上,每個人又重新活在它的陰影中。看看那些文人為蠅頭小利什麼缺德事都能幹得出來,就是明證。這是個很大的話題,不是幾句話就能說清楚的,需要更廣泛更深入地探討。劉子超:1989年之後,您開始了在海外的漂泊,當時的狀態是怎樣的?北 島:我算比較幸運的,最初有獎學金,後來混到大學教書。我生存能力比較強。剛到國外的那幾年,一直拒絕學外語,直到1993年去美國,才真正感到語言的壓力。我用英文教詩歌寫作,膽兒夠大的。每天花大量時間讀英文備課,最麻煩的是看不懂學生的作業,詩歌的詞彙量大,一個詞卡住就無法繼續分析。後來買到一種掃描筆,碰到生詞一掃就出現中文解釋,我管它叫“掃盲筆”,這玩意兒可救了我。我上課時跟學生說,這是我的秘密武器。北 島:在國外生活需要堅強的神經。有一陣,我獨自養家帶女兒,只能前進不能後退。第一大難關就是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書時被系裡來自臺灣的老闆炒了魷魚,當時沒什麼存款,房子每月還要付按揭,一腳踩空了。我終於體會到資本主義的厲害。幸好“美國之音”約我寫“作家手記”,救我於水深火熱中,還逼出寫散文的能力。後來我轉向用英文教寫作、出去朗誦,都和生存壓力有關。北 島:我一直堅持用中文朗誦詩歌,用英文朗誦散文。因為中文是我詩歌的身份,不能放棄。在美國的大學系統,英文系幾乎都設有創作課,由詩人、作家擔任教授,與創作課配套的是朗誦系列。互相請來請去,這是美國詩人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劉子超:在《朗誦記》中,您提到過一些奇聞軼事,特別有意思,還能說一些嗎?北 島:朗誦會一般有嚴格的時間限制。但由於詩人的ego(自我意識)太強,常常會盡量多地佔領舞臺,奪走別人朗誦的時間。我認識一個叫喬治的美國詩人,當過兵,參加過越戰,因反戰被送上軍事法庭,後來又去日本學武術。有一回,他在舊金山參加一個朗誦會,坐他旁邊的是個黑人詩人,人高馬大,而喬治比較矮小。臺上小說家正在朗誦,規定每人為二十分鐘,那傢伙唸了四十五分鐘還沒完。可把喬治激怒了,他跟那位黑人詩人商量,上臺揍他一頓,喬治打下三路,黑人打上三路。臺上那傢伙預感到了,先從書包裡取出個木盒,再從裡邊掏出手槍,邊讀邊揮手槍,把大家全鎮了。他一口氣朗誦了一個半鐘頭,然後收起手槍,揚長而去。劉子超:在現代化轉型中,很多國家都會有焦慮,您覺得這種焦慮在中國有何特殊性?北 島:作為一個作家和知識分子,我感到我們這一百年來付出了太多文化創造力的代價。新文化運動之後,沒有留下多少有價值的東西。在現代化轉型中,解決工業化與民族獨立的同時,民族精神性的東西在不斷衰退,這體現在文化的創造力上。今年夏天,我在法國普羅旺斯看了一個小村裡的書店,是一個木匠建起來的,有三層樓。我站在法國文學經典的一兩百本前感到震驚。如果說,我還有什麼夢想,我希望未來的中國能出現一場新的文化復興運動,徹底改變民族的悲劇。北 島:全球話語是以西方為代表的話語系統,這後面有一種潛在的危險,如同當年的革命話語。中國一直對西方有一種情結,什麼事都和西方去比,其實這裡有很多不可比。在探討現代性轉型,我們不應簡單地把西方作為一個參照系。現在我們受到西方話語的影響太大,比如我們在文學批評中,都受到西方的影響,變成了一種情結,而且是悖論式的,你要批評他,也要用他的話語。我們正通過《今天》和非西方文明建立一種對話關係,現在《今天》在做和印度的對話,接下來會是埃及、土耳其。我想,中國文化應該走出去,脫離這個怪圈,而只有民間才能真正做到這點。北 島:第一是寫作。寫作首先是與自己對話,相當於心理治療。在寫作中,你才會不斷重新定位,確定生存的意義。第二是對家人、朋友的責任,首先是對父母、對女兒的責任。第三就是喝酒。北 島:在絕望時刻,人人都會有輕生的念頭,每過一關都是勝利,人生就是這樣一點點磨礪出來的。北 島:人生只有痛苦是絕對的,幸福總是相對的。現在我已到了耳順之年,生命進入相對平靜的時期,不再為生計發愁。我希望珍惜這種平靜與自由,完成始於四十年前的寫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