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強城市群,正在變成一個“市”

文|凱風

珠江口,正在上演“大縫補術”。

01

一橋飛架東西,天塹變通途。

日前,備受矚目的深中通道正式開通,這座集人工島、深中隧道、深中大橋、橫門西航道橋爲一體的超級工程,終於迎來歷史性時刻。

深中通道,跨過伶仃洋,將珠江口東西兩岸直接連在一起,打通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

從深圳到中山、珠海等地,不必再繞行虎門大橋,通達時間從1個半小時縮短到半小時左右,正式邁向“1小時交通圈”。

深中通道的橫空出世,爲粵港澳大灣區環珠江口“A”字型交通主骨架,再添重要的一橫,與已建成通車的虎門大橋、南沙大橋、港珠澳大橋,共同構成連通東西兩岸的紐帶。

如果再加上規劃中的深珠通道、蓮花山通道等,在不遠的將來珠江口將會出現11條跨江跨海通道。

衆所周知,在珠江口兩岸,環繞着包括廣州、深圳、香港、澳門、佛山、東莞、珠海、中山在內的衆多經濟強市,形成100公里“黃金內灣”。

這條黃金內灣,既是我國經濟密度、人口密度最高的區域,也是城鎮化率最高的地區,整體城鎮化率已超85%,多數城市都高達90%以上。

從太空俯瞰,大灣區城市之間的地理邊界正在區域消失,都市間不斷蔓延連成一體,幾乎不再有明確的分割線。

如今,就連珠江口兩岸,也在被一座座跨江跨海通道連成一體,珠江兩岸從“V”字形出海口,開啓了向“O”形閉環的晉級之路。

有人說,大灣區越來越像一個“市”並非沒有道理。

02

有了港珠澳大橋,爲何還要花400多億建深中通道?

深中通道,全長24公里,總投資高達446億元,平均每公里造價19.2億元,高居全國跨海大橋第2位。

作爲世界綜合建設難度最高的跨海集羣工程,深中通道要兼顧港口出海和機場通航需求,所以既有橋樑又有深隧還有人工島,多項工程刷新了世界之最。

正因爲投資巨大,深中通道收費也不低。

目前,全線最低收費66元,高於虎門大橋、南沙大橋,不過由於線路更長,每公里單位收費低於後者。

造價不菲,且幾十公里之外就有港珠澳大橋、虎門大橋、南沙大橋,再建一條深中通道的意義何在?

究其原因,珠江東西兩岸的人流、物流往來,遠非一兩座大橋所能滿足。

大灣區是我國最成熟的城市羣,也被譽爲最接近世界級的連綿城市帶,整個區域匯聚了8600多萬人,每天的跨城通勤量超過600萬人次,在不遠的將來或將超過1000萬人次。

在珠江口已有的跨江通道中,上世紀末建設的虎門大橋早已不堪重負,而新建的南沙大橋僅運行4年多就已超過設計流量,每逢節假日擁堵的車龍更是連綿十多公里。

虎門大橋、南沙大橋設計流量都是10萬車次/日,但高峯時期都已達到20萬車次,亟待新的跨江大橋進行分流。

此外,珠江口是A字形架構,目前的過江通道,多數集中於頂點的廣州,深圳與珠江口西岸的中山、珠海一直缺乏直連通道,而兩岸鐵路交通同樣要從廣州繞行。

雖說港珠澳大橋的開通,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一問題,但由於單“Y”型設計,未能對接深圳,導致深圳與珠江口西岸的交通仍舊存在缺口。

目前,隨着粵港澳三地進一步融合,加上“港車澳車北上”等政策的推動,港珠澳大橋的客流量正在迎來井噴。

數據顯示,2023年,港珠澳大橋全年出入境旅客超1630萬人次,是2019年的2.23倍;而今年前5個月就已突破1000萬人次大關,全年有望站上2000萬人次的新高。

可以說,既是港珠澳大橋不新建深圳支線,客流量遲早也會趨於飽和,珠江口顯然還需要更多通道。

03

深中通道的建成通車,無疑有着歷史性意義。

深圳跨過伶仃洋,成功將“勢力範圍”拓展到珠江西岸,而中山、珠海、江門等地也得以盡享中國經濟第三大市的溢出效應。

目前,廣東規劃了5大都市圈,包括廣州、深圳兩個國家級都市圈,以及珠江口西岸、汕揭潮、湛茂都市圈。(參閱《第一個5萬億國家級都市圈,來了》)

廣州、深圳都市圈,都是5萬億級的超級都市圈,其內部早已通過跨城地鐵城軌、共建萬億級產業等連成一體。

不僅是內部,兩大都市圈之間,往來都十分頻密,交通正在步入“同城化”模式。

就在上個月,有着“灣區1號地鐵”之稱的廣佛肇莞惠城際鐵路正式開通,形成一條東西走向、橫跨廣佛肇莞惠5市、全長258公里的大動脈。(參閱《中國最長的跨市“地鐵”,來了》)

不僅如此,大灣區地鐵2號線呼之欲出

根據報道,深圳地鐵將接管穗莞深城際鐵路,與大灣區1號線縱橫交匯,且有望進一步向惠州、汕尾、清遠等地延伸。

當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紛紛“破圈”牽手之際,在最擅長融合發展的大灣區,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也不會被晾在一邊。

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由珠海、中山、江門、陽江4市構成,地處廣州都市圈、佛山都市圈之間。

珠西都市圈雖然戰略定位不低,但由於缺乏強中心城市,沒有引領者,發展遠遠不及兩大一線城市都市圈。

不過,隨着深中通道開通,加上廣州地鐵22號線南延、廣珠澳高鐵納入規劃,珠西都市圈終於有了左右逢源的可能

交通圈背後是生活圈、產業圈和經濟圈。

目前,深圳與中山聯合打造的深中經濟合作區、與江門共同打造的深江經濟合作區等“產業飛地”,已經亮相。

從交通同城化到產業協同發展,區域融合,無論對於哪一方面,都是好事。

04

深中通道之後,誰是下一座跨江跨海通道?

一條深中通道仍然不夠,深珠通道(伶仃洋通道)和港珠澳大橋的“雙Y”擴容,會否成行?

深珠通道或許已經不遠,十五五時期(2026-2030年)或許會有動作。

根據官方回覆,目前正積極爭取國家層面支持,爭取將該項目納入國家高速公路網線位規劃、鐵路中長期規劃(修編)、國家“十五五”規劃等國家相關規劃。

這條通道一旦建成之後,從深圳前海到珠海金鼎,最快只需要30分鐘,將形成名副其實的1小時經濟圈。

當然,最大的阻礙仍然在於客流預期和造價。

深珠通道估算總投資額預期超過400億元,而兩岸已有港珠澳、深中兩座大橋,是否還需要再建第三座,仍然需要長期論證。

港珠澳大橋的擴容,也已納入研究,但能否開建仍有較大的不確定性。

2021年發佈的“廣東綜合交通規劃2035”中提到,研究深圳經港珠澳大橋至珠海、澳門通道,更好發揮港珠澳大橋作用。

而今年4月開始徵求意見的“珠海市國土空間近期規劃2025”,出現“港珠澳大橋:政策突破,連通深港”的表述,被輿論解讀爲連通深圳的信號。

“雙Y”方案雖然呼聲頗高,但粵港澳三地道路通行規則不同、海關規則有一定差異,而未來的資金投入同樣不菲,所以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無論如何,通過強大的“縫補術”,珠江口正在變成大灣區的“內河”。而跨城地鐵、城際交通、高鐵等多層次交通體系的存在,更將整個大灣區變成1小時經濟圈、交通圈、生活圈。

總之,在都市圈和城市羣時代,長三角越來越像一個省,而大灣區越來越像一個市。

-END-

第5個一線城市,呼之欲出

爲何花費700億,再造世紀運河

中國高校第一省,易主了

再說一次,不要選錯城市

長三角,正在拼命建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