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夢冰
來源|張德芬空間
ID|tefenchangpublic5

年初,演員王星被騙緬甸妙瓦底,後被女友嘉嘉機智求助解救,事件發酵後大家都感嘆,王星找了個好女友:果斷、勇敢、邏輯清晰。


但王星被救回來後,最熱的討論卻變成“王星,你什麼時候娶嘉嘉?”


在接受採訪時,連女主人公嘉嘉都忍不住發出了靈魂反問:


“難道這個故事的MVP結算畫面就應該是原地結婚嗎?”


一對情侶經歷了生死與共的深刻感情,最後一定要領證結婚才算完美。


這種思維慣性,折射出來我們絕大多數人對親密關係的誤讀——


相愛的結局,就是進入婚姻。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結婚以後,親密關係就已成定局了?


當然不是。



一段真正完整的親密關係,會經歷四次蛻變,步入婚姻只是其中一個階段,並不是終點。


而步入婚姻的大多數人,哪怕攜手到老,或許都只是停留在第二階段:


意見不合,互不順眼,在生活的磋磨中,湊合著過完了一生。


親愛的,如果你足夠幸運,不斷在關係裡修行提升,就會發現相愛的盡頭不是婚姻,而是兩個“靈魂”的互相進化。



愛情的開端,都自帶濾鏡



每一場愛情的開端,都是“共生迷戀期”,俗稱墜入愛河。


你以為找到了命中註定的那個人,但其實,你只是給愛人蒙上了一層濾鏡。


就像《玫瑰的故事》裡的黃亦玫和莊國棟。


兩個人的相遇既美好,又浪漫,可以說是一見鍾情,他們轟轟烈烈地愛著對方。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做“陰影理論”:


人在戀愛初期會被自己潛意識裡“缺失的部分”吸引,很多時候,我們愛上的不是對方,而是“自己的陰影”在對方身上的呈現。


玫瑰就是如此。她以為自己愛上的是莊國棟,但其實,她愛上的是自己隱藏起來的——


一個“叛逆者”。



玫瑰生在高知家庭,從小被保護得很好,習慣了做“乖乖女”,但她內心又渴望衝破束縛,體驗自由的愛情。


莊國棟風流、熱情、不按常理出牌,像極了她性格里未呈現中的“反叛者”形象。


於是他們的相遇乾柴烈火,一發不可收拾。


和大多數人一樣,在愛情剛萌芽時,我們都會帶著粉色的濾鏡去看對方,可隨著情感逐漸深入,關係也會隨之變化:


比如莊國棟收到去法國工作邀約,他沒有和黃亦玫商量,他認為,男人先立業、後成家,玫瑰可以陪他到法國發展;


而玫瑰卻覺得莊國棟根本沒有考慮過自己,甚至全然否定自己的價值。


兩人進入拉鋸戰。


在濾鏡碎掉的時候,我們才能看到陰影背後的那個真實的人,而這個時候,關係也來到了第二階段。



關係裡的權力鬥爭

重要的不是輸贏



當荷爾蒙迷霧散去,愛情進入最兇險的第二階段:權力爭奪期。


這時候,愛情已經不再是最初的甜蜜滿足,而變成了一場雙方需求的博弈。


《中國式離婚》裡的林小楓和宋建平就是典型的例子。


林小楓曾是受過良好教育的老師,能在關係裡保持著一份得體。


起初,她對丈夫的收入不滿,只是督促他換工作。


宋建平在妻子的督促下,最終去了私立醫院,收入確實提高了,但也更忙了。


林小楓不得不辭職,成為全職太太。


但隨著丈夫事業的蒸蒸日上,她開始變得疑神疑鬼——


電話查崗、跟蹤丈夫,甚至偽造丈夫出軌證據……


她將自己的價值完全寄託在丈夫身上,認為“丈夫越成功,作為妻子的自己應該越值得被尊重”。


可現實卻是,丈夫的成功沒有讓她變得更重要。


她從“受人尊敬的老師”,變成了“被需要的妻子”,再到“不被在意的家庭主婦”。


她的憤怒、猜忌、攻擊,背後藏著她的焦慮:“我還重要嗎?”


那麼,親密關係中的這種權力爭奪,有解嗎?


在《中國式離婚》的劇情裡,林小楓偷聽到了宋建平的真情告白——


他從未變心,只是壓力太大,疲於應付家庭的需求。


這一刻,她終於意識到,自己一直試圖用道德去壓迫他,不是因為她真的認為丈夫有問題,而是她在身份轉變後,對自身價值產生了質疑。


她害怕自己在這段婚姻裡,變得可有可無,所以用爭吵的形式去刷存在感。



每對夫妻爭吵時,都以為自己在爭當家作主的權利。


但雙方只顧著嘴上爭輸贏,忽略了其實更重要的是:你們看到彼此真正的需求了嗎?


  • “你就坐在那裡等著吃,知道飯是怎麼來的嗎?”


——其實當時伴侶不幹活沒那麼重要,你想表達的是委屈,當家務勞動變得理所當然,你的努力就不再被看見。


  • “我花個錢還要看你臉色?”


——其實讓你扎心的不是隊友過問明細,而是隨著經濟不再獨立,話語權的喪失。


當然,反覆爭吵並不能獲得你想要的結果,還會把關係越推越遠。


而真正的“需求”會在一遍遍爭執裡,被掩蓋在生活“矛盾”下,讓人疲於挖掘。


有人會在這時分手離婚,有人雖然忍住了,但每天“在婚姻裡孤獨”。


其實能走向下一步的愛情,從來不是“我聽你的”或者“你聽我的”。


而是跳出權力爭奪,看見彼此的需求、明確彼此的情緒、共情彼此的處境,從“我和你”的對抗,走向“我們”的共創。


愛情從對抗賽,變成合作



愛情走到這裡,終於從對抗走向合作,進入共創整合期。


這一階段,兩個人不再是獨立的“你”和“我”,而是一個“我們”。


這個階段無論是婚姻或者長期戀愛,兩個人的利益、生活、未來,已經交織在一起。


外人看來,這段關係已經穩固,你們是彼此最熟悉、親密的伴侶。


但穩定並不等於幸福。


當兩個人過於“融合”,是否還記得最初獨立的自己?



在電視劇《繁花》裡,和阿寶愛恨糾葛的四個女人當中,玲子最像“老夫老妻”,鄰居們也說她是阿寶有名無實的“賢內助”。


他們之間並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激情和浪漫,而是一種深度的“盟友”關係。


但這真的意味著愛情嗎?


他們兩人的關係當中,“功能性”的需求遠大於“情感性”。


他們的關係,更像是長期合作的搭檔,而非熱烈相愛的戀人。


他們的連接,更多是基於利益與責任,而非純粹的情感需求。


如果某一天,阿寶不再需要“避風港”,玲子是否會變得可有可無?


現實生活裡,我們也能看到很多類似的伴侶:



  • 他們結婚多年,沒有大風大浪,也沒有驚天動地的爭吵,但彼此卻越來越陌生。


  • 他們習慣了扮演“丈夫”、“妻子”、“父母”的角色,卻很少再用“戀人”的身份去看待對方。


  • 他們是彼此的安全感來源,卻再也不會因為一個眼神、一個笑容而心跳加速。


這就是很多夫妻的“隱性危機”——他們關係穩固,但心已經漸行漸遠。


當兩個人進入了老夫老妻的相處模式,熟練地扮演者“賢妻良母”和“家庭頂樑柱”,家就變成了一個履行責任的地方,而不是一個安放情感的住所


彼此的情感需求往往會被忽略。


所以有些夫妻相敬如賓,內心卻覺得不幸福,甚至會在某一天突然選擇離婚,讓身邊的人震驚不已。


因為愛情不是一張結婚證,也不是穩定的日常,而是兩顆心是否仍然相互回應,帶你走向更深層次的自我。


真正的愛情,會讓你感到自由



親密關係的最後階段是“靈魂共振期”。


真正深刻的關係,最終都會引導我們找回自己。


我們在愛裡學會信任,在痛苦中學會放手,在拉扯裡尋找界限,在失落中窺見真相。


愛過、痛過、走散過、重逢過,我們才終於明白:


愛情不是尋找一個能填補自己缺失的人,而是成為一個更完整的自己。


有些人最終走進婚姻,有些人選擇分開,還有一些人,在兜兜轉轉後,才終於以更成熟的姿態重新相遇。



王菲和謝霆鋒,或許就是很好的例子。


2000年,謝霆鋒20歲,意氣風發,王菲31歲,已經是天后。


他們的愛情轟動一時,成為整個娛樂圈的焦點。


外界議論紛紛,有人豔羨,有人質疑,但最難跨越的,其實不是輿論,而是他們自己。


謝霆鋒年少輕狂,愛慕高高在上的天后,他渴望認可、想證明自己“配得上”。


而王菲,作為獨立女性的象徵,習慣了孤獨,也害怕在一段關係中丟失自己。


兩個人彼此吸引,彼此折磨,最終在現實面前退卻。


於是,他們分開,各自走進了婚姻,嘗試進入“世俗正確”的婚姻,努力融入大眾對“幸福”的定義。


但是眾所周知,兩人的婚姻都沒有完美收場。


2014年,他們再次相遇。


可這一次,不再是年輕時的“飛蛾撲火”,而是兩個已經走過人生起伏的人,以更完整的自己,重新站在了彼此面前。


王菲不再為了世俗期待而妥協,謝霆鋒也不再需要“被別人認可”,而是真正獨立的個體。


他們終於明白——愛情,不是填補彼此的空缺,而是允許對方完整地存在。


他們不再是彼此的救贖,而是彼此的共鳴。


他們不再是彼此的依賴,而是彼此的自由。


所以,當外界問他們:“你們會不會結婚?”


謝霆鋒才會回答:“我們不會結婚,但會比婚姻更穩固。”


你的生活中是否也出現過這樣的人?


曾經讓你滿心歡喜、讓你痛徹心扉,讓你以為今生不會再重逢。


也許,你們的關係中有段時間充滿了誤解、爭執和無盡的矛盾。


但或許正是這些傷痛,催化了你的成長。


在深刻的分離中,你開始學會了如何獨立、學會如何照顧自己、學會如何在孤單當中找到力量。


當你們再次相遇時,彼此都不再是對方的幻影,而是成熟、完整的自己。


 最好的愛情



當你真正走過愛情的四個階段,你才會明白,真正的親密關係,不是“尋找”那個對的人,而是在愛裡找到真實的自己。


最好的愛情,不是擁有,而是共振。


在共生迷戀期,我們投射自己的缺失,迷戀對方的光環。


在權力爭奪期,我們在愛裡受傷,試圖控制對方來填補自己的不安。


在共創整合期,我們學會合作,學會在關係裡創造更大的價值。


在靈魂共振期,我們終於明白,愛情的終點,不是佔有,而是自由。


真正的愛情,不是尋找那個能填補自己缺失的人,而是幫助彼此接納自己的陰影。


當你不再渴望對方“必須回應你的愛”,你才真正擁有了愛的能力。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張德芬空間(ID:tefenchangpublic5),分享自我負責的理念,倡導心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幫助讀者產生積極轉變。


🌟預約今晚6點半直播🌟


不同階段,父母會面臨不同挑戰

嬰兒期孩子愛哭、要斷奶、不肯吃飯
青春期變得叛逆、厭學、沉迷網絡……

為人父母,在育兒路上摸石頭過河,
也有彷徨無助、需要關心的時刻。

今晚6點半
諮詢師小蘭、心理作者和小畏分享:
如何走進你和孩子的內心世界,
建立更幸福的親子關係?

❗直播無回放❗點擊立即【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