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社長,老梁。
‘深度關係需要系統性的認知升級’,但當代年輕人更依賴快餐式社交(Situationship,大家恐懼承諾,也不願意付出代價)
這種‘淺層互動依賴’背後反映了哪些心理需求?
當然,也有很多人並不滿足於這種快餐戀愛。ta們渴求深度關係裡,被看見和被理解的深度體驗,但並不知道該如何邁入一段深度關係。
從快餐戀愛到長期穩定的深度關係,又需要建立哪些能力?


“快餐式社交”-低成本的親密體驗


1.逃避承諾的風險

1)避免責任感和關係成本

相比傳統的承諾性關係,situationship 提供了一種“低成本的親密體驗”,可以享受陪伴、曖昧和一定程度的親密互動,但不需要承擔真正的責任或付出長期建設的成本。

2)社交軟件強化選擇焦慮

社交軟件讓人時刻處於“更好的人可能就在下一個滑動”的狀態。

在 Tinder、探探、Soul 這類平臺上,人們可以輕鬆地與大量陌生人匹配、聊天,這種過度的選擇讓人害怕“定下來”。

“萬一我承諾了,後面出現了更適合的人怎麼辦?”

害怕失去自由 → “穩定關係會不會限制了我的選擇?”

很多人在社交軟件上同時和多人保持曖昧,卻不願意進入“確定關係”,本質上是因為害怕責任、害怕失去掌控感,擔心一旦進入穩定關係,就失去對未來選擇的自由。

2.心理機制:多巴胺刺激 & 社交及時回報

我發現,現代社交模式高度依賴短期反饋機制,這也是我們很多人更依賴淺層互動的關鍵原因。

社交軟件的設計,讓人上癮地尋求匹配、點贊、聊天帶來的快感。

  • 刷到匹配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 → 短暫的興奮感

  • 收到曖昧信息時,會產生即時滿足 → 但不會帶來長期的情感穩定

大腦被這些“社交即時反饋”強化,導致我們更難在一段關係裡投入和堅持。

而深度關係需要投入、耐心、磨合、信任構建,這些都不具備即時回報性,因此很多人不願意經歷。

3.情感受挫後的自我保護

很多人並不是不想進入長期關係,而是曾經經歷過感情失敗,或者見證了父母、朋友的失敗婚姻,導致他們對長期關係的安全感缺乏信心。

Situationship是一種防禦機制,它的存在,就好像提供了一種“情感緩衝區”,讓我們可以享受親密感,而不必暴露自己最深層的情感需求,避免面對真正的親密風險。

很多人在關係初期就預設了“這段感情終究不會走遠”,所以刻意維持模糊狀態,避免投入太多情感,以降低未來受傷的可能性。

從“快餐式社交”到“長期穩定的深度關係”


從“快餐式社交”走向長期穩定的深度關係,需要經歷三大關鍵能力的培養:

1.理解深度關係的真正價值

許多人害怕進入長期關係,核心原因是認為戀愛會帶來束縛,甚至“影響事業”“佔用精力”“讓自己失去獨立性”。

但研究表明,健康的親密關係並不會削弱個體,反而能夠提升成長和幸福感,甚至對身體健康和壽命都有積極作用。

比如有很多現實數據支持 —— 幸福的婚姻比單身狀態更能降低壓力水平,提高整體健康狀況;安全型依戀關係能夠提升人的抗壓能力,使人在面對挑戰時更有韌性。

戀愛是“雙贏型投資”,而非零和博弈。

好的戀愛不是“壓縮自由”,而是“拓展人生體驗”。

更不是所有親密關係都會帶來傷害,關鍵是找到適配的關係模式。

2.敢於依賴:從“自我保護”到“彼此信任”

深度關係意味著一定程度的依賴,而依賴需要充分的信任。

健康的信任 不是“毫無保留”,也不是“過度防禦”,而是逐步累積的。

很多人因為過去的感情經歷,形成了“防禦性戀愛”的模式:害怕受傷,不敢投入;習慣用“測試”對方來驗證對方的可靠性。

這沒關係,也符合人性。

其實真正的信任,並不是一下子全部交出去,而是逐步累積的。

從“小型信任”開始 → 觀察對方在小事上的穩定性,比如是否守時、是否兌現承諾,而不是一開始就把所有信任交出去。 

不要用“測試”建立信任 → 刻意製造矛盾、冷淡對方來看TA是否會主動哄你,只會破壞關係。

理解對方的風格 →  有些人更傾向用行動表達愛,比如默默關心,而不是天天說“我愛你”,不代表不說的人就不愛。

3.合作能力

短期關係更注重戀愛當下的即時體驗,而長期關係需要“雙方共同努力”才能穩定發展。

兩個人生活在一起,就像組建一個“雙人團隊”,需要協調生活、分工合作、面對挑戰。

我經常說:戀愛時,彼此是對方的全世界;在步入婚姻時,兩人是背靠背面對這個世界。

戀愛的過程,就是練愛,是練習合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 我們需要:

✅ 建立“雙人思維” → 不是“我 VS 你”的對抗,而是“我們一起面對問題”。

✅ 找到雙方的“關係共識” → 例如,關於金錢、家庭、事業的規劃,找到共同的目標,而不是各自為戰。

✅ 學會合理妥協 → 關係不是“我贏你輸”,而是找到讓雙方都舒服的相處模式。


作者:油米心理

來源:油米心理YouMe

編輯:kiki

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