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火出圈的《我的阿勒泰》才明白:想把孩子養得很好,一定要守住這3條底線......


“去愛,去生活,去受傷。”


這句觸動人心的話,出自近期的熱播劇《我的阿勒泰》。


這部劇講述了以作家李娟爲原型的主人公李文秀,去大城市追求文學夢,碰壁後回到草原與媽媽相依爲命的故事。


看完劇之後,我感觸頗深的就是馬伊琍飾演的媽媽張鳳俠。


丈夫去世,她獨自一人帶着年邁生病的婆婆和女兒李文秀,在草原上開了一家小賣部。


雖然外表邋遢,說話粗糙,對女兒也粗枝大葉,大事小事不過問。


但就是這麼一個乍一看不太靠譜的媽媽,實際上最懂教育。


儘管生活艱難,但她依然活得很颯。她不僅自己活得很通透,也從不卷女兒。


家庭教育是一種無痕的教育, 能不動聲色地影響孩子,讓孩子變得更有力量。


作爲一個媽媽,從張鳳俠的身上,我看到了另一種教育智慧,發現要想把孩子養好,就得守好這3條界限。


不掃興,給足情緒價值


十九歲的女孩李文秀,高中未畢業,在烏魯木齊打工被辭退,內心很受挫,只好回家投靠媽媽。


剛回家時,她急於證明自己的價值,便自告奮勇地去幫媽媽要賬。


張鳳俠明知道結果會失敗,但她沒有阻止,而是讓女兒去經歷。在女兒要賬不順利時,她也沒有打擊。


李文秀歷經辛苦,終於討回了一匹駱駝。她陷入自我懷疑時說:“你看,我雖然笨手笨腳,但我還是個有用的人對不對。”


“啥叫有用,李文秀,生你下來不是爲了讓你服務別人的。看看草原上的樹和草,有人喫、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沒有人用,它們就這麼待在草原上也很好,自由自在的。”


張鳳俠短短几句接地氣的話,打消了女兒的自我懷疑,也讓我看到張鳳俠不一樣的人生智慧。


可現實生活中有些父母卻截然相反,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往往會給孩子潑冷水。


江西一個14歲的女孩,爲了給媽媽一個驚喜,自己下廚做了四菜一湯。


當她興沖沖叫媽媽來喫飯時,卻換來媽媽的責備,你中午做這麼多菜,我們兩個人喫得完嗎?


有人說:每一個跟父母不親的孩子,都絕望過10000次。


這位媽媽可曾想過她的掃興,會澆滅孩子的熱情,會讓親子之間的距離會變得越來越疏遠?


那我們該怎麼做,才能避免成爲一個“掃興的父母”,給到孩子更好的滋養?


不妨學學張鳳俠,當女兒陷入自我懷疑時,她沒有指責,而是提供情緒的共鳴和撫慰。


她用幾句簡單樸素的語言讓女兒明白:外界的眼光並不能決定我們自己存在的價值,人最重要的是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成長。


武志紅曾說:“好的父母會成爲孩子的容器。當孩子把事情做好的時候認可孩子,當孩子遇到挫敗支持孩子,讓孩子的情緒、活力和攻擊性能在父母的關係中流動。”


而張鳳俠正是做到了這些,給足了女兒情緒價值,女兒纔會產生源源不斷的心理能量,在困頓中才有前行的底氣。


即使生活再難,也依然能堅持初心,認真記錄生活的細節。


不越界,給足孩子幸福感


張鳳俠對女兒李文秀的“粗養”方式讓很多人羨慕。


李文秀想去外面打工,媽媽就隨她去。


李文秀熱愛寫作,而媽媽並沒有讓女兒去賺錢謀生,而是支持女兒去追求看上去虛無縹緲的作家夢。


李文秀和巴太談戀愛,媽媽也從不干涉。


張鳳俠進退有度,能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母愛,這樣的“夢中情媽”,怎能讓人不愛。而這一點,恰恰是很多父母都做不到的。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被家長改高考志願是什麼體驗?


有個高贊回答直戳人心:


美院被父母改成了雙非一本,接到通知書的那刻,我覺得這輩子都毀了。

直到現在,我聽到美院都忍不住會哭,我恨父母剝奪了我的選擇權 。

很多父母打着爲孩子好的旗號,侵入了親子關係的邊界,只會讓孩子失去自我,讓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沒有選擇權的孩子,就像是提線的木偶,被抽走了靈魂,未來人生也很難幸福。


誠然,呵護孩子是父母的本能。做決定的是父母,承擔責任的卻是孩子。


而張鳳俠呢,她深諳這個道理,她沒有事無鉅細地干涉女兒的生活和感情,她敢於放手讓女兒試錯。


媽媽的放手,讓李文秀有更多的空間去探索。


孩子的人生是一個完整的歷程,有她該經歷的。


有界限感的父母,懂得把手放開,讓孩子走自己人生的路。


教育的精髓在於這兩個字:守望


懂得守望的父母,在合理範圍內把選擇權交給孩子,孩子能在自由選擇中獲得內在動力,更容易走向幸福。


愛是滋養,不是羈絆。


唯有放手,退出孩子的生活,讓孩子去體驗自己的人生,扛下自己的責任,孩子的人生纔會更加歡喜。


不內耗,給足孩子安全感


很多網友都評論張鳳俠說:彷彿沙漠裏的一股清流,治癒了無數人的精神內耗。


深以爲然。


因爲劇中的張鳳俠,就是一個另類媽媽,她從不在瑣事上內耗。


當李文秀去網吧上網投稿,把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奶奶留在大街上弄丟了。


張鳳俠知道後,她心裏雖然非常着急,但是她並沒有責備女兒,而是安慰女兒:奶奶年紀大,走不了多遠,她把外婆丟了很多次,丟了再找回來不就好了。


她風輕雲淡的態度讓女兒瞬間也平靜下來了,和媽媽一起找到了奶奶。


守寡多年的張鳳俠,再次遇到愛情,儘管她全心付出,可還是被渣男欺騙拐走了她的所有貨物。


她沒有哭,也沒有鬧,反而很平靜地說:“男人跑了就跑了嘛,有什麼了不起?大不了再找一個嘛。”


張鳳俠一點都不內耗,她拿得起,放得下,在她眼裏,除了生死都不是大事。


然而,很多父母卻因爲一些小事,不斷內耗孩子,影響孩子的成長。


在微博上刷到一個話題:生活在什麼樣的家庭最讓人痛苦?


有個回答直擊人心,容錯率太低的家庭。


容錯率很低的家庭,會因爲很小的過錯,在家中吵翻天。


在容錯率低的價值氛圍裏,焦慮的父母,會讓孩子跌入內耗的漩渦,極度缺乏安全感。


反觀張鳳俠呢,她不管是對待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還是感情問題,絲毫不拖泥帶水。


即使再大的坎,她也能閃亮地去過;即使再糟糕的經歷,她也不會掛在心頭。


孩子是吸收父母情緒長大的,只有父母的情緒鬆弛下來,不再內耗,家對於孩子來說,纔是溫暖放鬆的港灣。


孩子被接納,內心纔會充滿安全感,安心地做自己。


在教育內卷化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孩子被焦慮的父母裹挾着前進,孩子承受的壓力是難以估量的。


張鳳俠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教育範本。她始終保持一顆清醒心,她懂得給自己減壓,讓自己遠離情緒的內耗。


孩子的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拼的是耐力。


  • 父母放下焦慮,用平穩的心態拒絕內卷,用長遠的目光陪伴孩子成長,才能成就身心健康的孩子;


  • 父母放下焦慮,孩子才能輕裝上陣,被滿滿的安全感包裹,纔是對孩子最好的助力;


  • 父母允許孩子犯錯,允許孩子成長得慢一點,孩子未來的路才能走得更穩。

爲人父母后,我們會經常思考一個問題,如何成爲好父母呢?


正如心理學家曾奇峯所說:“孩子成長沒有什麼偏方,有的只是負責的父母,提供穩定而健康的土壤”。


父母教育的底色,決定孩子的未來。


有智慧的父母,不是給孩子製造焦慮,而是成爲孩子情緒的容器。


點亮「在看」,願每位父母都能守好這3條底線:不掃興,不越界,不內耗。

給孩子提供一個鬆弛的環境,孩子才能向着陽光,紮根深處,枝繁葉茂。

責編 | vivi

版權 | 洪恩

圖片 | 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問題請及時聯繫)

總忍不住吼孩子?情緒上頭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事後做的這件事……(點擊圖片查看👆)


長大後容易斤斤計較的孩子,父母大多有這4個行爲......(點擊圖片查看👆)


孩子太善良、不強勢?上小學前,這個社交真相一定要告訴TA!(點擊圖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