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4月14日至16日,全國青少年體育工作會議在武昌東湖賓館召開,這是湖北近十年來舉辦的全國最高規格體育專項大會。繼2024年巴黎奧運會我省健兒以突破性戰績續寫奧運屆屆奪金歷史榮光之後,湖北青少年體育如何抓好接力棒築夢未來?本報推出“聚焦全國青少年體育大會”系列報道。


圖片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

今年全國兩會,讓孩子們“身上有汗、眼裡有光”“加強青少年科學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預,讓年輕一代在運動中強意志、健身心”“積極開展學校體育活動”等內容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引發廣泛關注。

4月14—16日在武漢召開的2025全國青少年體育工作會議,進一步聚焦這一關乎國民素質根基與民族精神塑造的重要領域,力求持續深化體教融合,以更實舉措抓好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育,不斷夯實建設體育強國的基礎。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體育的重要論述,高站位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高水平推進奧運戰略梯隊建設,一條具有湖北特色、富有時代特徵的青少年體育發展之路正在鋪就。








體育支教 共同成長的雙向奔赴

“這份禮物既承載了孩子們的心意和成長,也讓我讀懂了體育真正的力量。”去年生日收到一張手繪籃球戰術圖創意賀卡,讓原湖北女籃隊員王夢至今難忘。

王夢現在是宜昌市體育運動學校的專業籃球教練,兩年前,她響應號召赴宜昌市西陵區東山中學支教。“到了學校,我第一個印象就是這裡沒有籃球隊,需要從零開始。”她很快組建了一支12人的女籃隊伍,“她們身高不一,年齡各異,但都對籃球很感興趣。”

每天清晨,王夢都會帶著孩子們練習基礎動作,加上每週一次的籃球課和週末的加練,不到一年,東山中學隊就斬獲西陵區籃球賽女子初中組第一名,多名隊員入選區、市隊並獲得全市甚至全省冠軍,5名隊員獲授一級運動員稱號,3名隊員獲授二級運動員稱號。如今東山中學是市體育後備人才培訓基地,校女籃更是名聲在外,學校新學年招生時,一些家長甚至表示“就是衝著女籃而來”。

這樣的支教故事,發生在宜昌很多所中小學。王夢的同事龔璽在常劉路小學支教的武術項目結出了碩果,該校被評為2023—2025年全國武術進校園試點學校;葛洲壩實驗小學的跳水和體操項目為省隊輸送了多名人才……

為解決基層、特別是偏遠地區學校體育師資不足問題,我省自2023年創新實施“千師百校”體育支教行動,每年參加體育支教的志願人員已超千名,覆蓋30個縣(市、區)的200餘所基層中小學校。一批又一批優秀運動員走進校園,不僅讓孩子們享受到運動的樂趣,也為競技體育儲備了更多後備人才。

“體育支教志願服務以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為目標,是支教大學生、專業教練與基層學校孩子們的雙向奔赴和共同成長。”在本次大會上,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司司長李輝說。







體教融合 讓愛體育的孩子全面發展

“左手繃緊一點,右手再打開一點!”4月16日,洪山體育中心少兒體校的16名小隊員正在英東遊泳跳水館的1米板和3米臺進行訓練。

跳臺後的牆壁上,懸掛著周繼紅、伏明霞、肖海亮、劉蕙瑕、王宗源等奧運冠軍的大幅海報。在他們之後,這裡又走出了昌雅妮、鄭九源、程子龍等多名新生代翹楚。

“這些孩子來自襄陽、十堰、仙桃等多個市州,年齡在6—10歲不等。”有“金牌教練”之稱的歐愛江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除了跳水,少兒體校還有游泳、羽毛球、體操等多種項目,目前在訓學員300多名,年齡也都相仿。

這麼多孩子,如何兼顧文化學習和體育訓練?“跟同齡學生一樣,我們白天送他們去白鷺街小學和東亭小學正常上課,下午4點放學接回訓練到晚上7點,訓練後還有武漢小學的教師團隊來隊裡進行文化輔導。”歐愛江介紹,通過與屬地學校簽訂共建協議,洪山體育中心少兒體校的學員同樣享有九年義務教育。

位於潛江市少兒體校的湖北省小輪車訓練基地,十多名隊員正在為第十五屆全運會全力備戰。大戰氣氛雖然緊張,但學校並未放鬆學訓兼顧的主線,學生白天堅持上文化課,利用下午放學後和節假日的時間進行體育訓練。

2022年,省體育局聯合省教育廳印發《湖北省體教融合示範區試點建設實施方案》,並創新實施體校建設“61530”行動計劃,深入推進12個體教融合示範區試點建設,建強“體校、學校和社會”三大陣地,打通鍛鍊、訓練和競賽三大節點,讓體育後備人才文武兼修、德體雙強、全面發展。

“體校建設任重道遠,體教融合春山可望,我們將進一步創新工作思路,學習借鑑兄弟省市的經驗和做法,完善政策措施,不斷提升我省青少年體育工作水平,為加快建成體育強國作出湖北貢獻。”省體育局副局長駱啟義說。




END








來源: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