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李琳琳:從生命體驗到公共轉換- 鳳凰藝術




 

李琳琳




4月23日,“跳進兔子洞:陳曦和她的學生們” 展覽北京鳳凰中心B1開展,本次展覽由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陳曦擔任學術主持,段少鋒擔任策展人,系統地呈現陳曦以及她的學生們近年來的創作,是一次對於陳曦藝術教學的討論和漫長教學歷程的師生對話展覽。

同日,“迴音:獻給愛麗絲”李琳琳2024作品展北京鳳凰中心B1開展,本次展覽由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邵亦楊擔任學術主持,肖戈喬納斯·斯坦普擔任策展人。近日,鳳凰藝術專訪李琳琳,共同探尋這些作品背後的故事。

以下是“鳳凰藝術”爲您帶來的專訪報道。






出生於覆蓋着冰雪的黑龍江北安的李琳琳,或許可以被視爲一位充滿遊牧本色的藝術探索者。


自1992年起,她便踏上了對未知世界的探求之路。幼時,藝術的種子在她的心田悄然生根,這歸因於那位工匠精神拓本的祖母。繪畫成了她溫馨童年的同伴,她樸素的畫筆在紙上揮灑自如,塗畫出一幅幅小動物與風景的圖景。當兒時的稚氣逐漸被汲取藝術精華所替代,中國山水、白描畫、書法以及音樂,這些傳統藝術形式便成了其涉獵的領域。


▲ 藝術家李琳琳


生命旅程中,一段艱難的告別讓她得到了啓迪,那是祖母在結束生命旅程前對她藝術潛能的信任和期許。這段家族的藝術血脈傳承引領李琳琳步入專業的藝術教育之門。少年時的她首次在798藝術區感受到當代藝術的衝擊,這股力量消解了內心深處的渴望,並在中央美術學院的教室裏找到了滋養。



李琳琳於2012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進入城市設計學院的空間設計專業學習,這一時期她不拘一格跨專業學習,汲取了雕塑、攝影以及相關藝術門類的營養。在最初的不適後,李琳琳逐漸發現,曾經所不喜歡的電腦軟件,在後來的實踐中竟成爲了她藝術表達的有力工具


▲ 李琳琳,《蘑菇商店》,打字機等綜合材料,尺寸可變,2014至今



在本科畢業後,她選擇直接投入創作與參展。在回憶自己初出茅廬的藝術生涯時,李琳琳提到了那段無壓力、純粹享受藝術自我生長的時光,她堅定地拒絕了設計工作,將自己的精力全部投身於藝術創作。學院時期的實訓,雖然當時似乎與其內在的藝術追求有所背離,但最終卻不經意地爲她的空間設計和大型裝置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來,連畫冊的設計與建模也由她自己一手包辦,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她在城市設計學院時所吸取的東西,與其當下創造性工作的共鳴。


《被擄掠的普洛塞庇娜》46x46x30cm,綜合材料,2024



在2014至2015年間,李琳琳在偏鋒畫廊參加了人生中的第一場展覽。這是一場由蔣嶽紅策劃的田野調查式展覽。當時,儘管對於畫廊、藏家、美術館的角色仍然一知半解,李琳琳的藝術生涯已悄然揭幕。2015年,在寺上美術館舉辦的名爲《破圖集--中國當代藝術家處理圖像的方法》的展覽令她得到了廣泛的知名度。通過展出30套課桌的裝置作品,她與多名國內重要藝術家同場獻藝,這成爲了她藝術生涯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 李琳琳,《遊戲的終結》,綜合材料,5mx5mx2.5m,2017



疫情期間,被侷限在固有的環境中,她又重新燃起了渴望迴歸學院氛圍,延續學習進程的決心,由此決意追隨陳曦教授,在李琳琳的口中,後者正是一位“提倡自由創作和廣泛閱讀的藝術家兼教育家。”


▲ “迴音:獻給愛麗絲”李琳琳2024作品展展覽現場,鳳凰中心,2024





那些必須推着走的年華過去之後,如今的李琳琳已經能夠主動奔跑在藝術的征途上,她在持續的反思中,對自己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作品之間的數量和質躍,從一種周遭公衆認知的衝動,慢慢地轉變爲更加內向的思考——她在探尋批判性的思維以及對世界更有深度的考量,並持續地以此來驅動她的作品與目標越發明確起來。



不變的是,李琳琳的創作深植於個人經歷與情感。用自身與作品之間的密切聯繫,她構築了一座連接公共與私人領域的橋樑。如同將自己的胎盤帶入公共空間,她遊走於藝術張力與觀衆視覺衝擊之間,擅長運用視覺力量激發情感共鳴,而非簡單追求視覺衝擊。藝術上的濃墨重彩與精確比例間的平衡,是她不斷探討與實踐的課題。


藝術史學者、策展人喬納斯·斯坦普(Jonas Stampe)看來,李琳琳有能力運用日常中的一切物件,任何對象或符號,並賦予它新的意義作爲能指。同樣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她不重複自己既定的創作特色或風格,而是不斷地尋找新的形式,新的視覺領域和觀念表達模式。嘗試開發高度個性化的視覺表現形式,在情感和觀念排列中看到並圍繞生命中的詩意陽光,觸及每個人的心靈。



《一個七天的世界》,綜合材料,2022-2024鳳凰中心,2024


在這次展覽當中,李琳琳透過豐富多元的視覺語言敘述了自己的生命故事,包括對秩序、勤勉和各種生活方式的獨到見解。一系列作品——例如籠與鴕鳥蛋,中國象棋配以古傢俱,乃至於石膏身體局部塑像——在空間中交織成對存在本質的強烈探討。這不僅是個人歷史追溯,更是對青春時期反叛秩序的藝術表達,對個性自我宣泄的視覺詩歌。



如同一扇探察童年回憶和想象的窗口,展覽現場攤展着成長中的瞬間。在她的創作中,每一幀畫面都是精心挑選的歷史切片,尤其令人難忘的幾何。去年在北京北郊碧水莊園的實驗性個展無從追尋,無可落足,正激勵着她挑戰自己的藝術邊界,追溯私人生態與各階段人生經驗,及其與周遭環境的變遷所催生的深入思索。


▲ “迴音:獻給愛麗絲”李琳琳2024作品展展覽現場,鳳凰中心,2024


從孤兒的雕塑到小昆蟲的描繪,李琳琳的作品充滿了內向性和童年時候的禪修般的手工藝術——這是她早年生活中片刻的沉思反映,而這些在大學時期參與各類展覽以及各種雕塑實踐經驗中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與擴展。她從小便喜歡單獨透過小泥塑或木雕,在靜態中覓得創造的樂趣,而這種專注隨着時間的流轉,逐漸轉化成了她交流與表達的能力。


可以說,李琳琳的想象力以及她對同時代環境的攝取是沒有限制的,圍繞她的童年記憶與作爲母親身份的種種符號,以及關於它的所有屬性和象徵,並與流行圖像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相適應。


▲ 琳琳,《重建系列 - 歌詠兮》,綜合材料,尺寸可變,2019,鳳凰中心,2024


作品《重建系列-歌詠兮》表達了一種私人化的情感和記憶的整合,基於過去的經驗,對於藝術和自我經歷經驗認知的重建與解構。人們走入展廳,穿過象羣、白樺樹、帳篷和沙漠,看到人們正用翻新的廢棄物搭建新的家園,靈感來源於白俄羅斯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的《切爾諾貝利的悲鳴》:人類文明的掙扎與重組,生者與死者的對話,靈魂與物質的重建。


▲ 李琳琳,《乳牙》,乳牙複製品木牀地膠,尺寸可變,2019,鳳凰中心,2024


《乳牙》將收集來的乳牙用樹脂翻模成許多複製品,然後鑲嵌在木牀上。鑲嵌的數字與符號是作者人生中重要事件發生的時間及地理位置座標,藝術家躺在這張“牙牀”上,後背印滿“牙痕”拍成照片並釘在牀上。乳牙的脫落象徵一個人走向成年,但“脫落”本身是一個私密的過程,其他人很難發現,就如同牀上的時間數字,別人也無法瞭解其中的含義,只有作者自己知道這些數字背後是其人生的起起落落,就如同牙齒脫落時的疼痛刻骨銘心。作品將個人成長中無法言說的私密感受用乳牙這種材料外化爲一種可以體驗的形式。


▲ 《蘑菇之愛》,1.8m x 1m x 0.3m ; 1.2m x 1m x 0.3 m ,亞克力,2023年


《蘑菇之愛》則展示了海藻般的蘑菇是如何引領着我們通往夢的殿堂、愛的理想國。讓時間駐步徜徉,讓靈魂自由凝望,享受建築帶來的愉悅,快樂與喜悅從此刻啓程。



▲ 《十日談》,三十套中學課桌椅根據展廳空間矩陣式擺放,綜合材料,2015


《十日談》用30套中學裏的舊桌椅改裝而成,在每個課桌裏製做獨立景觀,30個課桌構成的30個夢境.每個夢境自成一體,整體上又相互關聯。這個作品借用《十日談》的多故事結構,探討了青春期這一話題。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青春,在這樣一個人生中最多變和敏感的時期,李琳琳書寫了一個關於自己的青春往事。中學時期的她是一個內向的女孩,常常喜歡把自己關在一個小房間裏,在一個只屬於自己的小空間裏做自己喜歡的事。這種記憶成爲其創作這套作品的動力,因爲“它們”是一個一個封閉的“小我”,與社會的體制格格不入,甚至是對立的。從正面看的“教室”永遠都是那樣整潔規範有秩序,而轉到背面的“教室”則是一個個拒絕與體制社會溝通的“自我世界”。在這個作品中試圖還原這一代人的青春,同時也在剖析一個多重性格的自己。


▲ 李琳琳,《重回世界》,綜合材料,尺寸可變 ,2021


《2018.9.15.8:30,李琳琳,北京》則呈現了胎盤作爲胎兒與母體之間物質交換的重要器官,伴隨着人類新生命的誕生、新世紀的開啓與生命進化的延續。也表現了女性對於性別、人格、身體與權力之間的對峙,以及對於自身權力的探討。它是生命之根與初始,也意味着神性的創造力之源。


▲ 琳琳,《伊甸園》,1.2m×1.2m×2.4m,綜合材料,2015


毫無疑問,十年的時光讓李琳琳有了新的變化;從童年的記憶,到對愛麗絲這一經典母題的持續探討,她的創造力與年齡的增長及藝術造詣的成熟同步增長。李琳琳將更熟悉的材料整合在一起,從封閉的空間到定製的透明裝置,傾訴着對愛與烏托邦生活的美好向往。


▲ “迴音:獻給愛麗絲”李琳琳2024作品展展覽現場,鳳凰中心,2024



隨着她的藝術道路上不斷的前行與突破,她的創作不再僅僅依靠觀者的遠觀,而是嘗試零距離的接觸,2018年,生命的神祕與直觀感受,讓她開始探索哲學的深海,走近戰後法國哲學,如阿甘本與德勒茲,帶給了她實質性的啓發。


此外,李琳琳的創作在小而真實的尺寸和巨大的尺寸之間搖擺不定,運用尺寸比例作爲一種視覺觀念意符。她深刻而混合的想象力以一種意想不到的陣列組合同時出現諸多對象的象徵主義作爲特徵,時而神祕,時而清晰,但總是以無形的詩意化語言呈現,可以被觀衆的心靈理解和感受到。



▲ “迴音:獻給愛麗絲”李琳琳2024作品展展覽現場,鳳凰中心,2024



在創建大型裝置時,她力圖傳達的是個人情感的同時也不忘感受到創作的激動。與手藝工人一起工作,實現藝術夢想的過程中,李琳琳承載了一種社會責任感——一方面,她的作品爲他人提供了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她希望如同日本藝術家村上隆一樣,創造出能夠帶動周邊經濟的藝術作品。這與她在藝術探索中的自省互爲映襯。



歷經十年,李琳琳的藝術旅程由內而外,由悄悄匿跡到璀璨耀眼,創造出了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作品,而她對於藝術創作、世界的洞見和個人技術的精進則賦予了她的作品持久而精湛的魅力。




▲ 《十日談》作品細節


在某種意義上,她的個展不單是一次藝術作品的展示,也是對自我成長和作品歷程的梳理與反思。通過這樣的過程,她得以再次沉浸於內心世界,將自己過往的創作進行重新評估。同時,對於藝術家角色的思考,李琳琳認爲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獨特語言,並主動學習,進取不止。踏上央美讀博的征途,使得她受到啓發,變得更加主動和積極。在這個充滿變革的時代中,李琳琳看重的是藝術家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源自內在的驅動力量,成爲她藝術實踐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


▲ 李琳琳,《十日談》局部細節


總而言之,李琳琳向我們展示了藝術的力量,用各種不同的表達方式擁抱童年、母親身份和生命。她讓我們看到,藝術仍然具有超越扁平的形式和平凡的花朵般笑臉的含義和深度,藝術是人性和賦權的有力表達,是希望的遺產。藝術的力量在於它那無法解釋的無形的詩意,既清晰又模糊,既直觀又理智,有時甚至是矛盾的。


正如博伊斯所言,藝術是自由的學科。



藝術家簡介






李琳琳

 

1992年生於黑龍江北安,2016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公共藝術與空間設計,2023年就讀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研究生,至今工作生活於北京。


2020年獲第八屆明天雕塑獎;2019年度中國(SAP)藝術獎:年度雕塑及裝置藝術獎,年度青年藝術家獎,年度最受歡迎藝術家獎(SAP藝術獎於2006年創辦於英國,距今已有14年曆史);2019年的創作與展覽在一年的調查研究中作爲重要的年度標誌,作品選入《中國當代藝術年鑑》出版(2019);2015年詩婢家青年藝術助力計劃、2016年法國萊儷青年藝術獎、2016年羅中立獎學金、2018年1912集團新星星獎等。作品曾參展於“了不起的她們—福布斯中國致敬卓越女性藝術家邀請展”,鳳凰中心,北京(2024);七屆廣州三年展(2023;元典美術館(武清)三年展(2023);首屆武漢雙年展(2022第三屆安仁雙年展(2021空間幻象——中國新一代裝置藝術展,銀川當代美術館(2021中國當代藝術年鑑展20192020華盛頓與北京雙城藝術項目(2020家的維度,北京時代美術館2019)沉默的敘述,銀川當代美術館(2019轉折,元典美術館,北京(2018)首屆安仁雙年展(2017第三屆南京國際美術展(蕭條與供給),百家湖美術館(2016旋構塔:中國青年藝術家推介展,時代美術館(2015破圖集:中國當代藝術家處理圖像的方向,寺上美術館(2015等。作品及手稿草圖曾收藏於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基礎部,大型裝置作品收藏於元典美術館等民營美術館、零藝術中心、1X3 GALLERY等畫廊及私人收藏。


展覽信息




“迴音:獻給愛麗絲” 李琳琳2024作品展


學術主持:邵亦楊
策展人:肖戈 & 喬納斯·斯坦普(Jonas Stampe)
展覽顧問:段少鋒
藝術家:李琳琳
展覽時間:2024.04.23-06.02
展覽地點:鳳凰中心B1(北京市朝陽區朝陽公園南路3號)
展覽主辦:鳳凰中心  鳳凰藝術



(鳳凰藝術 北京報道 採訪/dbk 編輯/dbk 責編/dbk)


鳳凰藝術

最具影響力的全球藝術對話平臺


藝術|展覽|對話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鳳凰藝術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鳳凰藝術”的所有作品,均爲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如需獲得合作授權,請聯繫:[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獲得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鳳凰藝術”。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