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不是我共情能力太強了,看《不說話的愛》哭得稀里嘩啦,最後知道那些聾人朋友還是真實出演的,很治癒很有愛,導演和主創一定很愛這個世界。”“看著看著已經逐漸忘記了演員本身,完全沉浸式進入了聾人小馬和木木的小世界,苦難之中不乏歡聲笑語,細膩、純樸而又溫暖,鮮豔的明黃色驅散了一切陰霾,鯨魚的聲音是屬於他們之間的心有靈犀。”在電影《不說話的愛》的頁面下,諸如此類的好評不勝枚舉。截至記者發稿,本片票房已破億,淘票票評分9.7、貓眼評分9.4、豆瓣評分7.0,是今年豆瓣評分第二高的國產院線電影、評分最高的國產院線真人電影。《不說話的愛》是今年豆瓣評分第二高的國產院線電影、評分最高的國產院線真人電影。通過上映前的宣傳,不少觀眾留意到影片與誕生於綜藝《開拍吧》的同名短片間的關聯。許多當年看過短片的觀眾,觀影后留下了自己的評價;一些剛剛得知此事的觀眾則在驚歎之餘產生疑問:短片是怎麼變成一部好電影的?
創演類綜藝何以成為院線片土壤?
2021年,春節檔驚豔全國的《你好,李煥英》並未改變全國院線在疫情衝擊下持續震盪的局面。在開機難的大環境下,許多影視從業者處在“待業”狀態。當年12月,愛奇藝青年導演創制真人秀《開拍吧》上線。在10集節目裡,陳凱歌、劉震雲、舒淇、陳思誠組成的“綠燈會成員”對6名背景和經歷不同的青年導演進行扶持,助力他們完成原創短片的拍攝。1990年出生的沙漠,是6名青年導演中的一員。沙漠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此前曾執導劇集《你好,舊時光》、院線電影《我要我們在一起》等作品。然而許多觀眾對他的名字卻並不熟悉,他在行業裡展示自己的機會也十分有限。其實,許多青年創作者都面臨類似的困境,譬如同樣參與節目的郝傑(《美姐》導演)、彭宥綸(《親愛的,新年好》導演)、胡國瀚(《法醫宋慈》導演)。另一邊,影視公司和平臺不斷髮出這樣的聲音:我們需要人才,我們需要好內容。彷彿,這個信息極度發達的世界裡出現了一個信息不對等的夾層:等待被看見的青年創作者在地下發光,光芒卻衝不破厚重的混凝土;掌握資源和機會的那一方在地上四處找尋,卻找不到能點亮自己的光。直到《開拍吧》等創制、創演類綜藝登場,才撼動了這個夾層,讓渴求人才的人看到了才華,讓等待機會的人看到了希望。在這個過程裡,觀眾也成為了受益者,《不說話的愛》上映後收穫的好評便是力證。《開拍吧》創制、創演類綜藝登場,讓等待機會的人看到了希望。(圖/微博@愛奇藝開拍吧)不過,在新鮮的土壤裡播種是不容易的。從綜藝到院線,從短片到長片,長達3年的創作歷程,見證了整個項目團隊的努力。2021年底,沙漠在《開拍吧》中拍出短片《不說話的愛》,呈現了一個聽障家庭中父母與孩子雙向的愛,感動了數百萬觀眾,收穫了陳凱歌等導師的一致讚許。彼時的沙漠和愛奇藝,都在思考這部短片是不是有可能發展成一部長片?沙漠在《開拍吧》中拍攝短片《不說話的愛》。(圖/《開拍吧》)這其中的困難不言而喻。在愛奇藝高級副總裁葉寧看來,“這麼一個小的想法真的要變成一個大的結構,實際上在創作層面挑戰很大,要面臨很大的難度”。但沙漠很認真,用較真的態度和飽滿的創作熱情表達自己的決心。在其感染下,平臺決定陪他一起打造這部長片。“能遇到這樣的作品,以我做電影這麼多年的經驗看,我覺得是一種幸運。”葉寧回看這段創作歷程時說,“電影創作要回到初心。這個初心是什麼?就是沒有算計地表達故事和人物,這個力量會牽著他前行。”
現實主義的底色,
長期主義的精神
除了情感層面的動因,項目決策當然也需要理性的深思熟慮。葉寧透露,愛奇藝做項目的邏輯非常嚴謹,但不是唯數據論,而是來自對觀眾的深度洞察,“不管我要傳達多大的意義或者多大的情懷,首先是觀眾喜歡看這個故事”。換言之,在平衡社會價值和商業回報的過程中,愛奇藝始終把觀眾放在第一位。有時候拿到一些劇本,葉寧跟同事們都讀得十分動情。進入拍攝期,他們卻必須冷靜而謹慎地應對一個個困難。對於《不說話的愛》來說,其中最關鍵的是“創作上的困難”,涵蓋戲劇結構、人物塑造、人物關係構建、商業化等方面。製作《不說話的愛》等項目週期較長作品,也不斷證明了愛奇藝對長期主義的堅持。在攻克這些困難的過程中,作為出品方之一,愛奇藝給到沙漠等主創的最大助力是相信、支持與包容。從籌備、拍攝到上映,不斷有新的團隊加入,給予支持,如工夫影業和阿里影業。電影是集體的藝術,也是時間的藝術,需要以匠心精神細緻打磨。因此,葉寧認為,給創作者充足的時間是合理且必要的。《不說話的愛》等項目週期較長的作品,不斷證明愛奇藝對長期主義的堅持。在葉寧看來,影視作品不是產品,許多創作層面的工作無法也不應預設死板的時間表,尤其是電影,其藝術形式決定了“它是有非常大的難度的,你得有解題的方法,你得尊重創作的規律”。解題的方法就是能否講好觀眾喜聞樂見的故事,創作的規律則是從正反兩面理解長期主義:正面是對品質的堅定;反面是發現項目偏離正確軌道時,要勇敢且及時地放棄,以確保團隊健康、穩定、長足地發展。在內容層面,縱觀愛奇藝近年備受好評的作品,能夠看到一個顯著的共性:現實主義的底色。近年,國產影視現實題材佳作頻出,但仍有人將該題材誤稱為“現實主義題材”。新週刊曾多次在報道中釐清兩者的關係,葉寧也借本次採訪表達了他的見解。“我更願意去理解現實主義是一個大範圍的概念,比如說動畫電影《哪吒2》,我覺得也是挺現實主義的一部電影。為什麼現在有些故事中國觀眾會奔走相告,而有些故事大家可能就沒這麼敏感,是因為你沒有讓他覺得相信和感同身受。從這一點來說,現實主義是當下中國創作的不二法門。你一定要綴入現實主義精神,但不是狹隘地說只有現實題材的故事才能拍。”無論是電影還是劇集,中國觀眾喜愛的作品越來越呈現出複合類型的趨勢。通過已推出的作品和已發佈的片單,也能夠看出愛奇藝堅持現實主義底色,創作更符合當代觀眾審美的作品的決心,如《唐朝詭事錄》系列、《我的阿勒泰》、《不說話的愛》,以及觀眾期待的《戰爭1840》《在人間》《生萬物》等。無論是電影還是劇集,中國觀眾喜愛的作品越來越呈現出複合類型的趨勢。(圖/《我的阿勒泰》)去年,愛奇藝首席內容官王曉暉提出“向上創作,向下共情”的理念,鼓勵大家捅開創作的天花板,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用大時代還原當下百姓的生活”。葉寧解讀道:“向上是來自於你的人格厚度和文化底蘊,包括戲劇功底的厚度;向下這個事情沒這麼簡單,不能急功近利,要懷揣謙卑的心深深地扎入到這片土地和這群人裡面,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惰性和投機取巧。”《不說話的愛》的溫暖現實主義底色、對聽障人士的關注、打通短片與院線電影壁壘的創舉,正是對該理念的踐行。“向上創作,向下共情”,《不說話的愛》正是對該理念的踐行。
多維蓄力,發現人才
在沙漠通過《不說話的愛》上映被更多人看到之前,愛奇藝已經在扶持新人創作者的道路上走了很多年。單是最近5年,我們就看到了許多從愛奇藝走出來的優秀創作者。同沙漠一起參與《開拍吧》的易小星,在節目播出後拓展了職業版圖,成長為更加成熟的演員和導演,參與了多部令人印象深刻的劇集和電影;憑藉“迷霧劇場”的扛鼎之作《隱秘的角落》,辛爽從廣告導演和音樂人成功轉型為最炙手可熱的懸疑劇導演。《一年一度喜劇大賽》中的許多創作者進入劇集和電影領域,嘗試喜劇之外的作品類型;青年製片人如杜翔宇,通過愛奇藝的項目嚮導演轉型,實現職業理想;多檔熱門綜藝如《種地吧》形成IP化開發,讓人看到Z世代創作者的新風貌……創作者們多樣的成長路徑,展現出愛奇藝作為平臺在扶持新人上的獨特性。就電影產業而言,愛奇藝近年在高質量頭部項目上加大投入,同時促進內容和創作者梯隊多元化發展,使平臺土壤加厚、延展、夯實。該策略的制定,得益於平臺對行業現狀的洞察。當下中國電影市場,資本投入和觀影熱情集中於大檔期和資深影人參與的院線電影,行業對新人創作者的投入和預估不僅會更加慎重,而且往往非常有限。那屬於他們的土壤在哪?葉寧認為:“一定是平臺,而且平臺長期主義的生存方式一定是高質量內容的多元化。”假如有更多平臺參與到發掘和扶持多樣的新人創作者的行動中來,中國影視產業就更有可能積累更豐富多彩的內容,聚集各具風格的創作者。基於平臺的靈活性和自身架構的豐富性,新人能進行更多元化的嘗試,甚至實現優秀內容、優秀創意的“一魚多吃”。《不說話的愛》是一個典型案例,《我的阿勒泰》亦然。滕叢叢導演拍文藝片時一直受資金束縛之苦,而通過這部出圈短劇,她收穫了更廣泛的支持,用葉寧的話講:“她在這一塊土壤被看見,再有更堅定的信心走入到電影這個市場,這是平臺的優勢。我們可以在多元內容上有成績,而不只是一招鮮。”“在多元內容上有成績,而不只是一招鮮。”(圖/《我的阿勒泰》)
葉寧透露,愛奇藝正在搭建自己的人才生態,幫助青年創作者通過微短劇、短劇集、長劇集、網絡電影、院線電影等多樣的內容形式,一步步成長為專業而成熟的創作者,實現自我表達與個人價值,更重要的是為用戶創造更多優質內容。“就像培土一樣,”葉寧說,“找到這些有才華的年輕人,在一開始幫助他們找到最適合的表達方式,就像在不同的大棚、不同的溫度條件下,讓不同類型的種子更快長出苗來。”選拔人才時,愛奇藝最看重創作者的劇作能力和表達的能力,特別是對於電影導演。在過往的“青創計劃”“爆前實驗室”等培養計劃和徵集活動中,愛奇藝發掘了許多有能力、有想法的創作者。接下來,平臺將扶持其成為優秀的成熟創作者。“今年在這個基礎上會推出一些新的創作、新的思考和新的計劃,”葉寧強調,“愛奇藝做這些計劃都是要落地的。我們會給創作者澆水,陪伴他們紮下根去,不僅是真金白銀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給他們保駕護航,形成閉環。這是愛奇藝的長期策略。”據悉,“爆前實驗室”生長出的幾個項目都在籌拍當中。中國影視的下一個出圈爆款,也許就誕生在這片土壤。